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以一副猝不及防的形态出现,国防、科技、文化、国际政治领域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回望过去几年,我们共同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震荡。疫情、战争、经济衰退、地缘政治……这些关键词充斥着我们的视野,也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运行规则。然而,危机往往与机遇并存,动荡中也孕育着新的希望。
2025年,作为投资人,我们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感受到时代浪潮的冲击,更能深切的感受到春江水暖。站在产业前端,立在创新前沿,投资人对于已经到来的2025有着什么样的期冀和见解?
我们邀请了多位顶尖投资人,将以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未来经济、投资的路线图。
此文为融中特别策划·《投资人:快答2025》系列报道第九篇。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正深刻地改变着全球产业格局。2025年开年之际,DeepSeek引领AI风潮,在极短时间内引爆全球科技圈。然而,DeepSeek的成功并非偶然,它背后是我国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产业优势的集中体现。
与此同时,面对新兴产业崛起的机遇与挑战,区域政府也在积极反思如何培育核心项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与风险投资的深度结合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新范式。这种模式不仅为新兴产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更为其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资源整合的能力。
其中,西高投作为一家根植于区域产业的国有创投机构,始终致力于推动区域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并于今年年初在业内率先提出了GVC(政府风险投资)的概念,强调政府与风险投资的深度结合,通过赋能区域产业链和政策支持,为新兴产业的崛起提供新的路径。
对于眼下广为关注的人工智能领域,西高投董事长张念指出,未来3—5年将是AI产业的黄金发展期,“真正有价值的赛道和项目会逐步沉淀在能解决实际痛点的场景化应用中,我们会沿着‘算力基建→垂直场景→生态服务’的链条梯度布局。在这个链条中的优秀创业企业都会有机会成为新的大象。”
在对2025年一级市场的展望中,张念依旧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2025年,我们将会看到投资机构有更多的适应和转型,这也是行业自身魅力所在,不断在不确定性中看到确定性,在确定性中看到结构上的不对称性。”
以下为融中财经对话西高投董事长张念实录,以飨读者:
融中财经:您对于DeepSeek的现象级火爆怎么看?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在垂直领域的突破?除了大模型之外,我们如何认识和国外人工智能产业的差距?
张念:DeepSeek爆发的速度确实超乎预期并改变了我们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们的技术自信,我们不仅有能力去模仿和追超,也有能力引领全球技术的“源头革命”,有能力重构整个AI产业链的价值分配体系,所以有人称之为“国运爆发”。但这并不是外界所理解的“横空出世”,而是我们国家长期技术优势和产业积累的“水到渠成”。
可以预见,我们在垂直领域会有更惊艳的突破,对此我们报以非常积极的乐观态度。DeepSeek通过开源以及开放API接入企业,目前已经站在“安卓式生态”的原点,未来也必将出现各类垂直领域的“APP”,那些能打通“数据-算法-场景”闭环的企业,将在未来主导AI产业在垂直领域的真正价值落地。
从更底层的技术生态视角切入分析,国内外算力基础设施还存在代际鸿沟,基础软件生态规模差距明显,高质量的数据要素还比较缺乏,未来出现更多像DeepSeek这种在各自赛道能够建立“非对称优势”的企业,也会成为破局的关键力量。
融中财经:DeepSeek之后区域政府都在反思如何产生核心项目?作为GP,和政府的合作模式会否有新的变化?
张念:区域政府的反思,我们觉得,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DeepSeek和宇树科技诞生在杭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耦合,而是源于其自身宽松的创新土壤和此前以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基因积淀,这里面既有政府对产业认知的要素,也有人才自然集聚的要素。所以,核心项目的产生必然要源于某一区域的产业聚焦优势,而不是简单地依靠政策和资金短期催生的产物。
西高投是一家根植于区域产业的国有创投机构,我们今年初在业内率先提出了GVC(Government Venture Capital,政府风险投资)的概念。我们认为,政府与风险投资的深度结合,是未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新范式。作为长期助推区域产业发展的国有机构,我们不仅有能力认识初创企业的商业价值和产业价值,也有能力在区域产业链和区域发展政策上予以赋能,让区域政府在支持培育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上找到新工具和新抓手。
这种模式不是国有资本对社会资本的溢出,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方向引领和深度培育。对于早(期)、小(企业)、硬(科技)的投资,对于重(资产)、长(周期)、大(投资)的投资,都是GVC的独特价值所在,这是社会资本很多时候不愿投、不敢投的领域,但同时也是区域产业弯道崛起的新洼地。
融中财经:如何看待像梁文锋,王兴兴这些年轻企业家的成长?最欣赏的创业者有哪些特质?
张念:梁文锋、王兴兴是最近涌现的年轻企业家的典型代表,受益于良好的教育经历和产业视野,他们的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更强,他们头脑中的“条条框框”也明显更少,新生代的企业家非常值得我们尊重。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保持兴趣,相信“技术可以改变世界”,以及长期专注做一件事。
这些年轻的成功创业者既有对未来技术发展“理想主义”的长期信仰,又有解决特定场景问题“现实主义”的工程师韧劲,这与投资理念的“长期主义”和“第一性原理”是十分契合的。我们未来将对具有这种特质和高度契合的创业者保持足够的关注。
融中财经:2025最看好哪些细分赛道?什么样的项目值得投?有哪些“非传统性指标”衡量项目?
张念:我们还是更看好大to B场景下具备问题解决底层能力的成长期企业,包括以人工智能和芯片为底座的数字经济领域,包括以清洁能源、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新出行领域,当然也包括以类人为方向的先进制造。
以人工智能行业为例,未来3—5年将是AI产业的黄金发展期。真正有价值的赛道和项目会逐步沉淀在能解决实际痛点的场景化应用中,我们会沿着“算力基建→垂直场景→生态服务”的链条梯度布局。在这个链条中的优秀创业企业都会有机会成为新的大象。
我们也在反思,也在逐渐改善我们的投资评估模型和价值判断维度,传统指标如收入、用户增长可能不足以评估早期AI项目,需要思考能反映技术壁垒、数据优势等方面的指标,比如专利质量、数据闭环能力、开源社区贡献度等。同时,人的因素也会在我们的投资评估模型中赋分比重增强,“科技平权”的语境下,创始团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场景理解能力会成为衡量项目的一个重要维度。
融中财经:退出策略上,有什么新计划和变化?对2025年一级市场流动性怎么看?并购和S基金的发展为什么不及预期?IPO路径依赖怎么打破?
张念:在总体策略上,我们会更加积极地推动退出,在2024年底成立了专门的投后运管部门,初衷是希望这个部门的牵引帮助我们建立更广阔的退出触达渠道和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在团队建设上,除了继续维持甚至是扩大我们的买方(投资)团队外,我们还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建设我们的卖方(退出)团队。
我们认为,这是未来人民币基金获得长期增长的源动力之一。我们要求我们的卖方团队不仅要掌握常规的交易撮合技能,还会要求以资源整合的视角让被投企业与更多的上市公司、并购基金等产业方做深层次的交流和互动,既要能理解产业方的并购需求,也要能主动挖掘我们的已投资产能给产业方带来怎样的价值赋能。
我们预计,2025年一级市场的流动性会有明显的增强。一方面,硬科技行业前期已经不断有优秀的创业企业验证出投资价值和市场价值,投资风险明显降低,投资机构已经不需要再用赛马逻辑和赛道逻辑去押宝。另一方面,一级市场的价格逐渐回到合理水平,具备了一级市场交易的可能。
我们近两年也密集拜访了不少的上市公司和S基金投资机构。在我们看来,并购和S基金的发展不及预期的原因主要还是买方和卖方在期待目标值上有不少的偏差,导致成交率其实并不高。当下行业正在调整期,会有相当体量的投资团队转入并购岗位,我们觉得这会是一个好的开始。并购或者S基金的核心能力不是交易能力,而是行业和资产的识别能力和培育能力,而恰恰是这些转入并购岗的投资团队是具备这样的能力的,相信未来并购和二手接力的机会会增加。
IPO路径依赖其实是和投资机构的能力紧密相关的。我们前边提到,要投入资源建设卖方团队,加强产业运营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想摆脱IPO路径依赖,我们还是要回到产业本身,回到能力建设本身。
融中财经:2025年乐观还是悲观?请对中国一级市场做三大预测。
张念:2025年,我们总体的基调还是积极乐观,路虽艰,持则可圆。2025年,我们将会看到投资机构有更多的适应和转型,这也是行业自身魅力所在,不断在不确定性中看到确定性,在确定性中看到结构上的不对称性。
如果一定要做三大预测的话,我们会看到三点,第一,行业继续微观调整,纵深能力强的投资机构会更加活跃,市场话语权会继续增强;第二,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领跑投资赛道,而且投资速度和落地能力会远乐观于2024年;第三,并购和退出仍会是一级市场的重要话题,卖方能力的建设会使得投资机构获得新一轮的成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