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名嘴”方静:曾因“间谍门”退隐,44岁客死他乡,令人惋惜

王哆娱 2023-09-08 17:47:57

“大前天、前天、昨天,她(方静)非常重要的朋友都告诉我:她真的走了!”

2015年12月7日,“央视名嘴”方静去世的消息传来时,央视主持人的董浩说了以上这话。

也是在那时,人们才知道她死亡背后的原因并非偶然。

在那之前,她便已身患癌症且饱受病痛的折磨。

只不过是她为了不给大家添麻烦,不仅没有公布自己的病情,还一直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同样受病痛折磨的人群申请社会救助。

让人忍不住感慨的是,真正心有大爱的人,从不会因为自己在淋雨,而撕碎别人的伞。

早年因“间谍门”退隐的她,客死他乡时才44岁。

直到去世之前,她的最后一条微博内容仍是在为病友寻求帮助。

说起来,她的一生既得到老天的厚爱,也受尽了人世间的残忍,或许走到生命的尽头仍是一场意难平。

1971年,她在北京出生了,出生在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家庭。

她的父亲是国内有名的文化学者,她的母亲是大学教授。

她从小在父母精心的教育之下,文化课和艺术课都得到良好的栽培。

从小,她的身上便展现了不俗的艺术天赋。

4岁的时候,跟着妈妈学会了演唱《白毛女》,并凭借着出色的演唱喜提一众妈妈粉姐姐粉。

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北京生活的“小歌唱家”得到电视台的邀请,登台表演之后获得无数观众的喜爱,也引起了著名的歌唱家郭兰英的注意。

一首《南泥湾》,加上那一身模仿郭兰英的装扮,让郭兰英看呆了。

小小年纪她,就让郭兰英老师觉得是可以栽培的好苗子,于是将她收入麾下。

跟着恩师郭兰英学唱歌的那段日子,恩师对她的喜爱是肉眼可见。

当时,她是郭兰英老师众多学生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便自然而然成为受老师照顾最多的一个学生。

郭兰英老师不仅一对一地对她展开训练,日常也经常照顾她的饮食起居。

跟在恩师的身边,不仅学到了艺术的精髓,也见识了更多更大的舞台。

原本以为她会在歌唱领域做出一番成就,却没想到去了新闻与主持界。

这主要是因为她的文化成绩一直拔尖,父母也希望她能够往文化类方向发展。

她每天刻苦记单词和背语法,最终以优秀的成绩得到了外国语学院的保送。

原本想要往“外交官”方向发展的她,在高考之前就变卦了。

那时,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保送到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机会,努力备战高考。

通过高考取得不错的成绩,成功入读北京广播学院的新闻与主持专业。

看到此处忍不住感慨:学霸果然有可以任性的资本!

进入大学之后,她一直保持高考前紧张的学习节奏。

哪怕学校就在离家不算太远的地方,可她周末还是很少回家,一直泡在学校图书馆里学习。

为了积累自己的舞台经验,她积极参加校内所举办的活动。

大三大四期间,她操办了许多大型的校内活动。

1994年,她成为应届毕业生,成功通过了中央电视台的面试。

进入央视之初,她知道央视人才济济,想要通过实习和转正,必须拿出扎实的专业水平。

事与愿违的是,专业能力扎实是每个央视工作者的“入门票”,个人特色和个人魅力才是站稳脚跟的“杀手锏”。

初入职场时,她并不懂得通过妆容和服饰来提升个人特征,她成为辨识度很低的央视工作者。

一头扎在提升专业能力而忘了个人舞台形象的她,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安排到专业的工作中。

那时,她有些对自己的事业产生焦虑情绪。

焦虑迫使她做出改变,必须对个人能力做出更好的展现。

在台里得不到重用时,她主动请缨担任场外记者。

她在朋友的帮助下,以记者的身份对施拉普纳教练进行采访。

施拉普纳当时是我国足球队的外籍教练,她除了深入地采访了施拉普纳的执教情况和对国足的看法之外,采访的内容触角也涉及施拉普纳在中国的生活情况。

她流利地道的美式英语,在采访中妙语连珠,专业十足又不失温度,不仅对施拉普纳十分受用,同时也让央视的领导乃至同事们都十分意外。

这一次精彩且成功的采访经历,让她第一次受到上司的重视。

凭借着那次经历,央视海外办事处的领导还给她安排了另一个充满挑战的机会,那就是给美国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做一个专访。

毫无意外地,对美国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的专访让上司十分满意。

她凭借着流利的英语和扎实的专业能力迎来了央视的转正,并且把她安排为《中国新闻网》的主持人。

从此,她在央视开启了晋升之路。

“实力强大”那是别人对她的评价,她自己却始终保持着谦卑与好学的态度。

为了让自己的专业度更加贴合工作,她一边工作,一边继续深造。

1996年,她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继续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充电。

在《中国新闻网》的岗位上十分出色之后,她又被安排为《东方时空》的主持人。

她在这两档重要节目上的主持能力,任谁也不敢再小觑这位“不上镜”的姑娘。

而取得传媒学博士的她,在当时成为央视众多主持人当中学历最高的一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许多名牌学校还没有授予博士的权利。

当时她还想跨校报考,其难度可想而知。

结果她不仅成功考上还顺利毕业,可见她个人的专业能力确实强大。

2000年,她再次被重用,成为《焦点访谈》的主持人。

她的专业能力在好几档重要的节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主持风格是文雅而不失冷静,对问题往往能够具备更深层的剖析能力和洞察力。

她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的喜爱,她的专业能力受到台里的重视,她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斩获的各项奖项,都足以体现她是实打实的“央视名嘴”。

2006年,她被委派到美国交流学习。

交流学习的时间还没结束,她就被央视召回了。

2006年年底,央视筹备了将近半年的新节目《防务新观察》正式开播,把她召回来是给这个节目当主持人。

央视这档节目以主持人和嘉宾一问一答的方式,对防务进行解读,节目旨在扩展群众视野和提高群众国防意识

在这档节目中,她的业务水平再次惊艳了无数人。

节目邀请的嘉宾几乎都是在军事领域专业知识很强的人群,比如著名军事家张召忠就是这档节目的常驻嘉宾。

她提出的问题的角度和深度,连张召忠先生也十分佩服。

张召忠先生曾直言,她所提的问题和角度是很多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提不出来的问题和角度。

观众则表示没有任何节目的难度能够将她难住,佩服她在每一档节目中都可以做到那么出色。

看到她在央视走得如此顺遂,不少人忍不住要感叹一句她是“命运的宠儿”。

但实际上,很多看似幸运的事,其实是靠自身努力所获得的结果。

本以为她的人生是一片坦途的时候,却不料陷入了至暗时刻。

2009年3月1日的节目播出之后,她便如同消失在了公众视野之中。

人们还在猜测她可能被台里派出去交流学习,怎料传来了与她相关的爆炸新闻。

2009年6月9日,网名为“阿亿”的账户发布了一篇文章,文中说她申请去《防务新观察》当主持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军事情报并泄露。

言下之意,是在说她是“间谍”。

文中还说,她在2009年5月12日夜晚已经被捕。

一石惊起千层浪,一时之间,她的负面舆论铺天盖地地荡开了。

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反应,是因为“阿亿”并非普通的网友,而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周忆军。

再加上当时周忆军也是央视主持人,爆料她是“间谍”的消息的可信度便进一步提升。

舆论沸沸扬扬之际,她注册了微博账号,澄清自己离开《防务新观察》是央视的工作调度,却不料被小人大做文章,也表示会采取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之后,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事情总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不管我现在说什么,都不如最后的事实来得更加可信。

6月14日,她以《世界周刊》栏目主持人的身份回归到大众视野。

她回归工作岗位和强硬的追究态度,谣言不攻自破,“阿亿”不仅删除博文,还发文公开道歉。

纵使如此,她的事业还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间谍门”对她而言,无疑是一场无妄之灾。

虽然纯属被污蔑,却也成为她命运的转折点一般,把她的人生化成前后两部分。

如果说她人生的前半部分堪称“幸运儿”,那么后半部分实在令人惋惜。

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从屏幕前转战幕后。

就如同那个污蔑她的谣言一般,逐渐淡化在观众的视野中。

2014年,她被查出含有胃癌。

一开始,她到美国接受治疗,因为费用太高而回到国内。

有人感慨,她在当红之时,有过很多“赚大钱”的机会,比如广告代言和商演。

但她始终秉承着“央视人”的职业操守,在央视的岗位上兢兢业业。

回国之后,朋友介绍她到中国台湾台北的一家医院进行治疗。

在那里,她经过了两次切胃手术之后,病情得到了暂时的控制。

病情好转时,她回归到骑单车、挤地铁、住宿舍和上下班的生活节奏中。

2015年5月份,俄罗斯大阅兵期间,她作为实况转播支持人再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这一次出现,被许多同行感到惊喜,并认为她复出的首战。

可人们万万想不到的是,那竟是她人生中最后一次主持。

在那一年,她的病情不断恶化。

癌细胞扩散严重,她从原来的胃癌,又增加了肝癌。

纵使再次回到台北那家医院展开治疗,却依然无法控制病情。

迎来生命终结的那一刻,她才44岁。

她的英年早逝,成为她所有亲朋好友的心痛。

让人更加体会到了中国那句老话:黄泉路上无老少。

著名媒体人何三畏在朋友圈写下了“悲乎人生无常,花容犹在,斯人已逝” 这句话,很多媒体朋友纷纷转发悼念。

回顾她的事业,被一篇百字小作文而夺取了光彩。

纵使后来真相大白,却已经对她的精神造成了巨大压力,也改变了她的心境。

她的这一生的剧本,让很多人意难平。

惟愿,她在天堂一切安好!

1 阅读:1047
评论列表
  • 2023-09-12 15:35

    我听说她只是改名隐退了,希望是真的……

  • 2023-09-13 13:36

    作者是何用意???

  • 2023-09-12 12:39

    客死台湾,说不清洗不白了。可惜了!

王哆娱

简介:头铁大角牛带你四处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