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的,“围炉煮茶”便火了,如雨后春笋般,街头巷尾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围炉煮茶”店,网上铺天盖地卖煮茶器具、炭火网,年轻人三五成群吃着、喝着、聊着,冬日里,也有了几分风雅---
今日,便回到厚重的历史中,探寻一下古人的“围炉煮茶”吧。
“南宋四家”的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在其所画的《寒岩积雪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便有古人的“围炉煮茶”场景。
马远: 《寒岩积雪图》
马远的笔下,远处苍山寒树,皑皑白雪,已是深夜,昏昏暗暗,依稀听得深涧水声。近处几枝梅花跃入图中,添几分生趣,草亭外,苍松翠柏,白雪压得枝条低垂,寒风猎猎,亭内,火炉正旺,茶香扑鼻,知己二人围坐火炉谈兴正浓,似要谈至烛尽天明也不罢休。
今人观此画除羡慕之余,一定还会长叹一声:寒夜赏雪共话的知音最是难寻吧。
忽又想起《世说新语·任诞》中的场景来:王羲之第五个儿子王徽之,生性高傲,行为豪放不拘,住在浙江绍兴,深夜大雪,王徽之醒了,打开屋门,天地白茫茫,似挦绵扯絮,月光清澈,四下皎然。忙命童儿温酒,在院中踱步,吟咏起了左思的《招隐诗》: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餱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王徽之又想起了那个会弹琴作画的朋友戴安道。当时戴安道住在剡溪,距王徽之几十公里的路程。王徽之当即乘着马车,到水边又改乘船继续往剡溪走。整整冒雪坐船行了一夜,清晨才到戴安道门口,王徽之没再敲门惊动好友,径自竟折返回家了。事后人们知此事,问其何故,王徽之留下一句洒脱至极、流传至今的话:“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思想来,此妙处就在那一夜行船赏雪上,四下萧寂,只有沉沉夜色,漫天雪花簌簌的声响和船夫划船细细的水声,王徽之赏了一夜的美景,哪怕天地中只此一人,也心满意足了吧,也这便是东晋名士王徽之的“风雅”。
王徽之49岁时(公元386年),得知亲爱的弟弟王献之去世,伤心欲绝,一个月后因病离开人世。历史的车轮经历了岁月沧桑,朝代更迭,走到了公元1350年的元惠宗时期,元惠宗是大元王朝统治全国的最后一位皇帝,此时的元朝已接近落幕。
就在那一年,“元四家”之首81岁的黄公望将笔意入画,绘制出了900多年前王徽之踏雪访友的那段妙事,便是《剡溪访戴图》(此图现存于云南省博物馆,为镇馆之宝)。
黄公望 :《剡溪访戴图》
这样一幅传世名画的背后,是历尽世事沧桑、已至暮年的黄公望对中年王徽之的“狂”、“雅”、“隐世”的无比艳羡和心之所往。
试想,若黄公望与王徽之,生在一个朝代,二人必会惺惺相惜,互为知己吧,若那夜同在那条船中,围炉饮茶,黄公望兴起作画,王徽之端杯题诗,又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一幅绝世名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