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首诗词中的白云生,既如在仙境,又象征了自由,中国的文化传统

快乐鉴骚词 2024-09-12 07:08:34

“白云”作为自由和归隐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来已久。南北朝诗人陶弘景在《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中写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这首诗名气太大了,可以作为使用“白云”象征自由和归隐的开始。后世的大诗人中,王维诗中的“白云”意象是最多的,最有名的莫过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个时候的“白云”,除了象征自由和归隐,又开始向佛仙文化转变。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到了宋代,“白云”这个意象,在诗词的使用频率中,依然居高不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范仲淹、王安石都在他们的诗词中广泛使用到了“白云”意象;道教南宗创始人白玉蟾也在其诗词中广泛使用了“白云”意象。

但传统文化中,对“白云”这个意象应用到极致的,莫过于“白云生”这个意象。所谓“白云生”,指的是白云产生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白云生成的意思。而白云生成的地方,在传统文化中,一般是指仙境。

1.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杜牧

大诗人杜牧应该是最早使用到“白云生”的诗人,我们最早读到他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就觉得仙气飘飘。而他的这首《盆池》,也写得特别唯美,就跟瑶池仙境一样,而不是人寰: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其实,“苍苔地”,就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所谓“凿破苍苔地”,指的是这个盆池,四周都是苍苍苔藓之地,人迹罕至。而“偷他一片天”,则更美,指的是盆池水清如镜,蓝天白云倒映在池水中,就像是把天空偷到了池中一样。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还是在形容池水如镜,而天上的白云倒映在水中,就像是生在镜中一样。天上的明月,也倒映在水中,而池边有台阶,就像是明月落在了台阶前面一样。

这首诗的意境实在是太美。无论是“凿破苍苔地”,还是“偷他一片天”,都表现了盆池的鬼斧神工。而“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则展现了一个世外仙境的神秘世界。

2. 不倦千寻谒證明,凭栏下瞰白云生,张雍

这首宋代诗人张雍的《灵岩七咏 其二 證明龛》,写得非常有气势,既有很深的禅意,又有突破宗教牢笼的意味。在佛教中,“證明”,指的是通过修行和实践来验证或体现佛教教义和理念的过程。所以,“證明龛”一定是在比较艰辛的地方。这首诗,全诗如下:

不倦千寻谒證明,凭栏下瞰白云生。

更期进步孤峰顶,要向如来头上行。

不倦千寻谒證明,凭栏下瞰白云生

“不倦千寻谒證明,凭栏下瞰白云生”,我不远千里来这“證明龛”,第一是要干谒这“證明龛”,第二是要以实际行动来“證明”自己。当我终于到达了以后,凭栏向下俯视,只见这层层白云,从中而生,顿时感觉像是在仙境。

这一句,诗人似乎是在说,只要你通过艰难困苦“證明”了自己的修行,就一定能获得自由的新世界。

“更期进步孤峰顶,要向如来头上行”,然而,我却更加期待再进一步,到达下一个孤峰顶上,要修行就要向着如来的头上修行。

这句固然豪迈,但也有些离经叛道了,也不知道佛家是否有这样宽阔的胸襟?在名著《西游记》里,如来是说一不二的角色,没人敢在“如来头上行”。

总之,我个人更喜欢“凭栏下瞰白云生”的豪气,有一种俯视世间万物源头的意思。而“白云”又象征了“自由”,“白云生”,就是获得了自由。

3. 遥望白云生绝顶,如今身在白云中,杨万里

一般登山是一种体育运动,而登临绝顶则是一种极限运动。极限运动表现在运动的过程中的极度痛苦,只有最终成功后,才能获得一种成功后的快感。宋代政治界、诗人寇准写过“登临华山”后的感受,“祇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而这首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上岑水岭二首·其一》,则更进一步,既有登临前的期望,又有登录后的满足:

危峰上面更危峰,特地无梯上碧空。

遥望白云生绝顶,如今身在白云中。

遥望白云生绝顶,如今身在白云中

“危峰上面更危峰,特地无梯上碧空”。极限运动在于一种战胜欲,看到了高难度的挑战,一定要战胜之的求胜欲。在这首诗里,诗人看到的是,在一座险峰上更有另外一座险峰,而且它们像高高的楼阁一样,而又没有楼梯,就这样直上碧空。

对于这样的险峰,一般人就会选择放弃。但对于极限运动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值得挑战的。“遥望白云生绝顶”,遥遥望去,在险峰绝顶上,一层一层的白云,源源不断地生长出来,那会是怎样一个仙境啊!

为了远处那未知的美丽世界,任何艰难困苦都是值得的。

只可惜的是,极限运动的中间,又经历了怎样的艰难,诗人没有说。只说了最后的感受,“如今身在白云中”,当我登临绝顶以后,现在,我已经身在白云飘飘中了。

毫无疑问,这种感受,是一种身在仙境的感受!而寇准的“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是一种征服的快感。

4. 独来松树下,坐看白云生,韩友直

隐士对云有一种特别的感受,比如,大诗人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更多是一种禅意。王维一生信佛,写出这样的禅意,自然而然。而这首元代诗人韩友直的《题仲穆看云图》,则更多的是儒家的归隐思想,“穷,则独善其身”:

结屋山中住,寻幽曳杖行。

独来松树下,坐看白云生。

独来松树下,坐看白云生

“结屋山中住,寻幽曳杖行”,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两者是儒家对人的最基本要求,特别是当后两者由于现实条件无法实现时,那最后就一定是践行前两者了。而践行前两者的方法是“归隐”,所谓“归隐江湖”。在山中造房子,在山里住下来,这是其中的一种;当你隐居下来,平常的日子,就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样,你可以拄着竹杖,寻找幽景秘境,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独来松树下,坐看白云生”,当你探索累了,可以独自来到松树下面,坐在山石上,俯瞰山下,白云从你坐的地方,一层一层的生长出来,飘向远方。

一句,“独来松树下,坐看白云生”,包括了儒家隐士的两大追求。一是“松树”,象征了高洁,是“凌霜傲雪”的象征,象征了文人的傲骨;二是“白云”,象征了自由,象征了归隐,是文人不与宵小同流合污的最后底线的坚持。

而一句,“坐看白云生”,则有一种看透世间万物的淡然。

5. 卧看白云生远岫,任教芳草长閒门,李珊

与“归隐”不同,文人还有一种回归,那就是“归乡”。“归隐”是一种与“庙堂”断绝一切来往的方法,而“归乡”一般是一种退休生活,并没有跟“庙堂”断绝关系,只是日常不再上班罢了。而且很容易复出,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首明代诗人李珊的《绣隐庄·其二》,描写的便是一种“归乡”生活:

茅檐烟火数家村,且乐天年付子孙。

卧看白云生远岫,任教芳草长閒门。

清阴石上寒侵枕,流水台前月满樽。

忽喜故人书信到,高风谓我有谁伦。

卧看白云生远岫,任教芳草长閒门

“茅檐烟火数家村,且乐天年付子孙”,“归乡”生活充满了“田园”气息,诗人看到的是人间烟火,而不是幽景仙境。他住的是几间茅屋,看到的是烟火袅袅,数户人家的村子。在这里,他可以颐养天年,与子孙同乐。

“卧看白云生远岫,任教芳草长閒门”,闲暇的时候,他可以躺在门前,放眼望去,只见袅袅白云,从远处山岚中生长出来,飘然而去。就算我闲着,也不清理门前的杂草,任由野草野花,长在门前。

这就是大自然的美,是在“庙堂”之高,欣赏不到的美!而且一句,“卧看白云生远岫”还充满了隐喻,“白云生远岫”,何尚不是暗示朝中所发生的事情。

“清阴石上寒侵枕,流水台前月满樽”,这句,则是文人的癖好了。文人喜欢躺在山石上感受大自然,唐代诗僧德最就写过,“我欲临流枕石眠”。风雅的文人,自然离不开酒,而月,传统文化中则是“高洁”的象征,“月满樽”,自然是既风雅,又高洁。

前面说了,“归乡”与“归隐”不同在于,后者完全与“庙堂”隔绝,而前者没有。一句,“忽喜故人书信到,高风谓我有谁伦”,就表现了“归乡”的特点。

6. 帘捲白云生远岫,窗含明月印澄波,虞谦

这首明代诗人虞谦的《游顾龙山为荣上人题清辉楼》,则描写的是一种“出世”的生活。所谓“出世”,并不是完全离开了红尘,而是不参与红尘,是红尘的一个旁观者。这就特别有意思:

岧峣飞阁倚岩阿,极目溪山乐趣多。

帘捲白云生远岫,窗含明月印澄波。

丹霞有客题诗去,画舫何人载酒过。

几度登临归路晚,数声鸦鸟出烟萝。

帘捲白云生远岫,窗含明月印澄波

“帘捲白云生远岫,窗含明月印澄波”,首先,“远岫”和“澄波”,象征了“出家人”和“隐士”还是有很大的相同点的,都会隐匿于“江湖”。而“白云”和“明月”,也是“出家人”和“隐士”的相同点,他们都对自己品格有很高的要求。

一句,“丹霞有客题诗去,画舫何人载酒过”,则显示出“出家人”和“隐士”的不同点,“隐士”是要断绝与尘世的来往,而“出家人”则不断绝,而是旁观尘世。所以,“出家人”的居所,经常有客人来题诗;而且经常有身处红尘中人来来往往,还载酒,花天酒地。这些,“出家人”只是旁观而已,从不参与。

相对于“出家人”的特点,这句,“帘捲白云生远岫,窗含明月印澄波”,有相当的禅意。一句,“帘捲白云生远岫”,有一种看透尘世的禅意;而“窗含明月印澄波”,则有一种“出家人”古井无波的禅意。

7. 捲帘流水近,欹枕白云生,金幼孜

作为隐士的象征,除了“白云”,还有一个“水”也很重要。先秦的《沧浪歌》,就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隐士除了喜爱“沧浪之水”,任何的流水,特别是溪流,也深受隐士们喜爱。这首明代诗人金幼孜的《题行素轩》,也是写给隐士的:

之人安素履,守分独无营。

风月閒中趣,琴书物外情。

捲帘流水近,欹枕白云生。

扰扰奔驰者,何劳身后名。

捲帘流水近,欹枕白云生

“风月閒中趣,琴书物外情”,与红尘中的那些“熙熙攘攘”、“蝇营狗苟”所不同,隐士喜欢的是大自然的“风月”,也喜欢“琴棋书画”的熏陶。

“捲帘流水近,欹枕白云生”,所谓“流水近”,传统文化中,隐士们认为流水可以洗刷世间的一切污浊,甚至是心灵上的污浊。而“白云生”,自然是象征了“自由”生,是自由的源泉。

这里用“流水近”来对仗“白云生”,自然也是在宣扬隐士的“高洁”和“自由”。但“流水”的所谓“高洁”,比之“松”、“月”的“高洁”,前者明显有修行的成分,而后者则有可能是天生的。

8. 爱替青天管闲事,今朝几多白云生,袁枚

把“白云生”写得如此豪放的,也只有清代诗人袁枚。隐士们喜欢“白云生”,自然是把它看作“自由”的象征。而袁枚的这首《登山》,则像一位大侠士。侠士们也喜欢自由,更喜欢打抱不平:

焚香扫地待诗成,一笑登山依杖行。

爱替青天管闲事,今朝几多白云生。

爱替青天管闲事,今朝几多白云生

“焚香扫地待诗成,一笑登山依杖行”,对于诗人来说,写诗是很重要的。所以,诗人很郑重的对待诗词,一定要打扫,焚香,待自己的诗成。而亲近大自然,“登山”也是觅诗的一种手段。诗人大笑一声,策杖登山而行。

“爱替青天管闲事,今朝几多白云生”,“爱替青天管闲事”,在《水浒传》里是相同的表述,“替天行道”。诗人喜欢管闲事,说是替青天管闲事,写得端的豪放无比。今天又攀登了一座大山,回首望去,很多很多的白云,从山间生出来。顿时感觉自由自在,自然而生。

一句,“爱替青天管闲事,今朝几多白云生”,带着几分侠气,更是带了几分豪气,一边是诗人无比热爱的自由,一边是替天管的闲事,两者都在登山的过程中得到。

0 阅读:15

快乐鉴骚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