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死窑”又称“自死窑”、“寄死窟”、“老人洞”等。
指的是在山壁上或灌木丛中挖掘可容一人大小的洞窟用来寄放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
许多影视作品里都出现过“寄死窑”的相关情节:
老人年满六十之后,就会被子女送入窑洞或者坟墓,每日送饭,大鱼大肉伺候着。送一次饭,摞一块砖。
大约百日之后,坟墓口就被砖头完全封死,老人也直接被当作已经去世了。
“寄死窑”遗迹在汉水流域中游广泛分布于湖北郧县、郧西县、丹江口市、十堰市、竹溪县、河南淅川、陕西安康等地。
“当地民众说这是自古传下来的风俗,认为人老后不中用了,到了60岁就被送进窑中,用土石把洞封死,只留一个小口送三天或七天饭,然后让老人食尽而死。”
其风俗兴起应在春秋时期以前,后世废止时间不详。
“寄死窑”并非丧葬地,老人死后会重新安葬。
2009年8月,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守华等人对鄂西北武当山的民俗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了大量窑洞。
窑洞形状规整,隐约留有人工痕迹。相距约百米,皆掩藏于灌木草丛之中。其中大一些的高约0.8米,宽0.5米,深2米左右。
洞口开凿得方方正正,洞内平平整整,里面刚好可容一人,可以躺下也可以蹲着。
在2013年,贵州电视台的记者,在江龙镇蒙正村发现了村子周边遍布洞穴,洞穴用石块堆砌,每个洞穴的长3米左右,高、宽约有1米,在洞穴的最里面,还搭建了简陋的石台。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尊老敬老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德行要求,耄耋之年的老者更是被称之为人瑞,有关“寄死窑”是否是为了活埋老人而设,尚有争议。
不论如何,随着生产力和文明,道德水平的提高,这种有悖人伦的行为早被扫进了垃圾堆,只剩下一个个洞窟,见证着曾经被淹没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