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这话更多的是对姜子牙的赞美。
那个人尽皆知的姜子牙, 那个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姜子牙, 那个叱咤风云的姜子牙, 那个传说中能呼风唤雨的姜子牙……是他, 辅佐周文王开疆拓土, 奠定了灭殷的基础。
至少从夏代末年开始, 周族部落就住在今陕西、甘肃一带。商朝后期, 周族首领古公亶父 (即周太王, 周文王的祖父) 率部迁徙至“周”平原, 逐步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国家, 为商的侯国。其子季历继位后, 周族力量渐强。商王文丁深感周的威胁, 于是杀害了季历。
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 他就是后来著名的周文王。文王也因治国有方而被商王纣囚于羑里。后来周国向纣王奉献美女、名马等, 又买通商的大臣, 向纣王求情, 文王才被释放。纣王的暴虐无道使文王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 静待时机,推翻商朝。
姜太公钓鱼可想而知,文王此时是何等的求贤若渴。于是,那个安安静静地坐在渭水边、用直钩子装模作样地垂钓的平民老者进入了文王的视线。老者姓姜名尚字牙。古人敬称男子时用“子”,所以,“姜子牙”是人们对姜尚的敬称。姜尚本意不在钓鱼, 当然不用弯钩。他滔滔不绝的卓越见解、出众的才能和渊博的学识征服了文王,被文王尊为大贤。文王借他父亲季历常说的话“将来一定会有贤能的人到我们这里来,帮助我们治理国家”, 向姜尚抛出橄榄枝:“我们想望您已经很久了。”因为这句话含有“太公所望”的意思,所以人们又称姜尚为姜太公。
可想而知,文王会如何恭请姜尚。他请姜尚坐他的马车,要亲自为姜尚赶车。这种礼遇可是绝无仅有的呀。谁知, 姜尚这个山野里的老头居然不识抬举,竟在文王面前摆起谱来。他不但不上文王的马车,还非让文王亲自背着他回城不可。这可难坏了文王:背吧,一国之君背个穷老头,有失面子;不背吧,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对贤才怠慢不得。最后,国家兴旺胜于个人面子,文王左思右想后,背起姜尚就向城中走去。
齐国开国之初的姜子牙“再多走几步……”走了一小段路程后,文王累得满头大汗, 趴在文王背上的姜尚似乎一点也不体谅人,催促气喘吁吁的文王。
文王又走了几步,实在走不动了, 就把姜尚放了下来,也顾不上国君的面子,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起气来。姜尚微微一笑,对文王说:“你刚才背我走了多少步, 我就保你江山多少年———一步一年呀!”说完哈哈大笑起来。文王一听, 立刻精神百倍,一把拽过姜尚,要一鼓作气地再背他走上几百上千步。姜尚笑着说:“再背就不灵了, 我们坐车回城吧。”
太公辅佐文王有了姜尚的加盟,文王更加励精图治,使得周的势力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虽然文王没有实现灭殷大志便死去了, 但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照样尊姜尚为军师和先生。在姜尚的辅佐下, 武王完成了文王的遗志, 推翻了殷商, 建立了统治全国的周朝。周把镐京 (今陕西省长安县丰水之东) 作为国都, 历史上叫做“西周”。姜尚因灭商有功, 被封于齐 (今山东省的中部和东部) , 为齐国始祖。据说, 周统治的年数果然与当初文王背姜尚的步数一致。当然, 虽然文王得到姜尚的辅佐是史实, 但是否有文王访贤这一情节, 我们尚不得而知。所以, 关于步数与年数的切合, 更是只能当作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