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棠诗社是大观园诗社活动的首秀,而在这一次以“海棠”命名的诗社活动中,毫无疑问,当属薛宝钗、林黛玉二人所作的最为出色。
只是,在这两首海棠诗中,究竟谁的最优秀呢?对此,我们需要显然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众人对待这两首诗的不同态度。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在探春的组织下,大观园诗社活动正式建立;只是,诗社活动虽然是探春组织的,但最终社长这个职位,却是由李纨担任的。
简单一个诗社活动,为何仅“社长”这个职位,便会闹出如此幺蛾子?其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对于这一点,我们留到后文在分析。
大观园诗社活动的首秀,为何以“海棠”为题?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就在前一刻,贾芸正好捧来了两瓶海棠花,作为孝敬宝玉这个干爹的礼物。
李纨也仅仅对它有一面之缘,所以她提出了这个建议。当然,对于沉迷于风花雪月、本就以作诗取乐的众人而言,看不看海棠花,也是无可无不可的。
正如唐朝伟大的诗人刘禹锡,虽然还未到过金陵,却依然能够写出: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样脍炙人口的诗作一般。
众人在创作海棠诗的时候,遵循的相同规则,时间规定在一炷香。只是对于作这样的海棠诗,众人的神情是不同的;众人是眉头紧锁,埋头苦想,唯有林妹妹,悠然自得,颇有胸有成竹的自信。

而当众人看见薛宝钗所做的《海棠诗》,是怎样的反应呢?
大家看了,称赞一回,又看宝钗的道: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李纨笑道:“到底是蘅芜君。”
薛宝钗所作的《海棠诗》,诗如其人,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封建女子该有的端庄沉稳;因此得到了李纨的认可。
而对于林黛玉所作的《海棠诗》,众人是何反应呢?我们来看看原文是如何描述的?
大家看了,宝玉说探春的好,李纨终要推宝钗这诗有身份,因又催黛玉。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李纨等看他写道是: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只说:“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道: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又看下面道是: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
其实,仅这一句“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便道出了宝钗、黛玉二人所作《海棠诗》的真正排名了。
只是,在这一刻,却有两个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探春道:“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
一个是大观园诗社活动的发起者,一个是大观园诗社的社长;她们二人如此评论,众人自然不好再说什么了。

只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也许看到这里,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何探春、李纨会睁着眼睛说瞎话?
因为在这背后,并非仅仅是诗社活动这么的纯洁、这么的简单;而是露骨的人情世故,而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
大观园,原本就是元春省亲之所,而在端午节元春赐礼中,其赐给宝玉、宝钗的礼物,是一样的;反而林妹妹的礼物,与贾府三春一样。
虽然,最终在清虚观打醮期间,贾母借着婉拒张道士给宝玉说媒,道出了“和尚说了,宝玉命中不宜早娶”这一点,将这一场风波压下去了。
但元春对“金玉良缘”所持有的态度,却依然存在。而在评定《海棠诗》中,无论是李纨还是探春,都是切实的现实主义者;因此,她们对宝钗、黛玉二人诗作的评定,是具有个人主观意识的。
二、宝钗、黛玉所做《海棠诗》的本身。
薛宝钗与林黛玉二人,其所做的《海棠诗》究竟谁更胜一筹?说到底,还得放到诗作之中。
我们首先来看看薛宝钗的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平平之语,刻画的是薛宝钗在人前一向持有的“端庄沉稳”之态。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这两句,描述的是海棠花的颜色,可谓也是中规中矩。
当然,诗的关键之处,还是在于最后两句,因为其中包含的,便是作者个人的情感。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薛宝钗所做的“海棠诗”,落脚点无疑是这一句,而其讽刺之意,也是丝毫没有掩饰的。
“淡极始知花更艳”,这一句表面上,是赞美海棠花外表的朴素,然而其本质,又何曾不是另一种自夸呢?
当然,最露骨最具讽刺意味的,当属“愁多焉得玉无痕”,这一句,无疑指向了风花雪月多愁善感的“二玉”。
薛宝钗的诗,分析到这里,相信朋友们都能大致理解了。是满含个人情绪,并包含着一丝的自夸。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林黛玉所做的《海棠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评论一首诗好不好,什么最重要?当然是别具一格的风格;而在这两句中,在林妹妹的笔下,俨然把海棠花写活了、写出了其中的灵气。
这一点,是与其活泼、幽默的性情分不开的。
而接下来这两句: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则诉说了其作为柔弱女子、作为不幸女子的伤感之情。
在林黛玉的《海棠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诗人的魂,也看到了一个诗人的个人情感。

如此一对比,自然,在海棠诗社中,在林黛玉与薛宝钗二人所做的《海棠诗》中,孰高孰低,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