8.8分华语巅峰!三刷都不够,这样干净的电影,我们再也拍不出来了…

蔚子观影 2025-02-20 16:46:01

《花样年华》25周年导演特别版,在中国内地公映。

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样,看到这个数字有些恍惚,原来这部电影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

我在朋友圈刷到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的巨幅海报事实上,距离我第一次看它,也已经二十多年了。如今依稀记得张曼玉穿着旗袍的曼妙身姿,也记得那句台词: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多年过去了,可能王家卫导演也没想到,今天的中国,结婚率下降,年轻人不想谈恋爱,爱情电影可能已经失去了共鸣的土壤…这部电影还有人要看吗?但当我走进影院,再看这部电影,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它想表达的,远不止爱情…时隔多年,这部载入影史的佳作,依然闪闪发光。

1962年,香港。有妇之夫周慕云和有夫之妇苏丽珍,同时搬入一栋小楼,成为了邻居。不久之后,他们发现各自的伴侣勾搭在了一起…从猜测、怀疑,到彼此试探、确认,故事就在周慕云和苏丽珍的你来我往中,逐渐展开…他们一起黯然神伤,一起设想另一半如何出轨,抱团取暖,彼此抚慰…‍‍‍‍不知不觉间,两人的关系有了变化…

毛尖老师曾这样评价《花样年华》:整部电影有床但没有床戏,两人之间有爱但不做爱,一部不动手不动脚的黄色电影。它不需要赤裸裸的展示,在若即若离中,在欲说还休中,完成对灵魂的征服。压抑、暧昧、含蓄,永远比干脆直接的表达更加深刻。苏丽珍的每一件旗袍,是精心打造的铠甲,也是严丝合缝的牢笼,将内心的悸动包裹得严严实实。周慕云的香烟,是最优雅的武器,烟雾缭绕中,每一次吞吐都是一次试探…

当苏丽珍穿着旗袍在狭窄的楼道里与周慕云擦肩而过,脚步声、雨滴声、甚至布料摩擦的声响,都仿佛心跳的轰鸣…欲望仿佛一场精心编排的华尔兹,在克制与放纵之间,在道德与本能之间,跳出了人性最复杂的韵律。

我们现在的电影都装太满,生怕观众看不懂。很多导演都像搞营销号的,精心算计着观众的泪点、爽点猛戳。但一流的导演会让你看到,最高级的表达,懂得留白。现在的电影动辄两三个小时,却令人疲惫,其实不是信息多,是无效信息多。王家卫说:总觉得电影只要90分钟。

因为好电影,懂得藏。《花样年华》98分钟,有效信息展开说,起码是三个小时,交给三流导演拍,能扩成20集狗血剧。但在这儿,笨镜头都拿掉了…比如,周慕云和苏丽珍各自的伴侣,都没有出现过正脸,因为不必出现。

比如,网上流传着《花样年华》诸多删减片段,比如床戏,比如多年后的重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看看,但我相信你看完会跟我有一样的看法:剪得好,太直白了。

而留下来的镜头,每一个都值得推敲。电话响了那么久,为什么没人接?

苏丽珍和老公说完话,突然冲进了房里,你猜猜她做了什么?

苏丽珍和周太太同框,传统旗袍和深V红裙的对比,似乎在暗示两人迥异的个性…

听到敲门声,周慕云嘴角浮出一丝笑意,他开门后发生了什么?

苏丽珍在窗前停留,眼神有意无意地朝某处瞥…每一个镜头,有铺垫,有呼应,隽永回味,足以让人脑补出一大段故事。但粗心的观众,也很容易漏掉这些细节…

王家卫还是个蒙太奇高手。两人无数次错身的走廊,街灯时明时暗,墙上的小广告并不相同…

两人在卡座吃饭的场景,镜头一转,苏丽珍已经换了一身旗袍,周慕云也换了领带…一切都在说明,这不是一天之内发生的,你不知道过了多久,好像时间已经静止了。

在《花样年华》的光影世界里,时间是一个温柔的暴君。日复一日的场景重现,编织成一张记忆的网,将两位主角困于其中。湿热的香港,让人分不清春夏秋冬,唯有上海房东家的食谱,提醒我们四季的流转:暮春的烤子鱼、夏至的荠菜馄饨、深冬的蹄髈汤…仿佛是人与环境在做顽强却稍显无力的抵抗。

这是上海人发生在香港的故事,是保留了老上海情调的香港。王家卫1958年生在上海,5岁时跟随父母移居香港,《花样年华》的背景,恰是他的童年。当时大量的上海移民,带去了海派生活习惯,深刻影响了香港。电影中的狭窄楼道、昏暗灯光、封闭公寓,既是香港市井生活的写照,也是对上海石库门弄堂的复刻。

表面上看,《花样年华》是爱情故事,但扒开内里,我们看到的是旧时光里人的生活。比如,逼仄的生活环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此之近,毫无边界感。苏丽珍下楼买云吞面,好几双眼睛盯住她,晚上出门要被说,出去的次数多了要被说,穿得好看也要被说…

邻居家吃什么菜,说什么话,都能一清二楚,多少人共用一个电话,经常要找人转接…

苏丽珍想要为病中的周慕云做一碗芝麻糊,但得做上左右邻居所有人的份,才能“顺便”给他一碗…

电影常常有“灯”的特写,仿佛是一个隐喻,暗示人们所有的行为都在明处,众目睽睽之下。

片中有段情节,苏丽珍去周慕云屋里讨论武侠小说,刚好碰上房东一家提前回来,霸占了客厅,打了一天一夜的麻将。两人此时根本算不上偷情,但怕人说闲话,只好压低声音,在房中困了一天一夜。

好不容易麻将散场,苏丽珍回到自己住处,又被邻居撞见,询问“怎么早上没见到你”…王家卫曾说:对我而言,《花样年华》从来不是一个出轨的故事,它讲的是秘密。现代人可能连邻居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我们难以想象,原来过去的人,会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在一个几乎没有秘密的地方,如何守住秘密?

再比如说,片中有一段试用电饭煲的情节。六十年代日本电饭煲走进香港家庭,主妇们再不用长时间看火,这一发明把当时一部分女性从厨房中解放了出来。在电影中,电饭煲也是两位主角命运交织的契机。周慕云托苏丽珍代购电饭煲,这个无意的举动,却让妻子和对方的老公开始了婚外情…电饭煲给了女人自由,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电饭煲在今天看来如此平常,你可能难以理解,没有它,《花样年华》的故事就不会发生…

小说《繁花》的作者金宇澄曾说:人就像一张树叶一样,落下来飘走了,就没有了,所以记录是很重要。时间就是这样过去,一代人全死了,没人知道他们是怎么活过…《花样年华》就替我们保存了一个时代的记忆,那时候的人怎么穿衣吃饭,怎么说话,怎么做事…它让我们看到,时间是那么的无情,悄悄改变了所有,时间又是那么宽容,默默见证着沧海桑田。

周慕云倾诉秘密的石洞,后来也长出了草我记得第一次看《花样年华》,是一个夏天的午后,我从音像店里租来VCD,躺在床上对着电视机看完的。那时的我年轻不懂事,只觉得张曼玉很美,但电影节奏缓慢,昏昏欲睡…但今天的我重看,只觉得信息量爆棚,眼睛忙不过来。二十年里,不知不觉,我长出了鉴赏电影的“触角”…而当我把这段感受跟团队小伙伴分享时,年轻的编辑突然问:VCD和DVD的区别是什么?是盗版和正版的意思吗?我这才意识到,我变了,时代也变了…我就是历史,有义务去解释,当年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会在报纸上查影院排片,去现场买票,在家里看碟,一部90分钟的电影是两张VCD,看一半还要换碟…原来,观看《花样年华》的方式早已不一样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重映的版本,还包含了9分9秒的全新未曝光内容:时间线拉到2001年,梁朝伟和张曼玉在便利店里开始了一段新的关系…这个版本据说当年在戛纳放过,这次将“只在影院”与观众“再见一面”,不会进行其它渠道的发行。王家卫说,过去看电影是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一旦错过了,下次再见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希望今天的观众也可以体验一下这份仪式感…

即使9分钟的片段,在网上还引起了争议:梁朝伟趁张曼玉睡着,吻了她,这种未经同意的吻真的合适吗?好吧,这确实是2001年会发生的浪漫故事。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或许都能会心一笑,王家卫对时代情绪的捕捉太精准了,千禧年的氛围是这样的,我们笃信世界会更开放、多元、包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松弛,友爱多于设防…谁能想到,二十几年后的人,已经无法共鸣了…电影与现实,意外地互文,我只感觉到无奈。同事说,六十年代的张曼玉换了二十多套旗袍,都没有亲一口,结果2001年一块蛋糕就能亲上了。如果有2025年版本,那大概低头看手机的周慕云和苏丽珍根本不会相遇,花样年华早已烟消云散。

或许,这也正是《花样年华》重映的意义。它提醒我们,电影从来不是要讲正确的事,甚至正确就是艺术的天敌。好电影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人生,当你切身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你可以开始理解,变得宽容,同时也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有限。

《花样年华》里最伤感的一幕,是几年后苏丽珍故地重游,再次走到窗前,但对面早已人去楼空…“那个时代已过去,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但当我们知道还有电影记录这一切,总算是稍稍释怀了…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