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可史意
编辑|不可史意
今年过年要比往年早一些,元旦刚过,有不少家庭都已经开始准备年货了,首先就从“添碗”开始。
在民间也流传着新年换新筷、添新碗的习惯,寓意着“人丁兴旺,好福气”的兆头,同时去去旧年的“晦气”,赶走身上的“霉气”,一番操作下来,感觉年味更足了。
但是大家是否有了解过其中的含义吗?另外需要添几个比较好呢?除了这些过新年的时候,还有哪些规矩和“说法”呢?
小动作,大用处
据澎湃新闻在2022年1月11日发布的报道中,可以了解到的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筷子提供的价值已经不仅局限于吃饭的工具,还承载了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
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添新碗、置新筷!”,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坐在一起话家常的时候了,但是大家都知道要这样做,是否有了解过背后的原因呢?
据澎湃新闻在2022年1月16日发布的报道中看,筷子又称“箸”,它的功能可是不少,能代替手指进行多项操作,像是平时“挑、扒、夹、剥、伴......”手指能做的工作它都能完成,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独树一帜的存在,也很神奇,因此也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发明了筷子,看起来好像挺简单的,但没有尝试过的人想要学会使用筷子,可是要费一些功夫的。
小小的身体却蕴含了大大的智慧,就这么两根像树枝一样的小玩意儿,竟然运用到了物理学的杠杆原理,能代替手指做很多工作,而且高温和极寒的环境,也丝毫不受影响。
因此筷子也在不同的时期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此前一些地方的风俗都会常常将筷子作为女子的陪嫁物品,在洞房之前就会有闹房的人在床上扔筷子,寓意着“快生贵子、子孙满堂、状元及第”等美好寓意。
而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自然也是少不了筷子的“节目”,对于添碗筷,常常就代表着子孙满门,添“福”之意,另外还有“添新碗,置新箸(筷),来年米谷停无(不)住”的说法,简单来讲就是添“财”的意思。
于是超市的碗筷、盘子之类的商品,也都迎来了销售旺季,此前还有超市专门的设置了专区,方便市民进行挑选。
据身边24小时在2023年1月5日发布的消息中看,面对记者的采访,大家也说出来了自己的想法,表示:此前都是家里有了孩子之后,过年的时候需要添置一副碗筷,如今不管家里面是否需要,都会换成新的,主要也是想在新的一年中图个好兆头。
当然了除了图一个吉祥的好兆头之外,还有其他原因,我们每天都要使用筷子吃饭,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细菌,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但家里面有很多老人节俭惯了,看着筷子好好的都不愿意扔。
而当我们将筷子用开水煮一下,就能发现筷子有多脏了,尤其是木头筷子,为了突出质感,有很多都是刷了漆的。
而在木头筷子的包装上,也有很多直接表明“建议60天更换”,但是我们基本上做不到,和老人住在一起的,这样的想法一出口,很有可能等待着的就是“家法”了,因此到春节的时候,换一轮是最合适的,也有好寓意讲给长辈们听,更容易接受一些。
为了满足市场的要求,许多商家都会煞费苦心的挑选出来一些不同年龄段喜欢的样式,方便大家选购,若是之前没有听过的,可以在购置年货的时候,随口打听一下。
这些民俗是独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浪漫,过年了大家都喜欢说“新年新气象”,代表了新的开始,那就先从生活方面开始,全家在一起,用上新的餐具心情也会很好的。
除了购置碗筷以外,还有买糖更是大家心照不宣的项目了,虽说现在很多家庭都用不上了,但大家还是愿意去花这个钱,也是为了过年的仪式感,更有年味,也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
另外还有很多关于过年的民俗,快看看你家中了几条!
据人民网在2024年1月24日发布的报道中看,一些地方有的是姑娘们“簪花”,网络上很火的给予寓意“今生簪花,来世漂亮”。
在泉州还有给土地公过生日的说法,俗话说“每走三步就有一个土地公”,若是遇到事情了,就求一求土地公,他会给人们带来好运,当地的人们会在土地公生日的时候送上三牲(公鸡、整条大鱼、大块猪肉)、粽子、包子等食物隆重敬拜。
在传统习俗中,敬过土地公的佳肴也要分给员工,也是表示对员工一年以来辛苦工作的感谢。
还有一个民俗比较人性化,就是在腊月二十五这天是不允许讨钱的,也给在外躲债的人也有一天时间可以回家和家人一起团圆,不过仅此一天,还是要还钱的。
随着网络时代的带来,现在大家想要购置年货的,有不少人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准备,也会更加节省时间,就是少了很多年味,这也是很多人都不喜欢过春节的原因了。
之前等着过年的心情,现在也越来越平静了,大家的脚步好像也越来越快,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远离家乡,马上就要春节了,辛苦奋斗了一年,马上就要结尾,回到家后可以陪着家人一起上街,就像从前一样,给自己放个假!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涨姿势 | 为什么新年一定要换新筷子,原因竟然是这个》2022-1-11
澎湃新闻——《【宁品读】添新碗、置新筷!》2022-1-16
身边24小时——《市民买年货倾向“好寓意”》2023-1-5
人民网——《嗨,泉州|过大年,这些“老规矩”一个不能少》202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