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代以前皇帝都称帝,自唐代以后皇帝都称宗?

舒兰说书 2022-06-22 10:45:01

唐朝以前的皇帝,人们一般习惯叫什么什么“帝”,比如汉景帝、魏文帝、隋炀帝等。

唐朝到元朝的皇帝,人们一般习惯叫什么什么“宗”,比如唐太宗、宗真宗等。

明、清两朝的皇帝,人们一般习惯叫什么什么皇帝,比如万历皇帝、康熙皇帝等。

都是皇帝,怎么“格式”都不同呢?

三种称号

古代的帝王是神圣的,所以直呼其名肯定不合适。

所以,人们自然要给他们尊称。

皇帝活着的时候,叫“陛下”、“圣人”之类的称呼就好了,可是,帝王一代一代传承,总是要用不同的尊称来分辨这些帝王。

这不同的尊称,主要有三种:谥号、庙号、年号。

所谓谥,官方叫“绰号”,是周朝开始的。

帝王、贵族去世后,朝廷会评估其生前所为,起一个号。比如刚强直理称“武:,由义而济称景等。

所谓庙号,就是君王祭庙的号。

帝王在世时,会给自己盖一座庙。驾崩后,该庙就成了这位皇帝的祭庙。皇帝传多几代后,庙越来越多,就需要用”庙号“来区分这些庙。

所谓年号,就是用来纪年的名号。

先秦到西汉初年,没有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所以,其实大多数皇帝,都同时有自己的谥号、庙号、年号。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人们普遍只以一种“号”来称呼这些皇帝。

汉-隋,主要以谥号代称

唐代以前,我们普遍以谥号称呼君王。

为什么不用庙号和年号呢?

1、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庙号。

按经典理论,只有有大功大德,足以作为后代万世典范的君王,才配享有庙号。

所以,汉代时,对庙号十分谨慎。

举个例子。汉宣帝即位后,曾下诏,要求给汉武帝选择一个庙号。

结果,夏侯胜等人认为汉武帝虽然开疆拓土有功,但任内对百姓缺少恩泽,不配有庙号。

后来宣帝施加帝王的影响,把夏侯胜等“反对者”抓起来,才成功给武帝加上了庙号。

由此可见:汉代皇帝有庙号之难。

整个西汉,只有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四位有庙号。

而整个东汉,也只有前三位皇帝有庙号。

很多皇帝连庙号都没有,自然不可能用庙号来称呼了。

2、一个皇帝可能有很多年号。

那么,为何不用年号呢?

因为,一个皇帝可能有很多个年号。

当时的帝王,遇到“天降祥瑞”要改年号,遇到大灾大难要改年号(天意示警),封禅泰山要改年号。

汉武帝就有10多个年号。

那么,到底要称刘彻为“建元皇帝”还是“元狩皇帝”呢?

显然,用年号来称呼某个皇帝,并不合适。

相比之下,谥号,每个皇帝都有且只有一个,自然是最适合后世来称呼的了。

因此,除了秦代以外(秦代以始皇帝、二世、三世····相称),唐代以前,大多是叫什么什么“帝”。

唐-元:主要以庙号相称

可是,到了唐代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1、谥号已“滥”。

很长时间内,谥号都是1、2个字,用以对帝王的一生做出全面评价,或为后世榜样,或为后世警示。

直到唐初,这一传统还保持得很好。比如,李渊的最初谥号“太武帝”,李世民最初的谥号为“文皇帝”···

武后掌权时,开始增加这些前代君王的谥号。玄宗晚年,脑子一热,给谥号又加了许多字。

如此,唐代帝王的谥号普遍增加到了10几个字!

后来,颜真卿曾经上书,认为这么长的谥号违背古制,请求改回来,被否。

如此,动辄十几个字的谥号,确实难倒了后人。

再则,一些不是皇帝的人,也拥有了皇帝的“谥号”。

比如,唐高宗的皇子李弘去世后,高宗认为普通的谥号无法表达他的心意,遂以皇子为“孝敬皇帝”。而唐玄宗也给自己的大哥加了皇帝的谥号···

谥号已“滥”。

2、庙号已“普及”。

前面提到,汉代对庙号是极为谨慎的,许多皇帝没有庙号。

然而,自曹魏时代开始,除了亡国之君和政变中被废黜的帝王,一般都有庙号了。

如此,唐代开始,人们多以“什么什么宗”来称呼历代皇帝。

明清:以年号称皇帝

明代时,以庙号来统一称呼各位皇帝又出现了问题。

建文帝被叔叔赶下了台,景泰帝被哥哥赶下了台,很长时间都没有庙号(直到南明时才加上庙号)。

然而,他们毕竟又治理了天下这么些年,自然就只能以年号代指了。

至于谥号,此时则继续发扬着越来越长的光荣传统。

而此时,年号已经适合用来称谓历代皇帝了。

朱元璋即位后,下诏:我朝以后不封禅,不受祥瑞,不受尊号。

由此,以后的历代天子,也不再随便改年号了,一代天子一直用一个年号,也就是“一世一元制”。

因此,到明清时期,人们普遍称什么什么皇帝,比如万历皇帝、崇祯皇帝、康熙皇帝、光绪皇帝。

古代帝王被赋予神圣色彩,因此才有了如此复杂的称谓体系。

0 阅读:3
舒兰说书

舒兰说书

跟我一起看世界,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