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百姓村晚”群众文艺展演活动在邢台市信都区举行,农民“民”星与艺术名家同台表演,为观众奉上了一场文化盛宴。春节期间,围绕“冬游河北过大年”,河北还将推出千场“村晚”活动,融合年货大集、非遗展示展销、旅游推介等内容,呈现原汁原味的乡村故事、演绎淳朴纯真的乡村风情,丰富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综合《河北日报》等多家媒体近日报道)
岁末年初,热热闹闹的“村晚”已经或者即将开场。在河北,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舞蹈、说唱、戏曲等极具地方特色的节目,与专业院团的“大咖”同台,却毫无违和之感。在浙江宁波,各地农村文化礼堂选送的节目接连上演,村民们唱起村歌、跳起村舞、演起村戏,“我们的村晚”活动精彩不断。在网络平台,由才艺主播发起的“村晚”,在安徽、福建、湖南三地乡村上演,吸引超500万网友线上迎新春……
近年来,“村晚”在大江南北全面“开花”,每年都有不同特色的节目火爆“出圈”。“村晚”为什么这么红?它怎么就长在了潮流的审美上?它满足了人们的哪种情绪价值?
“村晚”的“土味儿”,是纯正而热烈的。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自赏,乡土话、大白话、家常话的语言,贴近乡村生活的节目内容,乡亲们听得过瘾、看得带劲,更易引发台上台下的共鸣和互动。村民爱“村晚”,是因为它亲切,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城里人和网友爱“村晚”,是因为它展现了乡土特色和民情风俗,传递着快乐、幸福和喜庆。
“村晚”的生命力在于其群众性。“上了舞台能演戏,卸了戏妆能种地。”在“村晚”的舞台上,无论是种地的农民,还是返乡创业的“新农人”,都有机会成为“民”星。保定东神山村的农民甄淑梭,去年发起了一场庆丰收“村晚”。她把一根烧火棍舞得虎虎生风,被网友称作“牛棚穆桂英”。70多岁的邢台内阳村农民李英常,每到春节就成了大忙人。从参加敲鼓、拉碌碡等节目,到参加许多幕后工作,李英常始终是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村民是“村晚”的绝对主角。在属于自己的集体文化活动中,他们收获了一种参与感和自豪感,以及由此而来的精神满足。
“村晚”是时代的产物,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它将展现出更多的精彩。一千台“村晚”,有一千种不同的模样。但一千台“村晚”,却有一种共同的味道,就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信心和期待。如今的“村晚”,已不再是村民自娱自乐的文艺表演活动,而是成了集展示传统文化、展现传统民俗、分享美景好物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村晚”可以培育孵化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一种载体,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强乡村凝聚力。
因为接地气,所以聚人气、聚人心。“看一场‘村晚’,总能被那种泥土芬芳所治愈。”春节期间,无论是来一场兴之所至的“乡村漫步”,还是随手打开直播间,看一场热闹的“村晚”大戏,在松弛身心的同时,你一定会收获满满的能量。(蔡晓辉)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