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是菊科、蒿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也可能与屈原的《离骚》中“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的句子有关。
艾全草可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毒、杀虫药等,可以说艾草是宝。
《端阳次联翁韵》
明代:杨爵
幽居几度遇端阳,万里关河隔故乡。
龙舟扮出湘江恨,艾草还为人世芳。
几段角团随俗好,一尊绿酒带蒲香。
离骚歌罢浑无事,真个圜庭是福堂。
端阳指端午节。
《端午即事》
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小重山·端午》
元代: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乙卯重五诗》
宋代: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即端午节。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陆游,由于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实现,只能在家乡绍兴隐居。
《端午日》
唐代: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贺新郎·端午》
宋代: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
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
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
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
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
聊一笑,吊千古。
中午的清风驱散暑气,显得格外清亮。青年们纷纷炫耀自己的节日装束。头上插着钗头彩符,身上佩着艾草扎成的老虎。争先恐后的来渡口观看赛龙船。
《端午三首 其一》
宋代:赵蕃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艾人:端午节,有的用艾束为人形,称为“艾人”。
都说作诗是为了赠汨罗江,作为当今的快乐又奈何。我曾经听说对木雕神像祈求幸福,试着向艾人祝福啊!
写端午节人们对屈原的祭念,表现了人们对屈原的同情。
《阮郎归·门儿高挂艾人儿》
宋代:佚名
门儿高挂艾人儿。鹅儿粉扑儿。
结儿缀着小符儿。蛇儿百索儿。
纱帕子,玉环儿。孩儿画扇儿。
奴儿自是豆娘儿。今朝正及时。
《见艾有感》
宋代:文天祥
过眼惊初夏,回头忆晚春。
已怜花结子,又见艾为人。
故国丹心老,中原白发新。
灵悠那解化,清梦楚江滨。
《端午》
元代:周权
河上人家插艾蒿,纷纷炊黍荐香醪。
客怀寥落真无那,暮雨孤舟读楚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