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五年(231年)春天,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开始,蜀军出祁山道,包围魏军设在祁山道的据点祁山堡,并继续向北进军。
此时正值大司马曹真病逝,魏明帝曹叡把驻防荆州的司马懿紧急调往陇右,以抵抗诸葛亮,司马懿接到命令后,昼夜不停地从荆州赶往陇右。
诸葛亮第一次与司马懿对峙是在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诸葛亮抢收了魏军在上邽的麦子,司马懿觉得蜀军远道而来,粮食肯定不多,于是没有贸然出战,而是与诸葛亮对峙却不对战。
这是一场奇怪的对峙,诸葛亮见司马懿不动手,他也不主动进攻,于是一路退却,司马懿则一路尾随,就是不开战。
诸葛亮退到卤城就不退了,为了逼司马懿出战,诸葛亮把包围祁山堡的蜀军撤了,这等于自断后路,要知道祁山堡在卤城的南面,扼守祁山道,卡住了诸葛亮后退的路,更是切断了诸葛亮的补给。
诸葛亮
诸葛亮自断后路式的行为,让司马懿看不懂,司马懿只要看不懂,他就不出手,双方就这样对峙着,但司马懿手下的将领不干了,纷纷请求,认为司马懿畏蜀如畏虎。
司马懿在压力之下,最终决定跟诸葛亮决战,“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于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张郃的死预示一个时代的结束,曹操时代的将领到此时仅剩下一个张郃,张郃一死,曹魏老一辈的将领基本上没有了。
三年后,诸葛亮卷土重来,这一次诸葛亮走的是斜谷,占据五丈原这块高地,与司马懿对峙,双方有过小规模战役,但司马懿的主力始终坚守不战,无论诸葛亮怎么叫阵,司马懿就是不出战,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女人衣服,司马懿还是忍了下来。
诸葛亮没有办法,让蜀军在周边屯田,准备将北伐长期化,但是没过多久,诸葛亮就病逝了,诸葛亮一死,蜀军就撤退了,司马懿上书给魏明帝曹叡,建议追击蜀军,曹叡不同意,属于诸葛亮的时代落幕了。
诸葛亮
诸葛亮与司马懿满打满算斗争了3年时间,诸葛亮先后有两次北伐,两次都被司马懿挡住了,在战术上,诸葛亮赢了一次,平了一次,但在战略上,诸葛亮输了,因为北伐没有成功。
诸葛亮应该是司马懿一生中最难缠的对手,以军事能力来比,司马懿不如诸葛亮,要知道诸葛亮背后的蜀汉政权,实力不及曹魏政权的四分之一,但诸葛亮一直是进攻姿态。
懂军事就会明白,实力弱还能保持进攻姿态,除非主将的能力超强,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是野外作战能力最强的将领,没有人能在野外作战中击败诸葛亮,司马懿也不行。
司马懿作为曹魏最后的名将,斩孟达、定辽东、平王凌,一直是战无不胜的,他的军事风格就是发现敌人的弱点就穷追猛打,看不清敌人的部署,就不会贸然出手。
司马懿一生唯一的败仗就是输在诸葛亮手中,但司马懿不在乎,司马懿这个人性格极其隐忍、城府极深、狡诈多变、从不贸然出手,他打仗是不挥刀则已,一挥刀必须保证全胜。
司马懿
在历史中,两人只打了三年时间而已。正史上,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仍然有兵权,还主导了平定辽东公孙氏的战争,直到魏明帝曹叡托孤司马懿,司马懿手中也是有兵权的,曹魏并没有防备司马懿。
从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也能看出司马懿这个人的狡诈多变,司马懿在战争前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司马懿斩孟达,一面写信安抚孟达,一面七天急行军1200里,兵临城下,很快就砍了孟达。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只要曹爽投降,只收兵权保留爵位,曹爽一投降,司马懿借口曹爽谋反,诛杀了曹爽及其亲信三族五千余人。司马懿平王凌,一面写信安抚王凌,一面率军讨伐,逼得王凌自杀,然后诛灭王凌三族。
诸葛亮其实早就看穿了司马懿的两面派,在第五次北伐中,司马懿的部将都认为司马懿畏蜀如畏虎,司马懿却不着急,给魏明帝上书请求出战,这就是千里请战的由来,曹叡明白司马懿葫芦里装的什么药,于是派辛毗持节要求司马懿不要出战。
“亮自至,数挑战。宣王亦表固请战。使卫尉辛毗持节以制之。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初,蜀将姜维闻毗来,谓亮曰:‘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司马懿
诸葛亮虽然看破了司马懿的心思,但在战场上始终无法击败司马懿,反而把自己熬死了,没办法,谁叫司马懿活得长呢?按年龄来算,司马懿还比诸葛亮大两岁呢。
诸葛亮去世后,“亮部将杨仪、魏延争权,仪斩延,并其众。帝欲乘隙而进,有诏不许。”他的儿子诸葛瞻只有8岁,29年后,钟会、邓艾率领十余万魏军攻入蜀汉,姜维在剑阁挡住了钟会,邓艾偷渡阴平,逼降江油,进驻绵竹。诸葛瞻则带着蜀汉最后的一支军队与邓艾战于绵竹,由于未能抢占有利地形,加上邓艾手下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蜀军不是魏军的对手,诸葛瞻战死沙场,与诸葛瞻一同战死的,还有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张飞的孙子张遵、黄权的儿子黄崇等人。
邓艾将诸葛瞻的首级斩下,传送到洛阳,诸葛亮永远不会想到,自己的儿子和孙子都死于魏军之手,而且唯一儿子的首级还被送到洛阳。此时坐镇洛阳的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不知道司马昭看到诸葛瞻的首级,会做何感想?
诸葛瞻还有个儿子叫诸葛京,诸葛亮的血脉也只有诸葛京一脉了,蜀汉灭亡后,诸葛京与堂侄诸葛显(诸葛瑾的重孙)等人被迁到河东郡居住。
泰始四年(268年),晋武帝司马炎问罗宪,蜀汉大臣子弟中哪些人有才能的,罗宪推荐了一些人,“初,宪侍宴华林园,诏问蜀大臣子弟,后问先辈宜时叙用者,宪荐蜀人常忌、杜轸等,皆西国之良器,武帝并召而任之。”其中就有诸葛京。
诸葛京
之后不久,诸葛京担任郿县县令,“己未,诏蜀相诸葛亮孙京随才署吏。”后经尚书仆射山涛推荐,担任江州刺史,“尚书仆射山涛启事曰:‘郿令诸葛京,祖父亮,遇汉乱分隔,父子在蜀,虽不达天命,要为尽心所事。京治郿自复有称,臣以为宜以补东宫舍人,以明事人之理,副梁、益之论。’京位至江州刺史。”一级行政区最高长官,这可是三品的高官。
诸葛亮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唯一活着的孙子诸葛京居然给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打工,如果诸葛亮知道会是这个结果,他当初还会不顾一切地北伐吗?
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成为西晋开国之君,开创了一个大一统的政权,但很可惜,盛世只维持了几十年而已,司马炎驾崩后,西晋就开始内乱,司马懿的子孙为争权夺利爆发了八王之乱,之后就是五胡乱华,司马皇族被屠杀了不少,西晋被胡人灭亡,司马懿的子孙在南方建立了东晋,几百年后,刘裕建立南朝宋取代了东晋,司马懿的子孙也被杀得差不多了。
诸葛亮的子孙则遍地开花,枝繁叶茂,一直活到了现在,而司马懿的子孙则在权力斗争中被屠杀殆尽,几乎没有流传下来,也许这就是风水轮流转吧。
momo
司马懿并非不如诸葛,而是两位政治家的默契:诸葛养兵自重独揽大权,司马懿养寇自重为求自保。所以诸葛死后,司马懿平了辽东公孙康再去作为,曹睿一死司马懿就被架空靠边站,如果不是司马懿代表士族并且在曹魏军队中威望太高,即使如曹爽那般软弱,也会除了司马懿。自古以来拥兵自重和功高盖主就难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