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盛产水果这大家都听说过,可是大家听说过新疆也是我国的“粮仓”吗?
新疆虽然只是一个省,但是如果单从土地面积来说的话,他可不只是一个省的面积了,她的潜力从来都是巨大的。
再加上中国人民从来都喜欢种点什么,就连没有土地,还要想办法种植呢,更别说新疆这么大片的土地了!
从沙漠到粮仓:新疆的奇迹
几十年前说到新疆,脑海里浮现的是茫茫戈壁和狂风沙暴,而今天,新疆成了全国乃至中亚的重要粮仓。
这几年新疆的粮食产量可谓是“节节高”,一年又一年的进步那可不是盖的,就连传统的种粮大户“哈萨克斯坦”都赶不上新疆的产量了。
新疆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土地,这里的耕地面积广阔,每个人能种的地比别的地方多了不少。
还有就是新疆的耕地并不分散,这为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样不但能节省人力,而且也利于大规模的浇灌。
科技的力量更是关键,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新疆建设兵团就率先推广滴灌技术,将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到极致,如今,无人机播种、自动驾驶拖拉机等现代化技术在新疆已随处可见,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2023年,新疆的粮食种植面积达4237万亩,比上一年增加了586万亩,占全国新增粮食种植面积的六成以上,亩产更是突破了500公斤,新增种植面积和新增产量都名列全国第一,这片曾被认为“不毛之地”的土地,用丰收的金黄回答了所有质疑。
除了新疆之外,在中原腹地“大河南”也有着一个不大不小的“粮仓”!
中原粮仓的智慧
在中原腹地河南用另一种方式书写着粮食的传奇,2023年河南粮食总产量超过1343亿斤,再次为全国粮食安全筑牢了“压舱石”。
有人说河南是老天的宠儿,这里有肥沃的黄土地,有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别适合种植小麦和玉米,但丰收的秘诀远不止这些。
每年开春河南的田间就忙碌起来,老农站在田埂上眯着眼琢磨地里的状况,选种、施肥、测算播种间距,一样也不含糊,年轻人则开着拖拉机和无人机,抢抓播种的最佳时机。
播种后灌溉成了头等大事,尽管部分灌溉设施老旧,但乡亲们从不抱怨,修设备、疏水渠,哪怕累得满头大汗,也要让麦苗喝足水。
到了夏天小麦抽穗灌浆,可老天却爱考验人,一场暴雨或狂风可能毁掉一年的心血,村干部带着护粮队,顶着烈日巡逻,生怕病虫害影响庄稼,如果突发锈病,村民们迅速联系农业专家,一趟趟地喷洒药剂,硬是把丰收守了下来。
秋天丰收的场面让人震撼,收割机轰鸣,卡车排成长队,把一车车金黄的麦粒送进粮仓,站在田边,乡亲们笑得比阳光还灿烂。
河南的粮食奇迹背后,也少不了科技的助力,如今,无人机、智能传感器等高科技设备已在田间普及,农民只需打开手机,就能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精准施肥、灌溉,种地,早已不是传统的“体力活”。
我国的粮食产量相必各位已经有了清晰的了解了吧,但是大家知道吗,我国每年光是进口粮食那就是天文数字,我们粮食产量如此之高,为什么要进口?
进口依赖与自给自足的较量
尽管中国粮食总产量年年攀升,但进口依赖的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大豆,这种用于榨油和饲料的作物,自给率不足15%,每年,中国需要从巴西、美国等地进口大量大豆,以满足国内需求。
不少人担心,如果国际局势变化,进口渠道被切断,会不会引发粮食危机?答案并不简单。
事实上中国早已未雨绸缪,国家粮食储备制度是一张“王牌”,几十年来中国通过宏观调控,将部分粮食收入国家粮仓,一旦进口受阻,这些储备粮可以迅速投放市场,平抑价格,保障供应。
2006年的国际粮食危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时全球小麦和玉米价格暴涨,许多国家陷入粮荒,但中国市场却波澜不惊,粮价始终稳定,这背后是国家储备粮的强大支撑。
说到进口,许多人第一反应是“卡脖子”,但实际上,适度的粮食进口对中国并非坏事。
进口丰富了国内市场的选择,也降低了部分粮食的成本,进口牛肉进入市场后,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同时也给国内生产者带来了压力,促使他们提高品质。
低成本的进口粮食,还为国家创造了经济收益,比如美国的大豆因机械化种植成本低,价格远低于国内生产成本,中国进口这些廉价大豆,再加工出口,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赚取了外汇。
总结
尽管如此,中国从未放松对粮食自给能力的追求,绿色种植、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词,无人化农场、数字农业在全国逐步推广,农民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提高议价能力,让更多收益流向田间地头。
未来中国农业将迈向高质量发展,通过生态种植减少对化肥的依赖,通过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中国制造”的粮食更具竞争力。
这片土地的故事还在继续,中国人的饭碗,永远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自信与骄傲。
信息来源:
光明网 ——《全年粮食产量达2119.2万吨 新疆成我国重要粮仓》
中国日报网——《河南——名符其实的超级大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