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修辞手法,叫做欲抑先扬,原意是想要让压抑的内容更突出,就应该一开始先安排让人觉得昂扬的内容。今天我们既然是要聊让美国不开心的话题,那么就应该在一开始表扬它一番。所以我们先来聊一下欧洲的产业是如何组团逃往美国这件事儿。这事儿也是美国非常期盼的了,为此它从俄乌冲突开始就各种搞事情,让俄罗斯就着天然气和欧洲进行了多轮博弈。
到如今,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终于算是完全停滞了。
虽然根据欧洲天然气基础设施数据来看,欧洲液化天然气的库存量一直在攀升,早早在8月份就完成了欧盟之前制定的11月前储气率达到80%的目标,甚至9月份达到了87.73%的高位,但对于欧洲自身的使用来说,还是不够的。
哪怕如今欧盟采用各种方式减少天然气的使用量,甚至之前批准了欧盟国家要比照过去欧洲五年平均水平缩减15%消耗量的规定,但对于工业能源的天量缺口来说是杯水车薪。
更何况这个规定是需要工业为民用让步,是要优先把能源分配给家庭、医院等重要部门的,这对欧洲工业的冲击就更大了。在这样的前提下,欧洲的化工和金属行业惨遭双杀。欧洲本身是全球第二大化工品生产地区。化工品中又有大量的产品是以天然气作为原料的,比如合成氨、甲醇、乙烯这些。而这些产品又是其他化工品的基础原料,那么在断气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连锁反应。没有天然气,就没有基础原料,没有基础原料,其它化工品就没法生产,整个产业链就运转不起来了。德国化工协会就预测2022年德国化学产品的产量可能下降8.5%。
因为在全球化工企业50强里面,欧洲地区就占了18家,如今天然气供应不足,原材料的生产被迫减产,自然就会导致整个欧洲行业受到牵连。
而金属行业,主要是因为天然气短缺带来的电价飙升。比如有色金属行业的铝和锌,每一吨铝需要14兆瓦时的电力,而一吨锌则需要4兆瓦时。如今德国明年交付的电价已经到了1050欧元/兆瓦时,生产有色金属的成本变得奇高无比。比如一吨铝生产成本就高达1458美元,但卖出去才卖2239美元,加上原料、运输、仓储和人工,已经是赔钱买卖,越卖越亏,哪个铝厂也顶不住啊,所以欧洲金属行业大规模减产也可以理解。到目前,全球最大的合成氨生产商CF化肥已经关闭了英国的厂子;欧洲最大钢厂安塞乐米塔尔一边为了节能按小时制停产,一边关停了法国和德国的中型厂子;世界上最大的锌冶炼企业之一的Nyrstar在9月初关闭了荷兰的厂子;全球铝业巨头挪威海德鲁在9月底关闭了斯洛伐克的一家厂子。类似的事情在欧洲广泛地发生,这些工厂和巨头挺过了新冠疫情的冲击,好不容易活了下来,结果还是被能源危机给干趴下了。它们一手在欧洲破产的破产、关停的关停,一手开始在其它地区布局新的产业。而且欧洲企业逃离欧洲很可能是“一去不复返”的那种,欧洲的去工业化风险已经变得很高。至于它们的目的地,一开始也说了,两个,其中一个,就是大美利坚。美国人对此是非常开心的。那些逃离欧洲的汽车厂商、钢铁、化肥之类的产业,对于填补美国自身的空心化作用非常大。美国《华尔街日报》直接发文就说,欧洲能源危机的大赢家是美国的经济,高昂的天然气价格正在推动欧洲制造商们转向美国。然后作为早就期盼着这个局面的美国,也非常配合地在近期公布了一系列针对制造业和绿色能源的刺激政策、支持措施,那些专门生产化学品、电池和其它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公司都可以从这些政策里获益。我们具体来看看老美吃了欧洲哪些产业:比如汽车制造,德国大众已经决定在美国田纳西州开设一个耗资2200万美元的电池实验室;宝马也计划在10月份,给位于南卡罗来纳州斯巴达堡的厂子追加新投资,去搞电动车。刚才提到的钢铁巨头安塞乐米塔尔一边关闭了德国两个厂子,一边在德克萨斯州投资了一家热压铁厂,且最近还宣布,这家厂子的业绩好于预期。荷兰化肥巨头OCI公司要花数亿美元扩建它位于美国德州的化工厂,跟这相比的,就是它目前已经大幅削减了欧洲方面的氨产量。德国的化工巨头巴斯夫希望在2022年到2026年之间,在北美投资250亿美元,这个数量占到了它全球投资的15%。特种化学品集团赢创工业在宾夕法尼亚州投资了5000万美元开设新中心。德国的制药巨头拜耳向波士顿的一个新生物技术中心投资了一亿美元。类似的事情在拜登签署了《降低通胀法案》之后已经是欧洲产业逃到美国的常态。毕竟这个法案重点针对的是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电池、电动汽车以及关键矿物在内的很多领域,对于欧洲的产业是有不小吸引力的。联邦有了动作,美国各州也在努力招商引资。目前,弗吉尼亚州、佐治亚州和俄克拉荷马州都公布了它们的优惠方案,重点强调自身有低廉的能源和高端的产业链,很明显就是冲着欧洲产业去的了。根据现在的数据显示,光是俄克拉荷马州就已经有60多家德国公司前来投资了,其中包括了汉莎航空、阿尔迪、费森尤斯和西门子这样的知名公司。佐治亚州也吸纳了很多德国公司的投资:比如欧洲最大的铜冶炼厂阿鲁比斯计划投资3.4亿美元建设新的金属回收厂,航运公司赫伯罗特打算投资1800万美元建设新的北美总部,医药公司勃林格殷格翰要投资5700万美元建设研究中心。就连特斯拉都在考虑是否回归美国。根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暂停了德国的电池计划,开始考虑把电池制造放到美国去。可以说放眼望去,美国是真正的赢麻了。靠着挑起区域战争,偷偷摸摸炸天然气管道,甚至去挖海底电缆,美国终于拿到了可以填补自身产业空心化的材料,眼看着幸福的“再产业化”生活就要到来,却没想到,剧本写得再好,演员不配合,那也是白瞎。相比美国已经空心化的制造业,另一个地方,有着全品类的工业,有着完整的供应链,有着完全不弱于美国的能源成本优势,在如今疫情下客观地说,确实也有着更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更是有着全球第二大的消费市场,增长空间非常大。这一切对于欧洲的公司来说,是不可能忽视掉的。而且作为已经深度参与全球化,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举足轻重的欧洲产业,早已经有了国际资本的特性,它们是不可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的。更何况这个篮子就在今年用尽手段把自己逼到了如今那么窘迫的程度,欧洲的各大产业更是不会,或者说没这个胆子把全副身家都放到那个土匪窝里了。人家大美利坚,今年可以跟着你欧洲把俄罗斯的钱给抢了,明年就可以把你欧洲产业全部吃干抹净,你还不能说它的不是,不然你就是不自由不民主了。所以综合种种原因,中国,就成了欧洲制造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比如刚才提到的欧洲化工龙头公司,巴斯夫,它于9月6日在广东湛江投资690亿元人民币所建设的一体化基地正式投产,每年将生产6万吨改性工程塑料,2023年下半年这个基地的热塑性聚氨酯装置也将投入运营。这个基地建成后,将是巴斯夫全球第三大一体化基地,仅次于德国路德维希港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基地。这其实只是欧洲产业转移到我们这里的一个例子。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22年1到8月,德国和英国实际对华投资同比增长分别达到了30.3%和17.2%,这意味着欧洲对华投资是在加速的。其中的道理其实也不难理解,主要是三个。第一个就是我们的工业电价确实低。我们的工业电价大约是0.8元/度,而按照之前我们说的德国明年交付的电力价格来计算,大约是7.8元/度。我们用电解铝来对比一下就知道差距了。一吨电解铝需要1万4千度电,在我们这边,电力成本是1.12万元,如果放到德国,成本是10.92万元,差了快10倍,换谁面对这样的成本差距,都会心动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拥有全球最齐全、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制造业。如今逆全球化的趋势是在加剧的,在地化的产业链变得越来越重要,欧洲的产业在这方面是吃尽苦头了,那么找一个更靠谱的产业地区肯定是欧洲产业的首选。相比美国的空心化,我们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是31.4万亿元,全球占比近30%,是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家,所以该选谁,好像也不需要考虑太多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消费品市场确实足够大。美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消费国了,它靠着印钱确实极大刺激了国内需求,但这两年印钱真的快印不动了,而且美国的债务规模已经突破31万亿美元,马上要达到31.4万亿的债务上限,它的经济预期在2023年是要进入衰退的,那么消费能力恐怕要受影响。而中国2021年的社会品零售总额是44.08亿元,同比增长12.5%,美国如果按照历史汇率折算,社会品零售总额是47.92亿元,我们的消费市场已经相当于美国的92%。且不说这方面我们的潜力远大于美国吧,就说按照这个趋势,如果美国进入衰退,我们就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这对欧洲企业来说,吸引力是足够大的了。
于是我们就能看到,美国上蹿下跳,搞了那么多事情,好不容易逼得欧洲制造业不得不背井离乡跑路了,结果原本打得连海对岸都能听到的算盘没能如愿,自己满心期待的欧洲制造业大举转移到自己身上,填补自身产业空心化的局面出现了,但又没有完全出现,搞得大美利坚一下子就尬住了。而我们其实也不用去搞什么阴谋诡计,也不需要搞各种危机去残害俄乌战士、去伤害欧洲人民,我们只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发展,不去伤害别人,那么在美国的衬托下,我们反而成了最值得投资和合作的对象了。只能说,古人说的得道多助和失道寡助,在我们和美国身上,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了。未来,随着欧洲进入长期衰退,欧洲自身经济格局的重构,以及更进一步的区域动荡可能发生,俄乌冲突可能带来核冲突等等风险的加剧,欧洲产业会更进一步流出,同时就会促进中国和美国两边的产业流入。这可能是一次很深远的,影响全球产业链和工业体系格局的事情,值得我们长期关注。但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美国在这样的格局中,已经不可能按照它以往的经验把它的目标吃干抹净了,因为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自身追求的国家,它这个匪帮,是要面临历史的审判了的。好了,今天的视频就到这里,我们是域外编撰者,一群以笔撰商史的人。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视频,请长按点赞三秒,给我们一个强烈推荐,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转发、收藏和留言,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