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部级央企是指由国务院国资委或财政部直接管理,同时领导班子由中央组织部进行任免管理的中央企业。
其董事长或总经理明确为副部级中管干部,而副职通常为正厅级,但同时也列入中管干部之中,为中管正厅级。相应的其下属二级单位为央企直属的正厅级机构,三级单位则多为正处级。
典型代表包括中核工业、中航工业,以及国家电网、中石油等,涉及军工、能源、通信、金融等国家命脉的领域。
在整个央企名单中,前50家左右的国资委央企,以及中投公司等15家金融央企都属于这一建制,其高管任免也都由中组部直接主导。
而相比之下中管高校的定义,是党委书记和校长由中组部管理的副部级高校,全国共31所,其中就包括清华、北大等“双一流”核心院校。
其常务副校长和副书记则为正厅级,其余副职为副厅级;学院院长、职能部门负责人一般为正处级。在管理上主要覆盖教育部、工信部等国家部委的直属高校,像复旦大学、哈工大等院校也在其中。
当然除了其正职领导,书记和校长是由中组部任命,副职自2021年起也逐步纳入中管范围,但职级普遍低于央企副职。因为副部级央企整体行政架构更庞大,副职及下属单位级别更高,而中管高校仅正职为副部级,副职及下属机构级别普遍低于央企。
在职能定位与国家战略角色上,副部级央企的经济职能和社会影响力也更加重要,其一般多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如在能源安全、基建、通信等领域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并代表国家经济实力。
因为享有政策优势和资源倾斜,如融资便利、项目审批优先权等,在行业标准制定和产业链整合中也能起到主导作用。
另外央企的投资对地方经济拉动显著,所以地方常以“超规格”待遇争取合作,给予税收优惠和土地支持。相比之下中管高校所承担的教育与科研职能,虽然同样重要,并且高校的学术声誉、国际排名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但直接经济贡献较难量化。
不像副部级央企常年入围世界500强,年营收动辄万亿级,地方政府恨不得“夹道欢迎”它们的投资项目。
因而副部级高校作为“双一流”院校建设的核心力量,承担基础科研和关键技术攻关,如航天科技、芯片研发等,并培养相应高端人才。
其政策支持主要是优先获得国家科研经费,但资源集中度低于央企。并且相较于副部级央企在与地方合作中可调动资金、技术等资源,形成“资源输出方”地位,中管高校更多的是资源输入方。
因而总体来说副部级央企的综合地位略高于中管高校,并且二者职能差异显著,央企偏向“实权型”地位,高校则属于“战略支撑型”地位。
看了副部级央企和中管高校的区别,屏幕前的你有何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