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些基层的朋友聊天,听到了不少关于“层层加码”的吐槽,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说实话,基层工作本来就琐碎繁杂,压力巨大,如果再叠加上各种不合理的考核、检查、评比,只会让大家更疲于应付,甚至变得畏手畏脚,最终损害的还是老百姓的利益。
有个网友跟我讲过他的经历,说他们镇上为了创建文明城市,要求所有沿街商铺必须统一店牌,尺寸、颜色、字体都有严格规定。
本来出发点是好的,想让街道看起来更整洁美观。
但这执行起来就变了味,有些小店本来好好的招牌,花了不少钱做的,现在必须拆掉重做,又是一笔开销。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规定里要求字体必须是“微软雅黑”,结果检查的时候,发现有家店的字体是“Arial”,直接被扣分。
这形式主义也太过分了,老百姓辛辛苦苦做生意,就为了这点“雅黑”不“雅黑”的,折腾来折腾去,图啥呢?
还有个在乡镇工作的哥们儿跟我抱怨,现在上面三天两头检查,各种报表、材料堆积如山。
为了迎接检查,他们经常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就为了把那些表格填得漂漂亮亮,把材料做得尽善尽美。
但这些东西,有多少是真正反映基层实际情况的?
又有多少是真正能为老百姓解决问题的?
很多时候,疲于应付检查,反而挤占了真正为群众服务的时间和精力。
这种层层加码的管理方式,表面上看是严格要求,实际上却扼杀了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大家为了不出错,为了不担责,就只能机械地执行上级指示,不敢越雷池一步。
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躺平”心态。
试想一下,如果所有公务员都抱着这种心态,那谁来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
有人可能会说,不严格管理,怎么保证工作质量?
怎么防止腐败?
这当然没错,但管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科学合理的管理,应该是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的,而不是过程导向、形式导向的。
应该赋予基层更多自主权,让他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而不是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手脚。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案例,说某个地方为了提高办事效率,简化了审批流程,减少了不必要的环节,结果老百姓办事的时间大大缩短,满意度也显著提高。
这说明,好的管理制度,是可以激发基层活力,提升服务效能的。
说到底,基层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基层公务员是直接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如果他们都变得畏手畏脚,不敢担当,不敢作为,那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
与其用各种繁琐的规定把他们捆住,不如放开手脚,让他们轻装上阵,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这才是真正的以人民为中心。
咱们老百姓的需求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办事方便点,生活舒心点。
与其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形式主义,不如多关注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多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
希望以后能少一些折腾,多一些务实,让基层干部能够真正沉下心来为老百姓服务。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来源网络,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