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间,市面上出现了一些旋转寿司店,旋转火锅店,近几年,又流行起流水汤面,支几根竹竿,将一小团一小团煮好的面放在第一根竹竿上,通过源源不断的清水将面送到吃客面前,但它最早的源头其实是中国古代的“曲水流觞”。现代的这些方式经过了演绎,对于现代人来说,比较有新鲜感,但却无真正的“曲水流觞”之雅趣。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古人的“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习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朝)的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录了“曲水流觞”这一习俗:“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说的是:夏历的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这就是“曲水流觞”,一为欢庆娱乐,二为祈福免灾。“曲水流觞”本就是我国古代民间的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雅事。
我们将写《续齐谐记》的吴均所在的南朝再向前推一百余年,回到魏晋时期,找到那个将“曲水流觞”文化发挥到极致的东晋“书圣”王羲之。
那时,整个社会的形势是怎样的呢?自汉末战乱频仍,王室贵族自相残杀,百姓苦不堪言,北方游牧民族如洪水般从高原横冲之下,从汉到三国鼎立,到司马氏以晋代魏,政权更迭,王朝更替,给世人一种世事无常、人生如幻亦如梦的感觉。传统的价值观开始崩塌,玄学、佛学、道学兴盛起来,魏晋时期的士子们开始追求一种超然、旷远豁达的境界,追求自然,追求情性,也形成了魏晋特有的“文人风骨”。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晋代贵族、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位全国军政高官,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成为千古佳话。
当时,33岁的王羲之xie偕亲朋修禊祭祀仪式后,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为“书圣”。而《兰亭集序》也被称为“禊帖”。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觞即酒杯,木制,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古时官宦之家,有儒风雅趣的,在后花园内挖细长曲折的水道做“曲水流觞”景也极为容易。
即使过了千年,我们仍能想象出当时的盛景:春日里,儒雅的士子们带着纶巾,踏着木屐,聚在一起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容姿仿若仙中人,白衣翩翩不履尘。
若能梦回东晋,与魏晋士子席地而坐,沐野外清风,柳枝轻抚头巾,各色野花沾衣,随水流举觞,与知己好友痛饮,人生快意如此!
一梦“曲水流觞”处,梦醒黄粱犹未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