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南山区总工会、南山区统计局对口帮扶连平县贵塘村的调查与思考(下)
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陂头镇贵塘村新貌
要让贫困户从根本上脱贫,就要解决好困扰贫困地区“集体无产业,发展无项目”的经济发展难题,选好产业项目,把培育产业、发展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农村,尤其是贫困落后山村,发展产业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技术落后、信息不畅等短板,扶贫工作队的进驻无疑给乡村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作为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陂头镇贵塘村的帮扶单位,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南山区总工会、南山区统计局充分利用各自优势与资源,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仅帮助贫困山村有效实现了脱贫,而且为做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探索形成“产业主导+一户一策”发展模式
贵塘村扶贫工作队认为,美化生活环境、改善落后面貌之后,还必须解决长效发展问题。在南山区对口帮扶连平县前方指挥部及帮扶单位的指导下,贵塘村“第一书记”李政平与河源市派驻的村党建指导员钟宜豪一道积极谋划,与村“两委”干部进行深入摸底和实地考察后,厘清工作思路及帮扶方式,决定以“产业主导+一户一策”产业发展模式,充分激发贫困户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围绕土特产做好花生种植、薯粉加工、蜂蜜生产等,形成“一村一品”产业,全力推进产业发展。
村村联合,投资绿丰原肉鸽养殖基地专项屠宰和冷链食品项目。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根据工作队、陂头镇、连平县指挥部的联合考察,三家帮扶单位经过评估论证,认为绿丰原是当地知名企业,养殖有13万多对鸽子,每天可出厂6000只~7000只乳鸽,前景看好,共投资该企业60万元用于专项屠宰、冷链运输、乳鸽食品加工。将加工场地设在鸽子养殖场,既环保又节约成本,实现生态闭环管理,在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益4.2万元,促进村村联合、共同致富。
分类指导,投资养牛基地项目。发展贫困户36户,投入109.5万元建设10.5亩养牛场,引进河源市叶鲜生实业有限公司负责经营,确保项目每年能带来投资额8%~10%的利润回报。
因地制宜,投资百香果和三华李种植项目。帮扶单位投入31.32万元,发展18户贫困户集中种植40亩百香果,委托贵塘种养合作社与大湖九里红酒业有限公司签约合作,由该公司负责提供果苗、种植技术、保底收购鲜果,确保贫困户每年获得投资额10%的受益。三华李种植项目投资6.68万元,发展4户贫困户集中种植,委托玉松果场进行管理运营,确保贫困户每年有10%的入股收益。
更新工艺,打造当地传统品牌。除了大力发展村集体主导产业外,工作队鼓励贫困户利用当地地理环境优势、自身技能优势发展个体产业项目。目前,全村已有佛手瓜种植、养蜂、货运、电焊、酿酒、薯粉加工等个体经营项目得到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贫困户张衍坤用驻村工作队提供的6万元省专项扶贫资金建起了一间薯粉加工厂,出品的薯粉在当地小有名气,预计年收入5万元以上。
在“精准”上发力防止扶贫走过场
李政平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深有体会。他认为“精准”是工作要求,更是责任担当,扶贫攻坚只有在“精准”上发力,才能防止走过场,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贫困户张某某一家4口人,户主及配偶都在60岁以上,户主三级肢体残疾,配偶二级语言残疾,儿子常年在外务工,孙女小学三年级(每年领取教育补助3000元),全家4口人享受低保政策每月共领取916元补贴。工作队进驻后,给他们家发放猪苗、饲料、牛,帮助购买三轮摩托车,安装光伏发电并网增收(约有1600元/年),每年还有村集体投资农商行分红收益等,家庭收入倍增。2021年初,南山区统计局局长童燕辉、南山区总工会常务副主席陈小桐入户慰问时提出,一定要为他家安装一至二楼的不锈钢楼梯扶手,以保障老人、小孩上下楼安全。扶手安装后,老人非常满意,每见到村干部就用地道的家乡话说:“十分多谢呦!多谢深圳南山区呦!”
贫困户付某某一家两口人,户主本人及配偶都60岁以上且无劳动能力,工作队通过为她家发放牛、让其入股三华李种植项目获取产业分红等增加家庭收入;2021年她家享受“28户暖心工程”政策,家门口至村主干道的道路硬底化,南山区帮扶单位还出资聘请她为村保洁员。精准扶贫结束后,从2021年6月~2024年1月,她每月可领工资1000元。此举贯彻落实了后续帮扶的精神,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
贫困户罗某某一家4口人,户主以前出门打工有一技之长。工作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为他们购买小货车等设备,让夫妇俩在本地从事不锈钢加工。同时,帮助他们种植花生、地瓜、稻谷等农作物,既保证责任田不抛荒又增加了收入。家里两个小孩在贵塘小学就读,每年可领取教育补助6000元。现在,每年家庭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一家人自力更生、夫唱妇随、安居乐业。
驻村工作队每年还适时组织开展转移性就业技能培训及电商培训,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为当地贫困户传授技能,想尽办法帮助贫困群众以自身技能脱贫奔小康。
贵塘村落后变先进带来启迪与思考
脱贫攻坚结硕果,乡村振兴再出发。通过产业扶贫,截至2020年12月,贵塘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846.9元;建档立卡贫困户92户276人(驻村前原定贫困户311人)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000元增加到1万元以上,最高可达1.3万元;摆脱了以往依靠种植水稻、蔬菜、家禽养殖及外出打工的单一经济来源,村集体收入实现了从2015年的2.49万元到2020年的41.26万元的巨大跨越;住房、子女就学教育达到了国家“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达到了广东省“八有”标准。经过严格考核验收,贵塘村落后变先进,一举成为省里优秀,走在了河源市前列。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的进军号令。为继续做好脱贫致富、振兴乡村工作,当了近三年“第一书记”的李政平有着许多新的思考。
思考一:坚持党建引领是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根本保障。李政平说,在他精准扶贫工作的近三年里,三家单位扶贫攻坚前任总指挥、南山公安分局前任局长(现任龙岗公安分局局长)姜文林多次实地考察、参观、慰问、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现任总指挥、南山公安分局局长徐伟到任后也非常重视,对于扶贫工作的需求,总是不折不扣优先安排,经常鼓励大家“好好干,要兑现对人民作出的承诺”。领导和组织的支持鼓励给了一线干部强大的精神动力,促进了工作顺利开展。
李政平任职期满后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说,与贫困斗争并不难,最犯难的是与乡村落后文化、黑恶势力的较量。修路时,曾遭到当地工厂老板的阻挠;建设民生项目时,遇到当地“乡绅员外”的指指点点,扬言要打电话向县长告状;碰到某些村民无理纠缠时,为解决问题、缓解矛盾,有时要自掏腰包;对于扶贫工作中的问题,有的村干部不是想着如何解决,而是鼓动贫困户找茬……凡此种种尴尬的场面令李政平至今难忘。精准扶贫工作结束后,贵塘村换了新颜,老百姓露出了笑脸,村里有了美丽的风景线,组织上给予的中肯评价和村民们不舍的眼泪又让李政平感觉无比欣慰。
思考二:加强和完善选派“第一书记”的成功举措和乡村监督体系建设。党支部书记是落实党在基层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固本强基诚然需要加强组织建设,加强党的思想教育,但选用支部书记十分关键。实践证明,选派“第一书记”深入乡村扶贫一线的举措是正确和行之有效的,但在选派方式及管理方式上可以进一步改革完善,通过组织考核推荐、主动请战、异地交流等方式,让勇于改革、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优秀党员干部充实到基层,不断规范和完善基层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为改变乡村监督薄弱状况,强化全体村民监督体制和上级镇、县监督体制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可适时设立市、县级兼职驻村公、检、法、纪委廉政监督人员以及驻村财务、审计监督兼职人员,强化乡村监督,有效遏制腐败。
思考三:坚持把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脱贫攻坚虽然取得了全面胜利,但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还需要付出更多的智慧和汗水,不能有丝毫懈怠。扶贫攻坚实践中的有效经验、成功模式,通过总结提炼,可以直接运用到乡村振兴发展中。贵塘村投资的屠宰、冷链乳鸽加工模式采取合作社入股、引进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为乡村开发开放、走向市场、走向振兴探索了新路,其经验值得推广借鉴。
思考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化及智能化技术的普及和运用,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目前,贵塘村在基层治理上仅仅停留在微信、无线网络的运用,建有村党员群、治安维稳工作群、农林水工作群、民政工作群、村民小组工作群、村委会干部工作群等。在“6·10”水灾后的复工复产中、疫情防控期间,这些工作群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对数据分析、信息共享、村民网格化管理等更广泛的开发和运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贵塘村北接江西省南大门全南县大吉山镇,南邻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的贵联村,一条县道X346贯通南北,加强与外省周边县、乡、村的资源信息共享,人、财、物的合理流动,通过建立跨村联合机制将会有力促进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改革报记者 叶仕春 庄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