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一波是一位老革命了,早在1925年便已入党,主要在山西从事党的组织、宣传和群众工作。后又在北平、天津、唐山等地从事兵运工作,期间他四次被国民党抓捕,两次被捕入狱,但是每一次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他都面不改色,坚决保守共产党秘密,保持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尤其是在“北平军人反省分院”(即草岚子监狱),曾经有过长达5年的监狱生活。
抗战期间,他参与创建了“决死队”,领导创建了太岳抗日根据地,配合八路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41年1月开始,薄一波先后担任太岳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太岳纵队政治委员、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等职务。1942年9月起任中共太行分局委员,中共太岳区委书记。
解放战争打响后,薄一波继续战斗在华北地区,曾任晋冀鲁豫中央局第一副书记、代理书记。1948年4月,党中央决定成立华北中央局,任第二书记。同时成立华北军区,薄一波同志任政治委员。同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当选为第一副主席,并任政府党组干事会书记。
也是在这期间,他向上级推荐了一个人,他就是柯庆施。这个柯庆施是谁呢?他并不太出名,毕竟他不是军事主官,也很少在军中任职。
当年薄一波被关押在草岚子监狱,柯庆施在华北局工作,曾策划营救薄一波等人。因此,让薄一波对他的印象很好。
柯庆施的资历可是比薄一波还老的,他1922年就入了党,这比大多数人都入党时间早了。
早期他从事的是青年团的工作,后来又多在地方工作,担任过中共安徽省委书记以及中共上海闸北区委书记,有着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也曾在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长,还曾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长,当时高文华、柯庆施、李大章三人为北方局主要负责人。
柯庆施曾有段时间在河北任职。不过也是在这期间,他积极推行王明“左”倾路线,使得很多党的干部无法开展工作,曾因和张家口特委的张慕陶意见不和,就直接把人家给开除党籍了,气的张慕陶曾大骂柯庆施,甚至卧床不起。
抗战期间,他大部分时间在延安,担任过中央党校的副校长,主持过统战工作。抗战胜利后,柯庆施在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财委任副主任。1947年河北石家庄市解放后,柯庆施任石家庄市市长。
到了1948年5月,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和晋冀豫鲁两大中央局合并,成立新的华北局,由刘少奇担任第一书记,薄一波任第二书记。不过刘少奇主要精力放在中央,因此,华北局的具体工作是由薄一波负责的。
这时,薄一波提议将柯庆施也选入华北局,毕竟两人之前也是有交集的,而且,在薄一波看来,柯庆施长期在党内工作,工作能力还是很强的。
然而,他的推荐遭到了刘少奇的反对。相比之下,刘少奇更早认识柯庆施,两人曾在上海就有过交集,那个时候正好王明得势。而且,柯庆施曾在北方局任组织部长期间,刘少奇曾任书记,两人也是有交集的。
但是薄一波坚持自己的意见。 刘少奇妥协了,不过也留下了警示:“如果你要坚持用柯庆施的话,后果会很严重,将来你可要负责!”
可是,让薄一波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确用人失察。他在晚年的回忆录中对这件事情作了说明:“后来事实证明,少奇同志是经过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我的看法是依据一时一事的判断,是完全错误的”。
建国前夕,柯庆施从华北调到了华东,先后担任南京市副市长、市长,南京市委书记。1952年11月,任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
到了1954年,发生了高饶事件,陈毅随后也被调往了北京,柯庆施则来了上海,是事实上的一把手。
1956年中共八大上,柯庆施当选为中央委员。
事实证明,薄一波错看了柯庆施。
他非常善于揣摩领导的意图,在大跃进日期,中央不少干部提出了“反冒进”的意见。不过柯庆施对毛主席的极端崇拜和盲从,客观上犯了个人崇拜的错误。
他在上海市委一届二次会议提交的报告《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抨击了1956年的反冒进。
在1958年的南宁会议上,毛泽东严肃批评了周总理的反冒进,还拿出柯庆施的报告问周恩来:“
你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
周总理因为“反冒进”一事做了数次检讨,其中还提到了自己是否适合当总理的问题。
相反柯庆施却得到了主席的认可和夸奖,1958年5月,在中共八届五中全会上他还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甚至当时还有风声说他要取代周总理。
庐山会议的时候,柯庆施再次抓到了机会。这次会议本来是要反“左”,结果因为彭老总写给主席的一封信,彻底变了味。而柯庆施原本准备的也是“纠左”的材料,不过随着风向的转变,他立刻派人回上海,把“反右”的材料带上了庐山,迅速投入到支持“大跃进”的行列中。甚至在华东组的讨论中,不断对张闻天进行责难。
随后,他更是多次激烈地反对彭德怀和张闻天的意见。在彭老总遭到重创后,他更是推波助澜,起着极坏的作用。
另外,特殊时期做了数不尽的坏事的张春桥,就是柯庆施一手提拔起来的。
1965年,柯庆施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在16位副总理中排名高居第6,在某种程度上,他甚至比周总理还受到重用。
不过,柯庆施当选副总理后不到三个月便因病去世了。
可见,当年刘少奇看人是非常准的,柯庆施随着官职的升迁,也越来越受到重用,可惜他没有用到正地方,反而一味地讨好。
尤其是最后他更是对意识形态斗争有了兴趣,经常发表一些充满“左”的色彩的讲话和口号,撰写一些较为“偏激”的文章,还与江青等人来往非常密切,甚至把自己的心腹推给了她。
可以说,柯庆施在建国后的很多做法,足以让薄一波后悔当初的力荐了。当然了,人无完人,客观说,柯庆施的确为上海的建设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