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九州,七雄纷扰乱春秋”,这是《水浒传》开篇词三句话,也是全书的主题。施耐庵肯定不是民国文人造假的殁于洪武三年的施彦端,其人必定经历了大明藩镇之乱,《水浒传》最早成书于成化年间。
这篇文章将应读者朋友的要求,接着“王进就是白衣秀士王伦”的话题,提前解读林冲水寨大火并,揭秘一段大明机密。这段故事中,就隐含了“评议前王并后帝”这句开篇词的寓意。

《水浒传》借用北宋末年宋江聚义的故事,隐写自女娲补天至夺门之变的大明火并历史,书中人物一人多喻,多人一喻,人人都是大明皇帝。包括白衣秀士王伦,同样隐写的是某个历史阶段的朱明皇帝。因为,“白衣秀士王伦”这几个字中就隐藏了“皇”。
书中如此写“皇”的情节有好几处,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故事中,洪太尉在龙虎山上遇见了一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虎头上有花纹“王”,加个“白额”,也是个“皇”字。这只虎,就是清风山上的燕顺。
燕顺、王英、郑天寿,这三个寨主的名字合起来就是“燕王英武真天授”。“燕王英武”四个字,就出自《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燕顺的绰号是锦毛虎,二寨主名王英,三寨主郑天寿的绰号是白面郎君,也隐藏了“皇”……等等。
这些情节,总以“白衣秀士王伦”为归结,隐写的是洪武十五年(1382年)道衍以“白帽加王”怂恿朱棣夺位的历史,书中更以“遇林而起”隐写。《水浒传》揭露永乐皇帝在《明实录》中造假,揭穿“奉天靖难”伪言,证明燕王夺位早有预谋。

洪武十五年时,太子朱标尚在。看来,朱棣是要与大哥争夺皇位了。至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朱元璋“孙立”,朱棣夺的是“朱皇孙”的皇位。“朱皇孙”三个字隐藏在梁山七十二地煞前三名之中。“林冲水寨大火并”,将细细地呈现这段大明历史。
《水浒传》所隐藏的历史是否真实,列位看官可以对照《明实录》予以考证。以我的解读,《水浒传》所隐写的历史细节比正史更为翔实可信。
具体到小说中,白衣秀士王伦究竟是个什么人呢?书中借王伦自己的话说他是个“不第的秀才”。此外,更无其他状貌等等描写。白衣,就是没有功名的意思,而不是如某剧所演,让王伦穿了一件白大褂。其实,施耐庵以“白衣秀士”为王伦的绰号,也是一处“错漏”写法。
后文书中,林冲与杨志梁山对岸斗朴刀,王伦叫停,与杨志见面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小可数年前到东京应举时,便闻制使大名”。以明朝科举制,能去京城应举,王伦一定是过了乡试,有“举人”的功名,肯定不会是“白衣”。以“白衣秀士”为王伦的绰号,就是要把这个人物写成“皇”。
“秀”为草木之花,士是“豕”的谐音,秀士,寓意朱家。前面的文章中讲过,朱明朱姓出自邾国曹姓,即“花”,以“草化”谐音为“曹化”。所以,“白衣秀士王伦”就是隐写的大明皇帝。后来,《西游记》仿此,写了一个“白衣秀士龙王”。
“以白帽加王”,“白衣秀士王伦”这个符码中,就隐藏了燕王要夺位,这个人物的绰号姓名,本身就预伏了大火并的情节。

前一篇解读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时,说史进之所以找不到师父,是因为王教头已经暗中上了梁山。“王教头私走延安府”,实则“王教头私走晏安府”,以及“燕安府”。晏安即曹安,吴回祝融之子陆终之第五子,曹姓邾国先祖,以朱明家史写朱明。
燕王府就在梁山之东,《水浒传》中的梁山实写的是京西石景山,而非山东梁山。王进去了燕王府,那就是到来“山东梁山”了。晏,谐音“燕”,大明紫禁城内外很多门均以“安”名,朱元璋说他是颛顼转世,帝位为黄帝所授,朱棣也就以朱家先祖之名继承大统。朱明二祖这层寓意,恐怕从未见历史学家揭秘吧。
王进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与林冲的职务是一样的,林冲还格外是“枪棒”教头。所谓教头,就是造反的头。“教”,反文孝,大明以孝治天下,朱元璋谥号中有“大孝高皇帝”,皇陵名孝陵。文,即指建文帝,也指太宗文皇帝,“教头”造的就是这三个皇帝的反。
《水浒传》中,朱棣造了朱元璋、朱允炆的反,“天策上将”则造了太宗文皇帝、朱瞻基的反。所以,梁山地煞前三名“朱皇孙”之后,就是丑郡马宣赞。宣赞究竟是何隐喻,今后再讲,但“宣”一定是宣德之隐写。
靖难之役之所以爆发,原因有二。其一,朱元璋封建诸子,藩镇坐大,必定会出现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历史,或将出现汉初七国之乱的宗室大火并。其二,朱元璋“孙立”,建文帝为保帝位迫不及待地削藩。因此,《水浒传》开篇词说:“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九州,七雄纷扰乱春秋”。

王升、王进,寓意由王而皇。《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中,就记载了靖难之役结束后的当天,就有大臣“劝进”。王进到“白衣秀士王伦”,就是由王进位为“皇”的意思,特指道衍“以白帽加王”而隐写朱棣。然而,在“林冲水寨大火并”的故事中,“白衣秀士王伦”却又转换了身份。
王伦不是梁山第一任寨主,而是第三任寨主,第一任寨主是朱贵。旱地忽律朱贵是何隐喻,也是今后再讲。这里,且说说与王伦有关的寓意。朱贵,就是“邾国”的谐音,贵,谐音圭、龟。圭,隐写朱元璋(璋为半圭),龟隐写的是朱棣。龟是朱棣,这是永乐皇帝自己说的,记载于《明实录》中。朱贵就是大明皇帝,第一个上梁山之人。
第二任寨主是杜迁,这是王伦说的。林冲投奔,王伦见了柴大官人的书信,立即安排坐第四把交椅(象征燕老四)。饮酒时,王伦问了一番柴大官人,然后:
蓦然寻思道:“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续后宋万来,聚集这许多人马伴当。”
王伦是“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的,合着就是跟着,比如“合于桑林之舞”,先有桑林之舞,庖丁解牛才能与之“合”。“合着时代的节拍”,先有时代的节拍,大家才去“合”。音乐起,跳舞之人才合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蓦然寻思”,就是前一篇文章引用《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中的“日暮逐燕”。
林冲火并王伦时,拿住骂道:“你是一个村野穷儒,亏了杜迁得到这里”,也说的是杜迁先于王伦上了梁山。“村野”即邨埜,邨为“屯邑”,谐音“豚邑”,埜是“野”的古字,“村野”其实就是野猪林,寓意大明都城。“穷儒”即末路之朱,儒,“又侏儒,短人也”,侏即朱人,故书中有矮丘乙郎、矮脚虎,隐写的就是大明“朱人”。
杜迁为何是梁山第二任寨主,咱们今后再讲。总而言之,王伦是第三任梁山寨主。“白衣秀士王伦”是大明皇帝,以第三任寨主写他,那就寓意此人在林冲上梁山时隐写的是建文帝。如此,林冲水寨大火并所隐藏的历史就不难解读了。

却说晁盖等七人劫了生辰纲,投奔到了梁山。王伦害怕这伙人势大,便不打算收留。吴用察觉王伦心事,与前来相访的林冲暗通款曲,要借林教头之手火并王伦,占了山寨。恰巧,王伦派喽啰来请,邀众好汉去山南水寨亭上筵会。
晁盖应承少间便到,然后请教吴用“先生,此一会如何?”吴用说:“今日林教头必然有火并王伦之意。他若有些心懒,小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不由他不火并。”晁盖等人便各怀利器在身,只等吴用捻须为号,相助林教头成事。果然,林冲在南山水寨火并了白衣秀士王伦。
书中写道,“辰牌已后”,晁盖七人坐着轿子“一径投南山水寨里来”,到了寨后亭子下轿,这个亭子叫“断金亭”。王伦等人早在这里等候,双方分宾主坐定饮酒。席间,晁盖每每提起入伙之事,王伦都以闲话支吾。到了午后,王伦命人捧出五锭大银,要打发晁盖等人下山。
这段情节中,隐藏了这样几段大明历史:其一,“辰牌巳后”,写的是属龙的朱元璋属蛇的朱允炆。牌即牌位,寓意朱元璋驾崩,巳后寓意建文帝登基之后。《水浒传》中写得最多的时辰是巳时,这个时辰寓意建文时期,燕王已经起兵,梁山好汉所有的行为都是隐写的大明藩镇之乱。
其二,午后,即建文四年(1402年),这一年是农历壬午年,火并王伦是在午后之南山水寨水亭,这就是“壬午”。

其三,王伦以五锭大银馈赠晁盖,则又隐写的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水浒传》中,一锭大银是五十两,五锭大银合二百五十两,此为诗禅数字折成二十五。这年五月(午后),大明太子朱标薨逝,九月,“册立皇第三孙允炆为皇太孙”。
《水浒传》“水寨大火并”隐写这几段历史,交代的是靖难之役爆发的原因。朱元璋封建诸子,是靖难之役的祸根,因为朱标意外去世,朱元璋“孙立”,朱允炆“辰牌”之后削藩,授燕王以柄,靖难之役于建文元年爆发。建文四年(1402年,壬午)六月十三日,朱棣进入南京城,建文帝殁于玄武门。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说,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不搞“孙立”,恐怕就没有靖难之役,而是另一种方式的诸侯(朱猴)之战,比如“七雄扰扰乱春秋”。所以,智取生辰纲本是八人,却偏偏把白胜留在济州大牢,上梁山的就只有晁盖等七人。
朱元璋“孙立”,立的是皇第三孙,王伦正是梁山第三任寨主。因此,火并王伦即燕王诛杀建文帝。《水浒传》中隐写了建文帝的下落,这段故事便是其中一个揭秘情节,“三打祝家庄”故事中,则详细交代了建文帝是如何在靖难之役中“失踪”的。

这场大火并发生在南山水寨,这特别地一写,正是靖难之役的终结之地——大明南京皇城。大明南京皇城建在燕雀湖上,位居钟山之阳,就是“南山水寨”。
朱元璋立朱皇孙,越过了木字辈,直接以火字辈为君主,以朱家“水木火金土”无伦循环而言,那就是“亡伦”了。王伦,谐音“亡伦”,施耐庵认为,大明靖难之役爆发,就与“孙立”有关。因此,南山水寨大火并,就隐写了靖难之役建文帝结局的历史。
“评议前王并后帝”,这句开篇词并非讲的是评价前朝帝王以及后代皇帝,而是讲述“前王”火并后帝的两段大明叔侄夺位历史。朱棣的辈分比朱允炆高,洪武三年就受封燕王。朱允炆辈分低于燕王,是侄子辈,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大雪节,是洪太尉遇到的雪花大蛇。
因此,朱棣是“前王”,朱允炆是“后帝”,前王火并后帝,就是隐写的靖难之役。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又一起“前王并后帝”之藩镇之乱爆发,大明“天策上将”朱高煦要夺侄子朱瞻基皇位。宣德元年是农历丙午年,也是“午后”。

火并了白衣秀士王伦,林冲便在梁山排座次。再三推让,林冲坐了第四把交椅,以林冲所喻之燕王就是朱家老四。而当林冲推公孙胜坐第三把交椅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却”。
林冲在梁山搞“鼎分三足”,究竟是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