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1.5万亿美元外债的印度,近期宣布放宽对中国投资的审查,但其政策细则中“持股不超过49%”“手机制造排除在外”等条款,暴露了这场“开放秀”背后的深层博弈。
国际评级机构标普将印度列为“亚太债务风险最高国家”,其外债构成复杂,涵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非居民存款及商业借款。莫迪政府近年大规模投入基建和军购,但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叠加通胀高企,偿债压力持续恶化。2024年外资净抛售印度股票达120亿美元,信用评级承压下,印度被迫以更高成本融资,陷入“借新还旧”的恶性循环。
从2020年封禁200多款中国APP,到如今对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开绿灯,印度政策转向充满算计。表面欢迎中国投资,实则通过持股比例限制、行业准入壁垒,将中企锁定为技术输血者。以电动汽车为例,印度要求合资企业印方控股51%,且关键技术需本地化转移。这种“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与当年手机产业如出一辙,小米48亿资产遭冻结、vivo被强制收购股份的案例,早已为后来者敲响警钟。
印度的政策摇摆与其大国平衡术密不可分。面对美国对印度钢铝产品加征关税,莫迪政府通过对华示好施压华盛顿;而在关键技术领域,又借西方“去风险化”浪潮遏制中国产业链延伸。这种“经济问题政治化”的操作,导致印度工业部长皮尤什·戈亚尔不得不出面澄清:“放宽投资尚未形成最终政策”,凸显其内部矛盾。
尽管坐拥14亿人口红利,但印度的土地政策低效、基础设施薄弱、税制复杂等问题,严重制约外资信心。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印度营商环境排名十年仅上升23位,2023年位列第63名。更致命的是,其法规常因政治风向突变,中企在环保、税务审查中屡遭突击检查,边境冲突更可能随时触发投资冻结。
国际资本已对印度失去耐心。2024年越南吸引外资增长18%,印尼获得320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而中国对印直接投资增速骤降至3%。三大评级机构连续下调印度展望,印证了其“人口红利未兑现为生产力”的困境。印度网友自嘲:“我们总能把合作伙伴变成法庭被告”,这句话成为外资心理的真实写照。
对于中企而言,印度市场的诱惑与陷阱并存。与其纠结“去或不去”,不如建立技术防火墙、完善本地合规体系,并预设退出机制。毕竟,在恒河边的商业游戏中,诚意与算计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用户16xxx85
蠢貨到印度投資,真的印度市場有錢賺嗎?印度貧困很難轉變。投入印度只有打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