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列开进途中急令留守的航模组赶赴前线,军长张志坚特批革新经费1.5万元改装无人机

映像老山 2024-10-25 14:06:40

“任何作战行动,都要立足于现有装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努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粟戎生

上图:1985年12月26日粟荣生参谋长深入一线留影

当年粟戎生参谋长缘何在向老山前线开进的军列上急令航模组参战?几十年来一直都是个“迷”。就连参加轮战的很多老兵也是一无所知!直到2018年粟戎生将军在青岛会见原67军(包括199师、138师)参战旧部首长和战友时,这个“迷”才解开了迷底。以下是由英雄旗帜公众号整理发布的有关原67军粟戎生参谋长和67军高炮团姜兴民的回忆:

据粟戎生回忆:

在上世纪八十年的中越边境作战中,67集团军根据作战需要,打破常规,立足陆军现有装备,积极开拓新的侦察手段,自行革新改装了现装备的Ⅱ型航模靶机,使其具备空中照相侦察的功能,并成功地组织了多批次敌方空中侦察,较全面地掌握了当面敌军浅近纵深内的地形、道路、桥梁、工事、炮兵阵地和后方设施的位置等重要情况,向各级指挥员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无人机情报资料,为出击拔点作战胜利做出了贡献。通过实战,初步摸索出了陆军组织小型无人机进行空中照相侦察的方法和路子,尝到了运用先进侦察手段的甜头。

关于我在何时、何地下令让航模组参战,因临战军务繁忙且年事久远,现在记不清了,从航模组接到命令的时间看,1985年3月10日是我带领军基本指挥所军列抵达昆明的第二天。

当年67军开展无人机战场装备技术革新,开拓陆军无人机空中侦察新手段,实际上也是因战场情况变化而被逼出来的。在战区情况对接中,我了解到,空军的侦察机一年只能保障一次,而且侦察时机由空军决定,显然,这无法满足陆军作战瞬息万变军情需求;另外,老山战区的炮兵侦察也发生了变化,高科技辛柏林炮位侦测雷达遭越军特工袭击,装备受损,雷达兵伤亡。也就是说,保障前期参战部队打的得心应手的辛柏林炮位侦测雷达能否配合67军作战出现了意外变数。

在南征军列5天的行驶中,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大战在即,作战情报是重中之重,开拓新的陆军野战侦察新手段势在必行,在军列行驶中,我有了改装航模靶机抵近敌方侦察的初步设想。

当时命令航模组上前线时,心中并没有成熟的方案和计划。我早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了5年导弹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后分配在地空导弹营,参与了打击入侵敌机的防空作战。虽然我没学过无人机专业,但我认为无人机和导弹都同属于遥控飞行器,主要区别在于导弹有战斗部,高空高速,造价昂贵,一次性使用;而早期无人机则飞的慢,价格低廉且可回收反复使用,非常适合于空中侦察。当时我军高炮团也配备小型无人靶机(当时俗称Ⅱ型航模靶机),但仅作为靶机供高炮部队训练使用,从未投入过实战。

老山战场是一个特殊的战场。这里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山高林密,坡陡谷深,遮蔽角大,视界小;气象条件恶劣,晴雨无常,多雾潮湿;且敌我长期对峙,阵地紧贴,犬牙交错,主战场兵力、火力密度大,间隙小,障碍繁多,雷场密布,给侦察情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而我参战部队侦察力量较少,手段单一,缺乏有效的侦察器材,明显存在着“眼近、手短、腿慢”的问题,在作战中多采用观察、抵近侦察、渗透侦察、伏(袭)击捕俘、调查询问等传统侦察手段去获取情报,往往仅能查明敌军一线阵地、暴露地段及较小范围内的敌情、地形情况,而对敌阵地反斜面、遮蔽地段内的目标,特别是大范围,整个浅纵深内的情况就不甚了解。虽然技术侦察能及时反映敌步、炮兵活动、部署调整、兵力机动、后勤补给等重要情况,但却不能直观地显示整个战场情况和确定各类目标的位置;尽管航空兵有人侦察机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宽正面、大纵深、立体直观的情报资料,但由于边境作战受政治外交因素制约,且战场狭小,热点集中,使航空兵侦察照相受到限制。

当年申请航空兵侦察,情报周期长,气象条件要求高,不能及时满足陆军本级作战的需要。鉴于上述战场实际,我深刻体会到:要使侦察情报工作及时跟上战场形势的发展,确实满足作战的需要,仅仅依靠现有的侦察手段和装备器材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拓新的高效能的侦察手段,扩大陆军野战侦察的空间,增加快速、可靠的情报来源。在陆军范围内真正建立起宽正面、大纵深、多手段结合的立体侦察部署,才能比较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整个战场情况,做到敌动我知,敌变我晓。根据陆军现有条件,如何扩大侦察空间,开拓什么样的新型侦察手段?于是我想到了高炮团的无人靶机。

据67军高炮团姜兴民回忆:

1985年3月下旬,我混编高炮营在文山进行战前训练,我令Ⅱ型靶机起飞,配合高炮训练。飞行结束后不到10分钟,我接到军炮兵指挥部电话,说粟参谋长问,能不能用Ⅱ型靶机进行空中照相?当时就把我问愣了,军里还说参谋长要求对此组织一次探讨论证,让我提前做好准备。

接到任务后,我立即召开营党委会,传达首长指标精神,指定由副营长康同庆专门负责,深入航模组蹲点立即开始专题调研。一周后,康同庆报告说,经与航模组深入研究讨论,认为从Ⅱ型靶机载重的角度看是可行的,但改装要拆除原靶机的一些部件,担心会影响配重,而且空中照相涉及的技术问题很多,改动大,难题多,一时不知如何下手。我营即向军里如实报告。

后来,粟参谋长说兄弟部队11军搞过空中照相,听说实施过程并不顺利,但人家照相是成功的。并说军里已经联系好,康同庆队长与曹正和组长,立即动身前去学习取经。在大理11军高炮团学习期间,了解到11军正面临撤销编制,得知这一情况后,康同庆队长立即打电向粟参谋长报告,首长当即表示,我们要钱有钱,要物有物,眼下缺的就是专业技术人才,考虑到当时军委确定的轮战时间仅为半年,学习到的技术一时又难以消化,军里决定从11军借调技术骨干唐边防指导靶机改装技术工作。

经过反复论证:认为Ⅱ型航模靶机小巧灵活,成本低廉、易于“隐形”、生存能力强、飞行距离较远;可不受复杂地理环境和雷场障碍的限制,无飞行员伤亡和被俘的危险。如用于侦察,可明显扩大陆军的侦察范围,提高自身的侦察保障能力,较好地解决现有侦察手段存在的不足。

因此,我果断地定下了“改装Ⅱ型靶机,在老山战场自行组织陆军空中侦察”的决心。经请示军长和政委,得到军党委全力支持,张志坚军长特批准革新经费1.5万元,要求我全力推进该项目,力争在轮战期间投入实战侦察。

1985年10月12日,我67军改装成功了第一架无线电遥控照相侦察飞机。

为确保稳妥可靠,我们立即组织机组人员在我后方空域进行了试飞试照训练,以进一步检验调整飞机及其各部装置,摸索试验空中照相侦察的程序和方法,并使操纵人员熟练无人机的操作控制技术,学会处置各种复杂情况,密切内部协同。

经短期试飞试照训练后,于当年12月10日首次投入实战,对主要方向(清水、那拉和黄泥坝地区)敌军阵地实施了低空照相侦察,拍回了第一批清晰的航空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初航告捷,但当时的胶卷只能照36张,侦察范围受限,为解决这个难题,我立即派人到中国航天部寻求技术支援,在该部五院506工程处杨柏龄工程师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卫星遥感超薄高清底片,在不改动照相机暗盒的情况下,一次出航即可拍照78张,不仅提高了侦察信息量一倍多,清晰度也大幅提高。

国家科研部门的技术指导和提供的超薄高清卫星底片用于无人机侦察,其实也是当年军民融合创新在老山战场的具体成果体现。

上图:试拍成功,无人机拍摄的老山地空导弹基地照片

此后,无人机侦察正式作为我67军战场侦察手段之一,开始在边境战场遂行侦察任务。

上图:无人机自动拍摄集成电路板

粟戎生简历

粟戎生,中将军衔,1942年生,湖南会同人,生于江苏扬州。粟裕大将之子,母亲楚青,侗族。196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系学习。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在45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从抗美援越的南疆到“反修”前哨的北疆,再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在1967年参加抗美援越和国土防空作战,在1967年击落美侦察机作战中荣立三等功。在工作中结合部队建设和作战训练实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并获得国家专利技术10余项。

1961年——1966年1月,哈军工导弹系学员。

1966年1月——1970年1月地空导弹部队任战士、班长、技师、排长。

1970年1月——1983年1月,在陆军野战部队任排长、副连长、连长、参谋、团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团长、师副参谋长。

1983年1月——1983年5月,在总参炮兵研究所任研究员。

1983年5月——1989年1月,在陆军野战部队任师长、军参谋长(其间1985年2月至86年6月参加老山防御作战。)

1989年1月——1993年1月任总参军务部副部长。

1993年1月——1998年8月任第24集团军长。

1998年8月——2006年1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1990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99年晋升为中将军衔,2006年1月退休。

曾为全军指挥自动化建设专家委员会成员。

0 阅读:2

映像老山

简介:弘扬老山精神,传播老山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