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沿岸的枪声尚未停歇,北约与俄罗斯的博弈再添新变数。四名美军士兵在立陶宛军事基地执行战术训练时突然失踪,装甲救援车遗落荒野,北约秘书长随即向莫斯科发出“毁灭性打击”警告,而欧盟委员会同步推出“重新武装欧洲”计划,三起事件在近期接连爆发,揭开了美欧俄三方角力的新篇章。
立陶宛帕布拉德军事基地的警报划破夜空。四名隶属于美军赫库斯营的士兵在装甲救援车训练中失踪,车辆被发现时内部空无一人。该基地距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仅150公里,长期承担北约对俄战略监视任务。五角大楼与立陶宛军方展开地毯式搜索,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介入调查,但截至发稿仍未寻获踪迹。
此次事件暴露三大疑点:训练区域属北约核心防区,失踪士兵却未触发任何监控警报;涉事装甲车具备防弹防爆功能,外部无暴力破坏痕迹;美方高层反应异常迅速,防长奥斯汀公开宣称“搜寻绝不终止”。军事专家指出,若证实士兵遭第三方势力掳走,可能引发堪比“北溪管道爆炸案”的地缘危机。俄联邦安全局已向加里宁格勒驻军下达二级戒备指令,防止“栽赃行动”重演。
正当失踪事件发酵之际,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华沙发表争议性讲话,宣称“对波兰的袭击将触发北约集体毁灭性回应”,矛头直指俄罗斯。然而向来强势的美国国务院此次却保持缄默,与2022年俄乌冲突初期“坚定支持北约”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反差背后是美欧战略裂痕的显性化。特朗普近期多次质疑北约军费分担机制,要求成员国将防务开支提升至GDP的3%,并暗示可能重新评估北约承诺。波兰国防部长卡梅什为此紧急约见美国驻欧陆军司令,试图确认安保承诺有效性,但未获明确答复。分析认为,北约的威慑性宣言反而凸显欧洲安全架构的脆弱性,当美国战略重心转向印太,欧洲自主防御能力正遭遇历史性拷问。
面对安全困局,欧盟委员会28日公布《欧洲防务投资计划》,拟斥资120亿欧元建立自主军工体系,要求成员国优先采购欧洲制造的武器装备。该计划直指现状:当前欧盟国家78%的军事装备依赖美国进口,而在无人机、卫星导航等关键领域,欧洲企业市场份额不足15%。
法德两国主导的“未来空战系统”成为计划核心,第六代战机研发进度提前至2035年。更具象征意义的是,欧盟将首次设立联合情报分析中心,突破北约框架内的信息垄断。德国总理朔尔茨直言:“当全球出现多个冲突焦点时,欧洲必须具备独立应对危机的能力。”
这场防务革命背后是三重现实压力:美国对欧钢铝关税提升至25%,冲击欧洲军工供应链;乌克兰危机中欧盟承担70%对俄制裁成本,却遭排除在停火谈判之外;北约内部“脑死亡”论调持续蔓延,马克龙政府已启动“欧洲快速反应部队”建设。布鲁塞尔智库报告显示,若美国大选后对北约承诺生变,欧盟需在18个月内建立基础防务架构。
四名士兵的失踪或许成为改写战略平衡的蝴蝶翅膀。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部署的伊斯坎德尔导弹部队进入战备状态,北约“坚定捍卫者2024”军演规模扩大至9万人,而欧盟防务基金首批拨款将在6月到位。三方动作背后,是全球化石能源危机、人工智能军事化、太空竞赛等多重变量交织的新冷战图景。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于6月3日突访立陶宛,白宫称此行将“重新校准欧洲安全承诺”。当欧盟迈出独立防务的关键一步,北约的凝聚力正遭遇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考验,这场失踪事件揭开的,或许是全球地缘格局重构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