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刘文辉如果炸了泸定桥,红军可能全军覆没,他为何不炸?

议史记 2025-03-26 18:07:41
前言

1935年,红军长征到大渡河畔的时候,面对着泸定桥这道生死攸关的坎,川军将领刘文辉若是把桥给炸了,那么红军将“万劫不复”,但他为什么没炸?刘文辉的迟疑到底是因为什么,是惧怕红军的实力?还是背后有什么隐情?

河畔对面的生死

1935年,红军在长征的路上来到了大渡河。

这里几乎算得上是红军的一个命运转折点,大渡河流咆哮奔腾,左右两边高山峻岭,上面的泸定桥由13根铁链组成,高高的悬在河上,是红军求生的唯一希望。

当时战士们身心俱疲,若是能够跨过大渡河,那么以后的日子会好过很多,若是跨不过去,面对着前后夹击的国民党,只怕大部队无法保存有生力量。

当时在泸定桥对面的是川军将领刘文辉。

他很快就判断了当时的形势,如果炸桥的话,只需要简简单单的一些炸药就能够把这13根铁链化为乌有,蒋介石交给他的“剿共”任务也会圆满完成。

炸桥虽然容易,但他也是考虑了后果。

炸桥一定会让红军陷入极严重的被动,但并不会“一举歼灭”,这就代表着他要在一定概率上承担红军愤怒下的疯狂反扑。

他领导的川军虽然在当地是赫赫有名的,而且人数和武器上都占据优势,但是川剧内部的派系简直是多的让人不敢直视。

相比于以勇猛号称的红军,若是真的到了短兵相接的时候,他还真的没有办法确定手底下的这些人能不能够挡住红军不计代价的反攻。

若是挡住了,大概是一场惨胜。若是挡不住的话,那么他也会跟着小命不保。

而且刘文辉想的不只是这些。他知道蒋介石虽然愿意用他们,但是也不会完全无条件的相信他们,让他们过来和共产党对上,完全是想要借着这个机会渔翁得利。

到时候就算是自己真的惨胜回去复命了,蒋介石绝对不会有什么嘉奖,反而会借着这个机会收拢自己手底下的势力,或者是把自己原来派系的人“大换血”。

如果站在“全局”考虑的话,那么是否炸桥就更值得深思了。

做人要“衡量利弊”

刘文辉不是傻子,他看见蒋介石发过来的电报,又看了看红军在泸定桥那边蓄势待发,心里那叫一个纠结。

一方面是因为手底下的川军并不团结,另一方面他也是要为了自己打算,总不能这边拼了老命炸了泸定桥收拾了红军,那边回去被蒋介石“收拾”。

所以在红军逼近大渡河的时候,刘文辉没有选择用最简单的方式炸桥,而是避免在自己和红军硬碰硬的过程中折损实力。

其他的川军将领很有可能在最初选择置之不理,等到自己这边再也没有恢复的可能就瓜分他的势力。所以,他得优先保存自身实力。

除此之外,刘文辉更加重视的是蒋介石“渔翁得利”背后的“大一统”。

表面上蒋介石想要借着这次机会彻底消灭红军,但实际上却想要让红军和川军争斗之下,自己拿到一个名正言顺收编川军的机会,将四川地区的控制权收入囊中。

也正是因此刘文辉在百般苦恼之下,最终选择了不炸泸定桥。

他的这个决策在蒋介石那边的人眼里看来就是彻头彻尾的“耍心眼”,明明身为蒋介石的将领,却对蒋介石的命令阳奉阴违,放弃了一个给予红军重创的大好时机。

但是如果站在刘文辉私心的角度来看,自己做出来的这个决定是再聪明不过的。

这么做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遭受蒋介石的怀疑,也会让那些川军将领嘲笑,但是他保住了自己的实力,也算得上是间接卖了红军一个“面子”。

利益之外的真心

除了站在自己利益角度考虑,刘文辉不选择炸泸定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红军的政策和多年来的所作所为。

红军从头到尾就是为了救亡图存,将日寇从中国的国土上赶出去,帮着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那个年代几乎没有地方是不打仗的,抗日才是民心所向。

红军的存在是想要让中国土地上的百姓团结在一起,把所有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去抵御外敌,这种想法其实不只是红军内部最普通的百姓,包括这些阵营不同的国民党也清楚红军要干什么。

大部分的国民党嘴上不说,但是心里却是清楚的,红军不同于他们想着利益、想着权力,立足点都是民族大义。

像刘文辉这样的地方军阀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和红军的理念不同,但是骨子里还是有着一定的正义和骨气的。

他知道如果这时候自己和红军在泸定桥这儿死磕,红军若是真的元气大伤,让蒋介石得手了,那么整个民族恐怕就真的要折在那些小日本的手里了,到时候自己就是整个国家的罪人。

而且他可是早就听过红军打地主分田地的政策,一路上不知道得了多少百姓的支持和拥护,那些个百姓无条件的支持红军,也始终记得红军是帮着老百姓的队伍。

红军的政治宣扬做的非常到位,如果自己真的在泸定桥重创红军,这件事情根本藏不住,只要传出去的话,老百姓就都会知道自己的立场是什么。

刘文辉以后可是还要在这片土地上“混的”,到时候哪怕自己手里面有再多的兵,再先进的武器,如果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大家都不服他,那和自取灭亡也没有什么差别了。

而且红军在和刘文辉对峙的时候也没有想着直接硬碰硬,双方在数次交锋的时候也对彼此有了一定的了解,红军方面知道刘文辉人性未泯,刘文辉也知道红军善待俘虏。

红军那边对待俘虏一向都是一视同仁的,从来都没有对他们进行任何恶性的人身伤害,而且也会让他们看清楚红军这边的行事作风。

如果愿意改过自新,加入红军的,那么自然是无条件的欢迎,如果不愿意的红军也不会勉强,还会贴心的给他们准备路费,让他们好好的回家过日子。

这也意味着刘文辉若是执意选择炸桥,红军和自己手底下的兵打起来的话,手底下的兵大概没有几个愿意无条件的为了自己死战。

蒋介石在前面咄咄相逼、手底下的兵不够忠心、民心都在红军那边、自己要保留实力,所有的条件加在一起,刘文辉没有选择炸桥。

泸定桥见证革命路

红军也是看中了刘文辉的摇摆不定,所以非常清楚这就是自己的机会。

红4团一昼夜极速奔行240里,5月29日凌晨6点左右,到达泸定桥发起总攻。

刘文辉那边虽然没有炸桥,但是也拆掉了桥上的木板,也安排了一些川军在那里防守。

面对川军的布防,红军的22名勇士组成了突击队,踩着铁索冒险横渡,后续部队紧跟着突击队撕出来的这个口子携带着木板为后续的战士们铺路。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争,红军成功的占领了泸定桥,将蒋介石的春秋大梦粉碎在了大渡河以南,也为大部队北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至于刘文辉这边,打完泸定桥这一仗之后,他继续在川内经营自己的势力,而蒋介石那边的打压也从来都没有停过。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刘文辉积极响应抗战,提供了兵力和粮食,而且在川康地区一位抗战后勤保障出了很大一份力。

在解放战争不断推进的时候,国民党的统治摇摇欲坠,刘文辉也早就对蒋介石失望透顶,早就已经做好了离开他的准备。

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率部起义,西南地区国民党防线被撕开了个口子,彻底斩断了自己和国民党的关系。

其实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泸定桥打的那一场仗可是红军长征途中最关键的转折点。

刘文辉当时如果真的炸了泸定桥,红军横渡大渡河的时候一定会遭到天险的阻拦,河水之深加上国民党前后夹击,一定会陷入绝境。

但正是因为刘文辉的犹豫和权衡,这才让红军逃出生天,也有了后续那22勇士飞夺泸定桥的佳话,这不仅是红军长征的胜利,更是红军精神的延续。

其实站在现在的角度来转头看当年的那段历史,红军能够顺利的度过泸定桥,绝对不是意外,而是红军一路积攒下来的声望,更是历史进程发展的必然性。而这件事情到现在也在提醒我们一定要尊重历史,铭记历史,正是先辈们的付出,永远都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从哪儿来的,并为国家的稳定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资料:

飞夺泸定桥战斗是“真刀真枪”的拼搏

2016年10月14日 人民网 人民日报

0 阅读:0
议史记

议史记

分享历史知识,共享更有价值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