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最久的卧底,蒋介石到死没有弄明白,罗青长亲自发文证明

大成看世界 2024-08-19 14:40:12

周恩来(左三)与阎又文(右一)傅作义(右三)

这是中国情报史上精彩绝伦的一张照片。照片记录了1949年2月,周恩来与国民党“剿总”司令傅作义等人在西柏坡北平和谈后的留影。

傅作义带着他最信任的秘书阎又文,他还不知道,阎又文的真正领导是自己身旁不远的周恩来,整张合影中他才是外人。

傅作义输的一点都不冤,毕竟派到他身边的是我党潜伏生涯最久的一名卧底,直至去世31年,他的身份被解密,家人才知道真实身份。

阎又文,北平和平解放功臣,一名稳到极致的红色特工,卧底中的大心脏选手。

1914年阎又文出生于山西省万荣县荣河镇,1933年考上山西大学法学院,1938年成为中共地下党员。因与傅作义是山西荣河同乡,第二年转入晋军傅作义部,成为我党深埋在国民党内部的胜负手。

作为一名关键性卧底,上级要求除非组织有所指示,否则他们横向之间不可直接联络。他的身份长期被严格保密,即便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也没有被激活。

1939年冬,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波国共斗争浪潮,特务们横行无忌捕杀我党成员,党的地下组织也遭到严重破坏。阎又文与组织彻底失去联系,成为一只断了线的风筝。

但阎又文意志坚定,他在逆境中稳扎稳打,凭借着卓越的才能,很快在国民党军队中崭露头角,赢得了傅作义的青睐和信任,被钦点为贴身私人秘书,他的所有讲稿都让阎又文撰写。

1947年,蒋介石先后成立三大“剿总”集团,分别是东北“剿总”卫立煌集团军,兵力55万、徐州“剿总”刘峙和杜隶明集团军,兵力80万、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军,兵力55万。

这三大“剿总”集团,对应解放战争中决定性的三大战役。其中,针对傅作义集团的平津战役堪称完美,这里面阎又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

当时,阎又文已晋升为傅作义“剿总”办公室的上校副主任,并兼任华北“剿总”司令的新闻发言人。在平津战役爆发前夕,党组织决定是时候重新启用阎又文,那时他已与组织失联达七年之久。

这七年来,他已身居高位。他还是以前的阎又文吗?

通过对阎又文的了解,组织认为他仍值得信任,派出了情报负责人王玉同志前去接头。二人相遇,双方对视了一下,王玉决定单刀直入 ,他说:“阎又文同志,我是从延安来的,党中央派我来找你。”

这一刻,王玉的心里是忐忑的,反观阎又文,他怔了一下,眼圈一下子红了,“多少年了,我总盼着这一天啊!”阎又文紧紧地握着王玉的手不愿松开,好像害怕这一松,自己又会变成漂泊的风筝。

历史证明,阎又文的信仰不曾有丝毫动摇。由于事关重大,这条重新建立的情报线被压缩到极致,只有阎又文—王玉—罗清长—李克隆四个连接点,但这也成为了日后阎又文真实身份难以被世人知晓的重要原因之一。

阎又文作为华北“剿总”司令部核心人物之一,更是新闻发言人,接触到大量蒋介石军事命令、政治会议、军事实力、作战计划部署等机密情报。

这些情报源源不断送到解放军总部,甚至包括国民党军师级以上将领的情况以及傅和蒋的矛盾都做了详细的讲述。在华北战场初期,我军遭遇挫折,是阎又文的情报让解放军总部及时做出战略调整。

多年后,中共中央调查部党委书记、部长罗清常同志还说“阎又文的情报,对我华北野战军免受更大的损失起了重要作用。”

阎又文力促傅作义部起义,使得平津战役以解放军伤亡3.9万人的代价,歼灭和改编华北地区国民党军52.1万人的辉煌战果而结束,数百万人民群众免遭战火之苦,北平这座千年古城也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自此,华北与东北、华东、中原、西北各个解放区连成一片,成为支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强大后方。

新中国成立后,阎又文正式恢复了党组织关系。但根据组织需要,身份一直没有公开。他还参加了抗美援朝,归国后调任农业部粮油局局长。时值三年自然灾害,主管粮食生产的阎又文压力可想而知。

他常年四处奔波,积劳成疾,于1962年9月25日因病逝世,年仅48岁。阎又文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没有向家人透露他的真实身份,只留给守在床边的妻子丁宴秋一句“有事情找组织”便溘然长逝。

在往后很长的一段岁月里,除了极少数人知道他真实身份,包括蒋介石在内的所有国人眼中都认为他不过是傅作义起义的追随者而已。

阎又文在八宝山的墓碑上连入党时间都没有,只是含糊地写着“”过去曾为革命做过许多工作” 。

直到1997年,中共秘密情报战线的负责人罗青长在北京日报发表《丹心一片照后人—怀念我的战友阎又文》,才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把这个曾经党内的高层机密正式解密。

去世30余年,阎又文终于站在了阳光下,他的妻子和孩子才知晓这一切。作为一名共产党人,他这一生完美地践行了“有苦不说,有气不叫;顾全大局,任劳任怨”。

在那段峥嵘岁月里,还有多少惊心动魄的瞬间被历史湮没,有多少辉煌的生命不为人们所知呢?让我们致敬这些为理想信念奋斗终生的无名英雄吧!

1 阅读: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