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义德申请回乡为父报仇,血洗百余仇人,邓公特批准带枪回乡

晓侃历史 2025-01-25 15:37:35

文 |编辑 | 晓侃历史CXY

1947年,杜义德将军向邓公申请回乡报仇,邓公不仅批准了,还准许杜义德带着枪和战士一起回去。军纪严明的邓公为何会准许杜义德的请求?这背后究竟是怎么样一个故事?

待到成功日,为父报此仇

1912年,杜义德在湖北黄陂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出生。靠着自家的一块田地以及父亲的木工手艺,勉强可以维持一家的生计。

但是好景不长,在杜义德15岁的时候,当地有名的地主看中了他家的田地,以非常低的价格强行买走。这块地是杜义德一家维持生活的根本,没有了地,一家人的生活越发困难,杜义德只能去到武汉打工来补贴家用。小小的年纪就已经尝尽了艰难困苦。

在一次与人闲聊时,有人说了一句话,被杜义德深深记在了心里。“穷人的出路不在忍耐,要想改变命运,就得斗争”!从那以后,杜义德就在工作闲暇的时候学习文化知识。直到1928年,杜义德正式入党。没多久,便被派遣回乡发动农民,组建农民协会。

被组织起来的农民开始一起抵抗地主的压迫,这使得那些地主们很是恼火。于是他们就花钱雇佣当地的恶霸,想要将组织者杜义德杀害。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上级马上下达了命令,将杜义德调离了家乡。

在临行前,杜义德的父亲杜长林嘱咐他说:好好干,你干的事是为天下人谋幸福的大事,不要担心家里。可这也成了两父子的最后一次对话。由于一直找不到杜义德,地主们便把怒火对准了杜义德的父亲,活活将杜长林打死。

当这个噩耗传来时,杜义德正在参加一场伏击战。他愣了一会之后,眼眶湿润,咬着牙在心中发誓,等到胜利之后,一定会为父亲报仇!从此之后,杜义德变得沉默,对待敌人越来越狠厉,让敌人闻风丧胆。

一路成长,展现才能

杜义德的作战天赋非常惊人,总是能够找到敌人的弱点,给予痛击,仅仅两年时间,就从一名普通士兵升到了营长。

1931年,一伙土匪利用地形优势,化解了杜义德所在连队的多次强攻。于是在杜义德仔细观察后,巧妙地运用伪装,化装成送粮食的村民,出其不意地活捉了土匪头子,还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因此一战,杜义德被张国焘破格提拔为红军89师政治委员。但杜义德并没有待在后方,而是依旧上阵杀敌。1933年的一场遭遇战,杜义德带领战士冲锋,前胸中了一枪,险些要了他的性命,伤好后,胸口也留下一道深深的疤痕。

1939年,杜义德被调任到八路军129师,同时任命其为师随营副校长。杜义德将战场上的实战经验全都教授给了学员,带出了很多优秀的军官。

1940年,杜义德利用他独创的“声东击西”游击战术,帮助129师完成了一项特殊任务:三天内打通去往冀南的通道。

1941年,在日军搜索八路军秘密据点时,杜义德利用心理战术,转移日军注意力,为转移秘密据点里的重要物资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1942年,我军与日军在冀南地区展开遭遇战。在日军兵力是我军三倍的情况,杜义德运用“跳蛙战术”,全歼日军一个中队,还缴获了大量的武器。

1947年,挺进大别山战役是一场改变战局的战役。杜义德率领六纵队担任先锋队在敌后穿插,为刘邓大军开辟道路。在杜义德的指挥下,六纵队七战七胜,均是以少胜多,邓公更是授予六纵队“英雄纵队”的称号。

申请归乡,为父报仇

而就杜义德荣誉加身的时候,他向邓公提出想要回乡的请求。邓公明白,他的这个老部下18年都未曾说过回乡,此时说出来,一定有什么缘由。在邓公耐心的询问下,杜义德将尘封在心里的痛楚说了出来,而那些害死父亲的地主们还在家乡欺压百姓,作威作福。

邓公听后,平静的说出两个字:“准了”。紧接着又对杜义德说到:“你可以带着枪和战士一起回去,不过一定不要伤及无辜”。就这样,杜义德踏上了回乡的路。经过一路的长途跋涉,最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紧接着就是大清洗,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杜义德把这些年作恶多端的地主们统统抓了起来,一连三天,杜义德处决了103名地主,还了家乡一片太平,也为自己父亲报了仇,完成了自己当初的承诺。

杜义德将地主们的财务都分给了乡亲们,离开前,他来到父亲被害的地方驻足了很久很久。

【免责声明】文章中的描述与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仅为宣传社会正能量之目的,无低俗及其他不当引导。如有涉及版权或侵犯个人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如有事件内容存疑,请随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