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宁借人停丧,莫借人成双”,是什么道理?为何不能借?

甜妈努力记录生活 2024-05-18 10:26:17

说一件村的事情,村里有个老刘,早些年在外面发展的不错,一家人都迁到城里去了,从此以后基本就不回村子里了,后来他家的房子快要倒塌了,村里干部打电话让他回来翻修一下。他们一家人都说以后不回去了,就让他倒塌吧。

然而,没过几年,老刘被查出来患了癌,而且已经是晚期了。这个时候不知道是为什么,就一直想要回到农村老家,但是老家已经没有亲人了,连房子也是危房不能住了。

村里有个老王,以前也和老刘是邻居,就同意把自家的一间老房子借给了老刘居住。可是没住几天,老刘就走了。这个时候老王的媳妇和儿子就不干了,认为房子有人去世了不吉利,而且还要在他家的房子里办丧事,认为这样更不好。

然而老万却很大度,还很有耐心的跟媳妇和儿子做工作,说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宁借人停丧,莫借人成双”,这是积德行善的好事情。既然遇到了,就不能拒绝,何况人死为大,除生死外无大事。他的媳妇和儿子也听进去了,同意把房子借给对方办丧事。

那这句“宁借人停丧,莫借人成双”,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何又不能借呢?一起来看看吧!

老话说“宁借人停丧,莫借人成双”,是什么意思?

这句老话的字面意思其实很简单,“停丧”指的就是办丧事,而“成双”就是指结婚。而“借”指的就是借用房屋。因此这句老话的意思是说,宁愿把自己的房子借给别人办丧事,也不能把房子借给他人结婚。

这样的说法,在现代社会很多人看来可能有些难以理解,但在古代社会却有着其特定的背景和原因。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前半句“宁借人停丧”。在过去条件不好,有些家庭确实是遇到这种情况,就是没有房子居住。特别是遇到办丧事这种大事,就可能自家的房子不够用,有些时候就需要借用别人家的场地。

记得在我小时候,村里很多人家办酒席,就需要从村民家里借用桌椅、碗筷,还有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就需要借用别人家的房子来办丧事。但是现在条件好了,村里有大祠堂了,不管是什么天气,也不需要再去借用他人的物件了。

而古人这样说,第一个就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于逝者的尊敬。在古代社会,由于医疗条件有限,人们的寿命普遍较短,当人去世了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办丧事,认为把逝者风光大葬,就是对其最大的尊敬。

因此其他的一切事情都是可以放一放,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逝者办丧事。如果没有房子,没有场地,也是可以借用的。

此外,这一说法也体现了古代社区之间的互助精神。在古代社会,邻里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当有人家中出现丧事时,邻居们会主动提供帮助,包括提供场地用于举办丧事。

何况把房子借给他人办丧事,也就是几天的时间而已,不会对房屋造成什么大的破坏,也不会有其他的影响,如果肮了、有垃圾了,对方也都会打扫。

但是这份人情,对方却会铭记于心,可能以后遇到什么困难了,对方也会解壤相助。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办丧事这么大的事情,对方肯定会感恩戴德的。

那为什么房子可以借给别人办丧事,这么不吉利,却不能借给别人结婚这样喜庆的事情呢?其实这也是有道理的,这也是古人看透了人性的险恶。

自古以来,婚姻被视为人生大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把房子借给他人来结婚,这就涉及到一个房屋的归还问题了。

像办丧事,也就是几天办完了,就物归原主了。但是结婚的话,不可能只是住几天,可能就是住几个月,甚至是几年,还有可能更长一段时间。

如果借房者不能及时归还的话,那就容易对房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其实吧,最容易发生的就是发生经济纠纷。借给别人的话,如果你收取一定租金了,对方可能心里不舒服。而如果不收取租金,那自己心里也会不舒服。

老祖宗也说了“亲戚不共财,共财断往来”,即便是关系很好的亲戚都会发生这种事情,更别说是一些邻居、朋友了。在今天有太多的人,就是因为借钱给亲朋好友了,然后发生了纠纷,最后是好友变成了仇人。

正所谓“斗米养恩人,担米养仇人”,古人不建议把房子借给他人结婚,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就是怕人的贪念和欲望。

这句老俗语是在提醒我们,帮助他人也要量力而行,并且要懂得适当的拒绝,切不可打肿脸充胖子,这样吃亏的反而是自己。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0 阅读:79

甜妈努力记录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