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安化名流出上联考验毛主席,看过毛主席对的下联,汗流浃背

嵚崎古道 2025-01-07 16:46:53

伟大的毛主席,他年轻时候有那些鲜为人知的事。这里头有一路坚持到底的求学旅程,有那种跨越生死和岁月,能把人的心揪得紧紧的遗憾和深情。

三次上门求见,两次吃了闭门羹

1917 年夏天,20 岁的毛主席和同学萧子升听说,在安化有个厉害得不行的文化名人夏默庵。这人学问深不见底,写了好多好多书,在当地读书人心里,那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毛主席就琢磨着,这可是个特别难得的好机会啊,要是能跟这位大神请教一下湖湘文化里那些深刻的含义,那收获肯定多得没法说。于是,他和萧子升一商量,就踏上了去拜访夏默庵的路。

他俩一路走,鞋子都磨出印子来了,终于到了夏府。可谁能想到,第一次去的时候,仆人出来,眼皮都不抬一下,直接就说:“老爷忙,不见客。”毛主席他们也没生气,客客气气地跟仆人解释,说自己是专门为了学问才来的,特别希望能和夏先生交流交流。可仆人就跟没听见似的,扭头“砰”地一声就把门关上了。没办法,两人只能去镇上的破庙里凑合着过一夜。

第二天,毛主席又去敲门。仆人一看还是他们俩,脸上那无奈的表情都快溢出来了。这次仆人进去通报了,可夏默庵正坐在屋里呢,听到仆人汇报,眉头一下子皱起来,不耐烦地摆摆手说:“不见,让他们回去。”萧子升有点不想坚持了,就劝毛主席:“咱换个地方吧,说不定其他学者也能请教呢。”但毛主席坚决不同意,他说:“咱好学就得有个好学的样子,这明显是人家在考验我呢,我可不能轻易就放弃。”

第三天,他俩又出现在夏府门口。仆人看到他们,眼睛都瞪大了,都快崩溃了,说:“你们怎么又来啦……”毛主席还是满脸笑容,眼神里透着满满的真诚:“再试一次,麻烦您帮忙转告夏先生,我是真心敬仰他,特别恳请能和他见上一面。”也许是毛主席这份坚持起了作用,夏默庵终于松口了:“来了三次了,那就见一见吧。不过,见之前先出个对联考考他们。”

对联过招,暗藏玄机的“激烈交锋”

夏默庵拿起笔,“唰唰唰”大笔一挥,写下了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这上联乍一看,好像是在写春天那种美好的景色,可实际上里面藏着小心思呢,是在暗暗笑话毛主席他们吵吵闹闹的,没什么真正的本事,还觉得这些年轻人就算有点冲劲,也很难有啥大成就。

这个对联可不好对,一般人看了估计得急得抓耳挠腮,头上直冒汗。可毛主席接过纸条,眼睛一下子就亮闪闪的,稍微看了两眼,就走到旁边,在石阶上铺开纸,提起笔“刷刷刷”几下,就写下了下联:“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萧子升凑过去一看,眼睛都瞪得像铜铃那么大了,心里想:“这也太厉害了吧!”这下联对得实在是妙极了,不仅和上联的“绿杨”“鸟声”对应得严丝合缝,就像两个配合得天衣无缝的伙伴,还巧妙地用了《晋书·惠帝纪》里的典故。当年晋惠帝听到蛤蟆叫,就问身边的人:“这叫唤的是为了公家呢,还是为了自己呢?”这事儿成了历史上的一个大笑话。毛主席用这个典故,表面上好像是在问蛙鸣,实际上是在反问夏默庵:你这个做学问的人,到底是一心为了大家,还是只想着自己呢?

夏默庵拿到下联,刚开始看的时候,眼神里还带着欣赏,觉得对方确实有点才学。可看到最后“为公乎,为私乎”这几个字,一下子紧张得额头直冒汗,脸也涨得通红通红的。他心里明白,这个年轻人可不简单啊,不仅学问好,还巧妙地回怼了自己的傲慢。他赶紧让人把毛主席请进来,态度一下子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亲自到门口迎接,之前那股傲气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忘年之交,思想碰撞擦出耀眼火花

毛主席进了屋,和夏默庵就像老朋友一样,热热闹闹地聊了起来。他们从古代的经史子集,聊到湖湘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又从文人的思想观念,谈到社会上的实际情况。这一聊,就聊了好长好长的时间,感觉有说不完的话,越聊越带劲。

夏默庵对毛主席是越来越欣赏,觉得这年轻人太厉害了,简直超乎想象,就把自己花了好多年心血写的《中华六族同胞考说》拿出来,和毛主席分享自己这么多年的研究成果。毛主席呢,一点都没有因为刚刚对对联赢了就骄傲自满,而是认认真真地听夏默庵讲,还时不时地插上一两句自己的想法。这一聊,原本只是一个考验,没想到变成了一场特别深刻、特别有意义的思想碰撞。

到了分别的时候,夏默庵是真的喜欢毛主席这个年轻人,觉得他以后肯定能有大出息,就给了他八块银元当路费,还拍着他的肩膀说:“年轻人,你脑子聪明,学问又好,以后中国的学问和那些重要的大事,肯定有你一份!好好干,以后肯定能闯出一片大大的天地!”

跨越生死的遗憾,永远送不到的书稿

时间过得可真快啊,一转眼新中国就成立了,毛主席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要操心国家各种各样的大事。可他心里一直都没忘记夏默庵和那本《中华六族同胞考说》。有一次,他偶然间想起这事儿,就派人去安化打听夏默庵的消息,还想找到那本书。

结果,等来的消息让人心里一下子就凉了半截。夏默庵已经去世好多年了,那本书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半天都没说话,脸上全是失落的神情。

几十年过去了,安化的工作人员终于在一个堆满灰尘的角落里找到了这本书。可这个时候,毛主席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本来得太晚的书稿,带着两代人没来得及说出口的话、没完全表达出来的感情,却再也没办法送到毛主席的手里了。

总结:

毛主席那股子坚持求学的劲头,到对联里展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和勇气,再到后来那种跨越生死和岁月的情谊与遗憾,每一个细节都特别能打动人心。毛主席年轻的时候就有这么强的毅力和才学,面对别人的傲慢,不卑不亢,用自己的真本事赢得了尊重。他这一生都在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国家和人民付出心血。

0 阅读:8
嵚崎古道

嵚崎古道

嵚崎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