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一耿飚,右一许世友
离开部队1949年冬天的一天,周恩来向毛主席汇报新中国外交工作的计划。
听完周恩来的汇报,毛主席不紧不慢的说:“我们的外交工作要同国民党政府的那套屈辱外交实行彻底决裂,另起炉灶,建立一支全新的外交工作队伍。”
毛主席和周恩来
周恩来十分同意的点了点头。而对于外交干部的选拔,周恩来说:“外交干部我考虑从原中央外事组、各大城市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统战工作的同志中选调,驻外大使主要从部队里挑选高级干部担任。”
毛主席非常支持周恩来的做法,他说:“将军当大使好!像黄镇、耿飚、袁仲贤、韩念龙、王幼平、姬鹏飞这些同志,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政治上又比较可靠,派他们出国当大使,我们放心。”
就这样,耿飚和倪志亮、彭明治、谭希林、姬鹏飞、袁仲贤、黄镇、王幼平、韩念龙等10人转入外交战线的事情很快敲定了。
1950年,人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春节。全国各地、每家每户、大街小巷,到处弥漫着热闹的气氛,人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微笑,那是一种充满希望和幸福的微笑。
在这阖家欢乐的日子里,第一野战军十九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耿飚突然收到中央的调令,要求他即刻赴京,到外交部报到。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耿飚陷入沉思。
耿飚一家人
自1930年率领游击队加入红军,耿飚便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后来,他走过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战役,脚步从未因革命的艰难曲折而停止。抗日战争胜利后,耿飚担任过解放军师、军参谋长、野战军参谋长兼兵团副司令员等职务,他走的每一步、流下的每一滴汗水、身上的每一处伤疤,都与军队息息相关。
迄今为止,耿飚的军旅生涯已有20个年头。二十年在战火硝烟中摸爬滚打,二十年与战友们生死与共,二十年的风雨历程已经把军人的魂融进他的血肉,沁入他的骨髓。
但是纵然心里有千般不舍、万般留恋,耿飚还是毫不犹豫的执行中央的指令,与昔日的老战友、老同志互道珍重,启程北上。
耿飚
春节过后,耿飚坐上吉普车,一路风尘仆仆,从西安开到北京,一进京就前往总理办公室,聆听周恩来的指示。
周恩来见到耿飚,没有多余的寒暄,开门见山地说:“耿飚同志,对于这次工作调动,你有什么意见?”
耿飚坦率的说:“总理,我服从命令。但我没搞过外交工作,怕干不好。”
周恩来明白,耿飚对即将开始的新旅程有些惶恐不安,便用肯定的语气说:“抗战时期你曾带领美军观察组从延安到晋察冀军区,在北平军调部时又和美蒋代表打过交道,实际上你已经干过外事工作了。”
在周恩来的鼓励下,耿飚抱着十二分的激情投入到外交工作中,从此彻底告别了他的军旅生涯。但那段苦乐与共的峥嵘岁月,永远珍藏在他心里的某一个角落。
1950年9月,耿飚被任命为中国驻瑞典大使,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
外交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连极小之处都不能大意,要注重礼仪、礼节、顺序、位次,外交大使的一举一动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地位,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为了让耿飚、黄镇、姬鹏飞等10人尽快投入到外交工作当中,周恩来特意请人教授他们外交礼仪。
恰逢此时,一位外国大使要在中南海怀仁堂向毛主席呈递国书。呈递国书有一个非常正式和隆重的仪式。每位驻外大使都需要把这一套仪式牢牢地镌刻在记忆里,才能在不久的将来加以运用。
当天,大厅里举行呈递国书仪式,周恩来安排耿飚等人在角落里观摩、学习。
外国大使向毛主席呈递国书
对于常年南征北战,从来没有见过外交场合的耿飚来说,这件事是陌生而新鲜的。
耿飚细心地观察着每一个环节,这堂“课”让他受益良多。
仪式完毕,周恩来笑容满面地走进来,通知大家:“毛主席听说你们在这里观摩、学礼,很高兴,要和你们见见面。”
话音刚落,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随即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声,脸上掩饰不住激动和兴奋,跟随周恩来去见毛主席。
毛主席
自1944年离开延安,耿飚已经整整6年没有见过毛主席了。如今马上就要见到毛主席了,他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来到大厅,耿飚等人训练有素的站成一排,毛主席和他们一一握手。
当毛主席走到耿飚面前,不改风趣本色,笑着说:“哟,老乡来了,我们又见面了。”
毛主席亲切的问候让耿飚深受感动,他紧紧握住毛主席的手,动情地说:“主席,您好。”
毛主席想起长征时期、延安时期与耿飚的交往经历,回忆道:“长征时,我在你那吃过西瓜,甜酸苦辣咸五味俱全,还有那顿饭吃得很好;在延安,还吃过你送来的老虎肉。”
毛主席将往事一一道来,耿飚没有想到毛主席把这些小事记得这么清楚,感动得说不出一句话。
一旁的周恩来笑着说:“可是,今天这里没有‘五味西瓜’和酒席招待你们,只有白水一杯。”
与大家寒暄过后,毛主席招呼他们坐下,谈论当下最要紧的事:“你们是新中国首批驻外大使,大都是从部队来的高级干部,都是将军,将军当大使好。”
这时候,毛主席的目光掠过在座的每一个人,好像要把殷殷叮咛直接传递到他们心里,又说:
现在建国伊始,百废待举,各个部门、各行各业都需要干部。我国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需要大批外交干部。我们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需要新的外交干部。解放军历来是我们培养干部的地方,所以中央决定从部队挑选一批干部。
说到这里,毛主席看着耿飚说:“你是到瑞典去,要了解和学习西方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中瑞关系的建立,不但将使两国人民之间、我国和北欧国家之间的友谊得到加强和发展,而且也将有助于世界和平。”
耿飚重重的点了点头。
1950年9月,带着毛主席、周恩来的嘱托,耿飚携家人奔赴瑞典。
未获军衔在耿飚赴瑞典的第5年,也就是1955年,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
军衔是新中国给予军人的褒奖和荣誉,是军人一生中辉煌的一笔,很多军人都渴望获授军衔。
然而,由于早早转入外交战线,耿飚错失了授衔的机会,而他的老战友许世友获授上将军衔。
重回军队1978年8月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耿飚结束出国访问行程,准备启程回国。在机场等候起飞时,突然接到一个噩耗:军委秘书长罗瑞卿逝世。耿飚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登上了回国的飞机。
虽然罗瑞卿的逝世让许多人感到深深的惋惜,但确定军委秘书长的接任人选才是眼下的当务之急。这时候,叶剑英想到耿飚,决定由他出任军委秘书长。
1979年1月2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召开,邓小平在会上公开宣布:“军委决定耿飚回军队任职。”
邓小平
就这样,自1950年离开部队,在时隔29年之后,耿飚重新回到军队,担任军委秘书长。
不久后,总参服务处送来一套崭新的军装。妻子赵兰香还没来得及清洗,耿飚便迫不及待地把军装穿在身上,一遍一遍的轻轻抚摸,好像与一位阔别多年的“老友”重逢,激动得无法言语,嘴里反复地说:“好,好哇!还是红旗式的领章,革命的红旗嘛。还是那颗红星,过大渡河的时候,夜里全靠摸帽徽识别敌我呢。‘红星闪闪,放光彩……’”
看着镜子里穿着军装的自己,耿飚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风华正茂的年轻时候,脑海里不禁回想起难忘的革命岁月。
随后,他兴冲冲地走到院子里,在一颗雪松下拍了一张戎装照,纪念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然后,兴高采烈地走出家门,去拜访过去的老战友,想第一时间把这件大喜事告诉他们。
耿飚
正式走马上任后,耿飚一心扑在工作上,恢复设置了军委办公会议制度,军委办公会议成员由耿飚、韦国清、王平、杨勇、王尚荣、梁必业、洪学智、萧洪达8人组成,负责处理中央军委的日常事务,耿飚负责主持军委办公会议。
1979年11月,由于肩上担子重,事情太多而无法兼顾,邓小平决定不再担任总参谋长。对于总参谋长的接任人选,邓小平让耿飚先去征求叶剑英的意见。
此时,叶剑英正在广州休假。耿飚和韦国清根据邓小平的指示,飞到广州,向叶剑英汇报此事。叶剑英低头想了很久,突然抬起头对耿飚说:“干脆,你来干!”
这一时期,耿飚同时担任几个职务,如果再担任总参谋长,难免力不从心,很多事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听到叶剑英的提议,耿飚连连拒绝。叶剑英见耿飚的态度如此坚决,便没有再坚持。
叶剑英
总参谋长的人选直接关系到军队的前途和未来,一定要慎之又慎。叶剑英与耿飚、韦国清整整讨论了6天,最后叶剑英把自己的想法写进一封信里,让耿飚转交给邓小平。
邓小平收到信,亲自前往徐向前、聂荣臻家里,与他们一起商量。经过漫长的讨论,大家一起确定了一个候选人名单。
2月20日,耿飚面向军队干部召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特别向大家告知:“小平同志的总长不兼了,由杨得志同志来接替总长的职务。”
3月2日,中央任命杨得志为总参谋长,杨得志也成为军委办公会议成员。
1980年,许世友成为中央军委常委,赴京任职,与耿飚的来往多了起来。有一次,耿飚与许世友聊天,回忆起1955年授衔的点点滴滴。耿飚表达了未获军衔的遗憾。许世友问:“如果授衔你适合啥军衔?”耿飚笑着说:“其他不敢说,肯定在你前面。”
许世友
1980年,为了适应新时期国防建设的需要,人民解放军即将迎来新一次裁军。。
军委向邓小平提交了裁军方案。6月5日,邓小平审阅完《中央军委关于精简整编的方案》后批示:“这个方案我同意,铁道、工程部队必须大大减少,此点已谈过,请常委讨论时加以考虑。”
虽然方案顺利通过,但要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
当时各级领导中,一名正职要搭档十几名副职,人员冗余严重,这种种难题都需要花大力气解决。
在耿飚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精简整编的计划艰难的推动着,最终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人民解放军总数从600万精简到400多万,人数少了100多万。
后来,耿飚又提出对转业复员的官兵进行预备役登记:
你们看豫剧《花木兰》,花木兰的父亲,朝廷里面就有他的兵役名字,一旦打仗,一个通知下来,自己带弓马,带着保留的军服就来了。
耿飚此举,旨在更好地应对突发的紧急情况,做到未雨绸缪。
1981年,耿飚就任国防部长,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没有军衔的国防部长。
当耿飚担任国防部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当着他的面说:“你这个国防部长怎么连个军衔都没有哟?”
耿飚明白,有这种疑惑的人绝对不在少数,他坦然地解释道:“个人的得失在国家面前渺小得多,外交事业可比军衔重要得多。”
对于耿飚来说,没有获授军衔固然是遗憾。但作为一名军人,国家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又何须在乎个人的得失。
1997年,记者登门采访88岁的耿飚。当记者走进宽敞的客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幅象征着气节的竹子,画上的竹子栩栩如生、修长挺拔。记者以为是某位名家的作品,一问才知道每一幅都出自耿飚之手。
耿飚对竹子情有独钟,一是因为他的老家湖南到处都是茂密的竹林;二是因为记忆中那段与竹子有关的革命往事。与记者交谈时,耿飚满怀深情地讲述了这段令他毕生难忘的往事......
耿飚和家人
1935年,耿飚接到上级命令,要求他率领部队渡过乌江。乌江地势险要,水流湍急,再加上敌人在对岸严防死守,要想过江难度极大。
当时,指挥部隐蔽在竹林中。耿飚命令战士们制作了三个竹排,决定先进行试渡。糟糕的是,三个竹排刚放到水中,就都被水流冲散了。
耿飚心事重重地赶回指挥部,和大家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所有人绞尽脑汁都想不到一条渡江的妙计。眼看事情陷入僵局,耿飚拿定主意:“只能强渡。”
在耿飚的指挥下,部队挑选了一处水流较缓的水域,实施强渡乌江计划。战士们拿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最终强渡成功。
当时,敌人正在乌江对面热热闹闹的过年,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已经靠近。在他们掉以轻心的时候,耿飚已经率领部队把敌人团团包围。
两军激烈的交火时,耿飚指挥炮兵营长:“你的炮弹必须落在敌人中间。”号令一出,一发炮弹稳稳地落在了敌人中间。
在炮火的掩护下,战士们气势如虹,一边呐喊一边向敌人的阵营跑过去。
在所有人顽强的拼搏下,战斗取得胜利。
当天晚上,部队在竹林中点燃火堆,大家围着火堆转圈跳舞。虽然后面还有一场场激烈的战斗,虽然眼前到处是崎岖的羊肠小道,条件非常简陋,但每个人尽情享受着此时此刻的欢乐时光,欢声笑语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战士们在战火中出生入死,既有牺牲又激情澎湃。当战场上的硝烟散去,战士们仿佛忘记了战斗的艰险和劳累,身上又充溢着快乐的细胞,那一幕幕欢乐的场面,让人毕生难忘。
这时候,战士们起哄让耿飚唱一首歌,耿飚爽快答应,随口唱了几句湖南小调,有人打趣道:“团长的调不知道跑到那里去了。”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回忆起这段与“竹子”有关的革命往事,耿飚眼睛里闪着光芒:“时间过得真快,眨眼过去五十年了!可我总忘不了那片竹林。”
记者听得津津有味,这才明白耿飚为什么喜欢画竹子!也许每当执起画笔,他都会心潮滚滚,想起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
虽然未获军衔,但几十年的军旅生涯,是他人生中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