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三排座车”的车企CEO,2025年要换人了么?

清风徐来曲 2025-01-10 14:33:09

“我对三排座的车有非常深的体验,超过了绝大部分人的体验,甚至我觉得中国可能没有任何一个CEO能比我对于三排座椅的车的体验是更全面更深刻的。”

在2024年底的理想AI Talk,当被人问及怎么看“李想是理想产品的天花板” ,李想直言理想汽车的产品从0-1阶段,是他自己主导的,于是就有了“中国没有哪个车企CEO比我更懂三排座车”的金句。

这番“大言不惭”的话,若放在2024年MEGA之前,恐怕又会惹出滔天的口水战,但久未露脸此刻“复出”的李想,显然号召力不及余大嘴和雷军,这段话甚至整个理想AI Talk,都普通如任何一场活动一样,热度很快被年初30家车企降价的新闻掩盖了。

其实细细品来,以李想的聪明和深谙中国车市之道,不会无的放矢讲这番话,理想L系列也不是从去年才大卖的,李想之前也放过“500万内最好”这样的“卫星”,但主要是对市场营销的,而这次对同行放狠话并不多见。但你连着“2025年将有最少10款三排座的新能源大型SUV上市”这个背景去解读,李想这话就相当有意思了。

上周,领克就先声夺人亮相了旗舰SUV领克900,发布会从头到尾没有提价格,也没有提竞争对手,但理想L9、问界M9的“气息”充斥了整个会场,领克发布新车的同时,发布了专为大型豪华电混车准备的SPA Evo架构,又提出“在售新能源大型SUV智能化很好,可驾控和性能不是最理想的,这是领克900机会”,就连领克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穆军,也对外表示“2024年整个中国车市都没有几款大型SUV,但到2025年,预计会有接近20款。”

的确,理想L9、问界M9的“蛋糕”太大了,2024年,理想汽车全年交付50.1万辆,其中家族旗舰理想L9卖了9.29万辆;而对手问界M9更夸张,自4月份开始单月保持在1.5万辆以上,成为50 万元以上不分车型、不分能源形式的销冠,帮助赛力斯全年超42万辆,同比增长182.84%。40-50万的细分市场,利润丰厚还有如此强劲的销量表现,难怪一众车企眼红,在领克900之后,目前有名有姓的大型SUV,就以增程派、插混派为主,不仅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广汽等自主大厂都要来大型SUV赛道掘金,新势力也在跃跃欲试。

增程派:问界M8、深蓝S09、奇瑞风云T11、小鹏G01;

插混派:领克900、昊铂HL、腾势N9、 唐L、银河P177、极氪EX1H、启源C798;

纯电派:乐道新车

这不禁让人想到“肯德基总是开在麦当劳的隔壁”,市场定位相似、目标人群相似,越挤越旺的商圈理论都是肯德基和麦当劳长期相爱相杀的基础;但车圈的红海竞争能容得下那么多“肯德基们”?据统计,2025年大型SUV市场的规模将达到百万级,在去年75万辆的基础上递增25%,但即便如此,除却BBA+豪华品牌的燃油份额,问界与理想先发的品牌优势,如贯而入的大型SUV,仍要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

当中有谁只能昙花一现?又有谁能成幸运儿,能真正威胁到已得利益者地位?

1、玩的都是“降维打击”那套

以往,我们提起大型SUV,除了车格够大外,必然“隐含”两个因素——贵、顶级、豪华,既有价格的门槛还有豪华品牌的加成,像宝马X7、揽胜、奔驰GLS、林肯领航员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保时捷卡宴论轴距,只属中大型SUV的体量,但保时捷超豪华的身份,妥妥的能进入国人对顶级SUV的审美体系。

但自新能源时代,理想L9的出现,国人对大型SUV的观念产生松动,在问界M9大卖后,大型SUV必然是豪华品牌,必然很贵的观念,如旧日时光一去不复返。

某种程度上讲,理想L9和问界M9就是百万豪华大型SUV的 “平替”,理想L9的“彩电冰箱大沙发”也好,问界M9的“遥遥领先”也罢,都是用新能源的驾驶质感,智能化巨大优势和过剩的豪华配置,“降维打击”那些还在燃油时代,舒适性配置还需要一样一样加钱选装的豪华品牌SUV。

而今年连续有来的10多台大型SUV,也是“降维打击”这个套路;因品牌定位的差异,我们不见得每一辆新车都得卖到50万以上,抢问界M9甚至抢宝马X7的蛋糕;但这辆SUV必定是该品牌最能拿得出手,集合品牌最新电动化、智能化的旗舰,向下撬动那些买6座/7座车的消费者关注。

这无疑很符合当前市场要求产品体验升级,价格降级的新消费趋势,而且这也有成功的例子摆在前面。

零跑在2024年大获成功,离不开极具性价比的C系列,帮助零跑单月交付量迈过4万辆大关,打的就是平替策略。其中C16几乎是理想L8的翻版,但在同等尺寸、智能化不差、舒适性给够的前提下,把理想L8的价格砍掉了近一半的价格,吸引不来理想L8的潜在车买家,但向下面向更庞大的消费群体,也在20万区间红海市场,硬生生开拓了“三排座中大型SUV”的小蓝海。

高度内卷的车市本就没有秘密,零跑“小理想”之路,真能复制到更高级别的市场?从目前预期的价格来看,这些新能源大型SUV的价格大多扎堆在30-40万元区间,像极氪EX1H、腾势N9、问界M8向上不超过50万,也有奇瑞风云T11等深入20万+。20-50万元区间,当然比大多数跌跌不休的合资SUV要贵,更是深入BBA的腹地了,产品之外,还讲品牌因素,研产销服体系实力,这难度无疑比20万级市场要几何上升。

其实李想在说自己是“最懂三排座车”CEO时,也补充了一段如何做优秀的产品经理,“对于产品经理来说,体验的能力和体验的范围和深度是你的预训练、你的基座模型,没有这些东西,后边都是白搭的,你拿东拼西凑一个东西,其实凑不上去的。建立一个培养他们的体系,让大家在上面能运营得越来越好,让每个做产品的都比三四年前的李想更好。”

翻译出来,产品力可能每家努努力,做得大差不差。就现在新车析出的产品力,不外乎空间、智能、享受的升维升级;但占据用户心智,让消费者提到“大型SUV”能条件反射到你而不是别家品牌,这种隐含条件,就要算品牌过往的账,不是天降一辆旗舰SUV就能解决。

2、车厘子观察:大型SUV是新风口?自欺欺人那种吧

自主或者新势力造新能源车,总喜欢蜂拥而上。犹记得2023年“卷”完MPV,就开“卷”中大型轿车,“卷”轻越野方盒子,去年10月更有紧凑SUV“诸侯大战”Model Y的名场面,除了一两台车型跑出,更多的新车都沦为陪衬。“风口上的猪都会飞上天”, 显然早已不适合红海竞争的汽车市场。

如今,新年仅开始一周,已经看出大型SUV,是一众车企在2025年,将卷生卷死的细分赛道。当然,我们不能只看新车“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就武断其折戟与否;但要把一辆大型SUV造好,如李想说说,绝对不是东拼西凑,而是对品牌过往软硬实力的综合跃升。

从这维度上看,大型SUV更像是新能源下半场车企的一次“渡劫”,卖爆了固然欣喜,对整个品牌的利润和形象都是绝佳的提升,品牌高端化“准入券”也能拿到手;若卖得不温不火,但对品牌高端化也是个助攻;最怕就是没做错仍卖不好,自曝其短搞不懂高端市场,还“反噬”了品牌的其他车型。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