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后的挽歌——李嗣源生前布局,能否挡住李从珂河中叛乱

笑笑依然 2024-03-28 02:25:20

洛阳,三月,料峭春寒,大明宫金銮殿上。

登基不足三月的大唐年轻皇帝李从厚,颤抖着双手,看完西京(长安)使者的紧急密报,强压住心里的恐慌。

“李从珂反了,自己的义兄反了,这个身经百战的阿三哥反了!”

不会错的,证据确凿,押送凤翔联络造反的使者的囚车就在端门之外。

“该怎么办呢?该怎么办呢?”

“自己何苦要坐这个帝王之位呢?自己为什么又要听从朱弘超等朝臣的建议搞什么藩镇调动呢?”

殿堂上,半晌,安静的听不到一点声音,只有风吹过又离开,留下入骨的寒意。

与难堪的沉默。

没有大臣发话,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没有大臣发话,总是无人分忧。

李从厚心里的恐慌,又加了几分愤怒,但都得忍着。

也许这才是孤家寡人的真正含义。

李从厚轻轻的叹了一口气,强压住震惊和怒火,问枢密使朱弘昭:“朱爱卿,河中叛乱,该如何是好?”

见皇帝直接问自己,朱弘昭只得出班,提了三个建议。

“一是先杀为敬、以安人心——诛杀李从珂在京师的子女家眷、诛杀亳州团练使李重吉、诛杀端门外押在囚车内的凤翔使者,以显示朝廷平定叛乱的决心。

二是建议由西京留守、山南西道节度使王思同任凤翔行营都统,统一协调西京、汉中各部,兵贵神速,速速平叛。

三是犒赏京城内外的禁军,作为后续部队,以备下一步平叛行动。”

“有几成把握?”半晌,李从厚问到。

“有,有十成把握。”

朱弘昭挺起胸膛,朗声说道。

其实朱弘昭打心底没有一丝把握,但此时已无退路,只能很肯定的表明看法——至少这种看法新帝李从厚需要——至于符不符合事实那是后事。

看着朱弘昭气胸有成竹的样子,李从厚忐忑不安的心稍微安定了下来。

看众臣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建议,李从厚只能全部采纳了朱弘昭的三条建议。

至此,李重吉等李从珂在京的子女和家眷全部被杀,安抚和和谈再无一线可能。

朝廷很快下旨,负责平叛的是西京留守、山南西道节度使王思同和凤翔节度使张虔钊,其中以王思同为正,张虔钊为副。

王思同和张虔钊都是大唐的名将,也是身经百战的老将。

王思同为幽州人,是幽州节度使刘仁恭的外孙,成年后在其舅舅刘守光手下效力。

刘仁恭原来在晋王李克用手下效力,后来在李克用的资助下雄霸幽州,最后又与李克用反目,成为朱温、李克用外的第三股势力。

巅峰时期,刘仁恭占据幽云十六州,麾下骑兵号称三十万,再两次敲打契丹——牛酒之会后,契丹不敢南下牧马。

李克用又和朱温打的难解难分,无暇他顾。

放眼天下,刘仁恭志得意满,开始过起了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

在幽州城外大安山修建宫殿,从各地搜罗美女、珍奇异宝充实其间。

刘仁恭开始以山为家,日日做新郎、醉生梦死、忘乎所以。

有其父必有其子,其儿子刘守光也有样学样,并再进一步,勾搭上了刘仁恭喜欢的一个爱姬——罗妃。

两人金风玉露,云雨几度,最终乐极生悲,奸情暴露。

被自己的儿子带了绿帽,刘仁恭大怒,执意要杀刘守光,幸亏手下众将力劝,才痛打刘守光二百军棍,并与其断绝父子关系。

勉强逃得一命的刘守光惊魂稍定,就决定先下手为强,囚禁了其父刘仁恭,并击败其兄刘守文,最终掌控了燕云十六州。

趁朱温与李克用父子争霸中原的时候,刘守光在幽州称帝,自号大燕。

王思同这个时候还很年轻,但素有大志,觉得这个舅舅不是成大事的人,就率部投向了晋王李存勖。

李存勖待之甚厚,令其作为侍卫亲军统领,护驾左右——类似于刘备的侍卫队长赵子龙。

李存勖打仗喜欢身先士卒亲自冲阵,几次差点陷入绝境,都是王思同等人拼死力战才侥幸逃脱。

最终李存勖称帝灭梁,封王思同为郑州刺史。

后来兴教门之变后,唐明宗李嗣源继位。

李嗣源原是军中总管,在军中混了大半辈子,对王思同的能力和忠诚很了解,知道王思同不仅仅是一个战将,还喜欢舞文弄墨,自称蓟门战客。

李嗣源本是个大老粗,对有文化的人都高看一眼,对有文化的战将更是欣赏,将王思同视为儒将,加封其为同州节度使。

在同州节度使任上,王思同也确实尽到保境安民的职责,除了礼贤下士和文人唱和之外,在边境秦州险要处设置军寨四十余座,对接境的吐蕃民族恩威并用,来边境交易可以,但是要纳税要听话。

两川叛乱时候,李嗣源将王思同召回,任其为西南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就是先锋官的意思,平叛主帅是驸马石敬瑭。

仗刚开始打的挺顺利,王思同带所部人马一鼓作气,攻克两川门户剑门关。

两川大震,西川孟知祥抛弃前嫌,果断出手支援东川董璋。

而朝廷这边,石敬瑭却掉了链子,朝廷后续部队支援剑门关来迟了。

剑门又被董璋夺了回去。先机一失,征伐两川之战就陷入了胶着,最后朝廷不得不退兵,默认了两川独立割据的既成事实。

朝廷赏罚分明,伐蜀失败,斩了安重诲等一干人作为替罪羊,对有功的王思同予以提拔,移镇山南西道,兼任西京留守,就是负责汉中、长安这两大军区。

李嗣源杀安重诲的时候,给安重诲安的一个罪名是挑拨唆使君臣失和,其实就是给东西两川找个台阶——你们两川本来是忠于朝廷的,都是枢密使安重诲挑拨的,才是我们君臣刀兵向相,如今,我把罪魁祸首杀了、、、、

李嗣源的意思很明白,我给了你们台阶,你们也要给我朝廷脸面,我们再回到从前,我是君你们是臣,至少表面上要服从于我。

孟知祥很识趣,觉得这个时候就坡下驴,给朝廷认个错,真要是死磕下来,两川之地如何顶得住朝廷的大军。

可董璋不愿意,一是董璋的一家老小在都城被李嗣源杀了,而孟知祥因为是皇亲国戚的原因,一家老小完好无缺,二是董璋自持勇猛,觉的放眼朝廷没有谁能制服得了自己。

孟知祥完全没有感同身受,派了几次使者去劝,一次又一次惹恼了董璋。

董璋觉得先灭了孟知祥,合两川为一再和朝廷一决高下,这样更好,于是董璋悍然发兵了。

两川之战就这样开始了。意料之外,李嗣源很高兴,准备来个蚌埠相争渔翁得利,让就近的王思同整顿兵马,密切关注两川战事。

可不知道是董璋太弱鸡,还是孟知祥天命加身,在朝廷还没反应过来之前,战事结束了。

短短十天时候,孟知祥把东川打趴下了,董璋走投无路,一把火自焚了。

两川归于孟知祥手中。孟知祥还向朝廷写信,自己替朝廷诛灭叛乱,请求朝廷表彰。

李嗣源捏着鼻子,忍着难受,封孟知祥为蜀王,并赋予其在川蜀自行任命官吏的权利。

而王思同这个渔翁,等了个寂寞,继续在西京留守、山南西道节度使上发光发热。

直到河中节度使李从珂叛乱。

李嗣源对王思同有知遇提拔之恩,虽然李嗣源嘎了,但忠于其亲儿子李从厚也是一样的。

所以接到朝廷的诏令,王思同尽起长安和汉中兵马,会同张虔钊所部兵马杀向河中。

若有简历的话,张虔钊的前半生履历也很精彩。

张虔钊为晋阳人,出生在唐昭宗时期,天下已经大乱。

乱世从军是最好的出路,而晋阳就是李克用、李存勖父子起家的地方。

张虔钊投奔晋王李克用,以其武勇入选晋军突骑营统领,突骑营就是冲锋陷阵的尖刀营,统领就相当于营长这个级别。

在镇州之战中,李存勖命张虔钊率骑为先锋。

张虔钊屡挫贼锐,夺取攻陷镇州第一功,使李存勖得以在河北立足,被升迁为左右突骑都指挥使,类似于王牌师的师长。

李嗣源久在军中,知道张虔钊有将帅之才,当了皇帝后,就提拔其为护驾亲军都指挥使,领春州刺史。

天成年间,定州王都叛乱,引契丹来犯,张虔钊与诸将围王都于中山,大败契丹于嘉山之下。

等到定州之乱平定后,张虔钊被授为沧州节度使。

出将入相,成为节度使就是武将的最高境界,张虔钊自然对李嗣源感恩戴德。

在李嗣源晚期,又将张虔钊调到西南部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兼西面马步军都部署,目的就是镇守西南,防备两川之乱。

可以说,李嗣源对张虔钊很是倚重,对于孟知祥也不是没有防范。

可李嗣源终究是死了,他没想到的是,李从厚继位后,因为削藩,逼反了李从珂。

张虔钊接到朝廷的诏令后,也没有耽误,整顿兵马,会同王思同,直扑河中。

除了这两镇兵马外,朝廷还下诏,让驻扎在兴元的右羽林都指挥使杨思权,率所部兵马会同王思同平叛。

李从厚新帝登基,年幼无知,哪里知道正是这无意间的一个诏令,自掘了坟墓。

0 阅读:3

笑笑依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