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毛主席一生育有10个子女,然而在革命时期的艰难条件下,大多数子女无法随其行军,甚至有些在动荡的年代中走失,再也无法寻回。相反,作为毛主席最年幼的女儿,李讷却有幸从小就在父亲的身边成长,享受着幸福美满的时光。
那么毛主席是如何严格要求子女,对于李讷的影响有哪些?为什么毛主席去世,李敏赶紧打电话通知李讷,她为何不愿见父亲最后一面?有人问李讷“恨不恨父亲”?她又是如何回答的?
始终以父亲为榜样1940年8月3日,毛主席在延安喜迎了小女儿的出生,这也是他与江青唯一的孩子。
李讷的到来为毛主席艰辛的革命生活增添了一丝乐趣。毛主席对这个小女儿极为疼爱,即使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刻,也舍不得让她离开身边。
李讷从小跟随父亲,随着战局的变迁,漂泊于各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生活才逐渐安定下来。毛主席是慈父,同时也是严父,对女儿温柔体贴,但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妥协。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全国人民的欢呼声中迎来新的篇章,李讷也随父母来到了北京,结束了在延安的生活。
次年,10岁的李讷终于可以踏入校门接受正规教育,然而在开学前,疼爱她的父亲却嘱咐她:“讷娃,你在学校要低调,不要提起你的爸爸是谁。”甚至入学表格上的家长一栏都填写的是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的名字。
李讷就读的学校与中南海相距甚远,因此工作人员决定为她安排专车接送上下学。然而,毛主席得知此事后立即制止了这一安排。他不愿让孩子受到特殊待遇,因为在他看来,人民的孩子都是平等的,他的女儿也应该一样。
因此,他要求李讷开始住校,并只在周末才能回到中南海。尽管年幼的李讷对父亲的做法感到困惑,但还是遵循着他的要求,在学校里保持低调。
毛主席一向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与群众同甘共苦,绝不允许任何特殊待遇,即使是他自己的女儿也不例外。除了要求孩子们言行务实,不要虚浮,毛主席更是以身作则,生活简朴,从不奢求。
此外,毛主席还秉持着三条原则:不为亲友谋私利,不为旧友撑腰。他的行为为子女们树立了良好榜样,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同样低调朴素,受到了他的影响。
受到父亲的潜移默化,李讷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自身努力下成功考取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在校期间,她一直保持低调朴素的风格,每次回家都选择乘坐公交车,平日里也穿着朴素,同学们甚至不知道她是毛主席的女儿。
李讷进入大学后,由于曾在干部学校接受教育,身上也带有些许干部子女的傲气。然而,她很快意识到了这种态度的不当之处,并且及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她将这一成长经历写信告知了毛主席。
毛主席看到后非常高兴,回信鼓励她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还嘱咐她要多学习、多交流、虚心接受他人之长,正视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毛主席的严格教育让李讷成长为一个内敛沉稳的人。毕业后,她化名为肖丽,进入一家报社担任编辑工作。她全身心投入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最终晋升为报社的总编辑。
1970年,中央在江西设立了五七干校,毛主席希望李讷也能去那里锻炼一番。得知父亲的意愿后,李讷毫不犹豫地放下了城市生活的一切,前往农村。
在五七干校的期间,李讷结识了她的第一任丈夫徐宁。然而,这段婚姻只持续了一年。一年后,李讷带着儿子回到了北京,这让毛主席非常心疼,尤其是得知女儿带着孩子连饭都吃不饱时,更是痛心疾首。他自责地表示:“讷娃的婚事太过草率了。”
后来,在江青的建议下,李讷于1975年加入了北京市委工作。然而,李讷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生活过得十分艰难。尽管她从未向父亲诉说过,但她的困境还是被工作人员告知了毛主席。毛主席得知后表示:“李讷一个人养孩子的确困难,从我的稿费中拿点钱来补贴她的生活吧。”
在那个时代,作为单亲母亲非常艰难,但李讷坚持了下来,她对父亲充满感激之情。正是由于毛主席曾经严格要求她,让她变得坚强,能够独自面对困境。如果她像其他高干子女一样过着优渥的生活,恐怕那段时间就难以度过。李讷说:“父亲的要求并不过分,而是非常实事求是的,那是真正的父爱。”
李讷为何不愿见父亲最后一面1976年9月9日,李敏来到毛主席的床前,却看到了他已经撤下面罩的面容。这一切让她不得不接受现实,她的父亲已经去世了。
眼泪如泉涌般地涌出,李敏强忍着哭声,急忙联系李讷:“你快来,来看看爸爸的最后一面,以后再也见不到了。”然而,李讷接过电话后,沉默了片刻,冰冷地回答道:“我不去。”
多年后,李敏依然无法理解,她的妹妹李讷,从小受到父亲宠爱,在毛主席身边长大,为何收到消息后连爸爸最后一面都不愿意来见他?她是否不尊敬父亲,或者心中有怨言?
实际上,李讷对毛主席的依赖和敬重远远超过了她对母亲的感情。毛主席病重之时,李讷离了婚,带着年幼的儿子回到北京,生活在一处破旧的屋子里,日子艰难,精神状态已经不佳。
当她得知敬爱的父亲去世时,她的神经已经紧绷到了极限,甚至没有勇气走出家门。因此,她选择了逃避。
不久之后,李讷接到了中央办公厅的通知,让她去领取毛主席的遗产。当工作人员告知她可以领回毛主席曾经阅读过的一部分书籍时,她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泪如泉涌。
毛主席一直以来都以其朴素的生活方式为人所知,即便离世后,也未留下任何显赫的遗产给子女。对于李讷来说,她清楚地知道,父亲给她唯一留下的就是那些书籍。对她而言,这些书籍不仅是文字的堆积,更是父亲深沉的爱的象征。
最终,李讷将3000册书籍带回家,每当翻阅这些书籍时,仿佛感受到父亲依然陪伴在自己身边。毛主席虽然在人世间已经离去,但他所留下的遗产依然充满着浓浓的父爱。
有人问“恨不恨父亲”?李讷的回答很感人1984年,李讷与毛主席的警卫王景清在李银桥的撮合下喜结连理。婚后,王景清对李讷格外关爱备至,甚至为了照顾她,主动将组织关系调回北京。一家三口过着平凡而温馨的生活,李讷的儿子也改姓王,融入了这个幸福的小家庭。
1986年,经过各级组织的反映和调查,李讷被安排到了中央办公厅秘书局担任图书资料工作,享受着正处级待遇。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李讷终于拥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晚年的李讷过着平凡的生活,她一直致力于传承毛泽东思想并热衷于公益事业。作为在毛主席身边长大的孩子,李讷始终铭记着父亲对她的期许和要求,遇到困难从不抱怨,始终自食其力。
李讷时常怀念父亲,她永远铭记着父亲晚年病重时的遗愿,一直念叨着回湖南老家韶山看看。
于是,在1984年,李讷和王景清来到了韶山,为了不引人注意,她选择了朴素的装扮。当她站在父亲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触摸着他曾经使用过的物品时,情不自禁地跪地痛哭:“爸爸,我想你了。”
有人曾经问过李讷:“当年你父亲对你要求如此严格,你觉得幸福吗?你恨不恨父亲?”对于这些问题,李讷的回答是坚定而温暖的:“怎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我爱他爱得无法言表。他的严格要求完全是出于对我的好,他的爱是长远的。”
李讷排队瞻仰毛主席,被指不用排队1998年12月26日,毛主席的诞辰日,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北京毛主席纪念馆,怀着对毛主席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人流如潮,纪念馆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游客们等待着进入内部瞻仰毛主席的遗容。
突然间,一名工作人员的眼神变得专注起来,他在人群中发现了一个衣着朴素、神情落寞的老人。经过仔细端详,他终于认出了这位老人竟然就是毛主席最小的女儿李讷,此刻她已近六旬之年。
原来,自从毛主席纪念馆建成后,李讷常常前来瞻仰父亲的遗容,逐渐地,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也认识了她。
工作人员迅速走上前去,搀扶着李讷说道:“您来了,为什么不提前通知一声呢?这边有特殊通道,您不必排队,我来带您。”然而,李讷却坚决地摆了摆手,说道:“不用了,我只想静静地看看爸爸,不想麻烦你们。爸爸在世时,常常嘱咐我们不要特殊化,如果我这么做了,他会不高兴的。”
说完,李讷又加入到了排队的队伍中。当她终于跟随人群来到毛主席的面前时,眼眶泛红,眼神中充满了对父亲的追忆和思念。
李讷一直以来都坚持着毛家的低调朴素家风,从不利用自己是毛主席女儿的身份谋取私利。甚至在晚年出行时,她还选择使用三轮车代步,展现出一种艰苦朴素的品格,令人钦佩不已。如今,晚年的李讷终于苦尽甘来,以坚定的步伐走过了人生的每一个艰难险阻。
我觉的小编造出这样的谎言很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