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你的需求,铭瑄终结者B860M和Intel酷睿ULTRA230F

铭记华丽 2025-02-20 10:35:11
久等

其实这一篇等的时间有点长,今年过年虽然没有去远的地方,但基本上都在外面跑,也就没有时间码字了,直到年后这段时间空下来,才有时间好好聊聊今年刚配的一套硬件,我们闲话少说,上菜!

Intel发布酷睿Ultra 200系列已经有一段时间,与之搭配的800系主板也开始多起来了,本人也是有些心痒难耐,特别好奇新平台究竟升级在哪儿,新酷睿的性能究竟如何,这不,随着老大进入六年级下学期,帮他搞一套电脑用于学习也是提上日程,当然这个进程是瞒着老大的,至于资金哪儿来?本人把他的笛子课停掉了,同时再用上一些他的压岁钱。▼

考虑到用途,自然是先选择处理器,原计划并非是这颗,Ultra5 230F是从朋友那面计划之外买的,与之搭配的主板确实费了点心思花了点时间,最后决定入手铭瑄最新出的入门B860主板,铭瑄终结者B860M,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高配置和高性价比。当然,这也是铭瑄最大的特点,它总是会让我想起比亚迪,量大管饱,便宜好用。

主板:铭瑄终结者B860M外观和细节

▼不管是自己配,亦或是找装机的,MATX主板确实成为了主流,新款终结者自然也采用了MATX板型,板体呈哑光黑,搭配大面积的哑光银散热片形成撞色,这也是较为主流的设计方案。

▼虽说只看散热片面积并不能说明主板的高级程度,但是如此大面积的一体化散热装甲还是给予了非常大的视觉冲击力。

▼第一,散热装甲非常厚实;第二,做了很好的镂空处理;第三,可以看到导热贴与MOS管都做了很好的贴合,通过导热硅胶导热。这些对于散热都是好消息,并不会因为价廉而影响物美,但该说不说,还是因为成本没用上热管,不过还是那句话,都到这价位了,要啥自行车。

▼供电相较于前一代做了一定程度的升级,除了双8PIN的CPU供电外,多了两相CPU供电,为10+1+1 SPS供电设计,更先进的Smart Power Stage技术可以进一步优化供电,电源调控效率更高。询问deepseek得知,SPS是一种集成化的电源解决方案,通过集成智能控制和高效功率元件,其供电转换效率最高可以达到92%~96%。

▼新款铭瑄终结者提供了多达3个满速M.2插槽,给的多是铭瑄基操早就见怪不怪,更多的M.2插槽对于后期高性能M.2固态硬扩展真的是非常便利,所谓够用就好只存在于当下,一旦固态硬盘再次迎来容量提升价格暴跌,你们懂的。

▼但我还是小看了铭瑄,本以为展示简单的配备了一块非常厚实的散热片,没想到它是双向散热的,没错靠近CPU的这个M.2插槽不仅仅提供了顶部散热片,还加上了一块底部散热片,如此高的散热余量确实是写评测以来的第一次,哪怕是最高性能的固态硬盘,配合CPU散热器散热也完全不在话下。

▼下面的小惊喜自然是PCIe5.0 X16的插槽上覆盖的金属装甲,这种加固设计自然是更耐用更好用的,面对现在尺寸越来越大的大显卡,起支撑性不言而喻,在千元内价格的主板有这个配置,也相当不错。

▼内存支持自然是常规的4×DDR5插槽,单边卡扣,其宣传支持的最高频率达到了OC8800+,关于内存超频的个人建议是,购买容量>频率,同价位频率越高越好的产品,毕竟长期稳定可靠的日常使用才是最关键的。

▼从背板可以看到几个细节,本人这块挑战者没有标配无线网卡,但是依然预留了接口和插槽的位置,后续加装也很方便,嫌麻烦的可以直接购买标配WiFi版,现阶段价差貌似越来越小了,甚至有些店铺两者价格都一样了,建议价格相差不大可以考虑WiFi版。

▼最厉害的就属这个Type-C接口了,是传输速率达到了40G的USB4接口,千元主板可谓是相当难得。同时依然保留了祖传的清除BIOS微动开关,不用再拔电池。

▼背板接口包含了USB2.0×6,USB3.1 Gen1×2,HDMI2.0最高支持4K 60Hz,DP1.4支持4K 120Hz,倒是可惜了Type-c不能作为视频输出。

▼其他细节其实在老板子上已经有体现,只是不太关注,例如虽然很多主板都配备了Debug诊断灯但是很多都放在了一起,灯亮的时候根本看不清是哪个故障灯,终结者将其摆放于不同的区域,一眼就知道哪里出问题了,更为清晰一目了然;散热方面提供了CPU风扇或水冷4pin,搭配两个机箱风扇;主板依然保留了4个SATA硬盘接口,老硬盘的也可以接上使用。

虽然是千元内主板,依然提供了足够多的配置和小惊喜,做工和用料上时常让我忘记它的价格,说实在的,铭瑄这块终结者还挺香。

CPU:英特尔酷睿 Ultra5 230F

搭配的CPU本来是准备入手Ultra5 245KF,但是朋友刚好有一块230F,同时以极其诱人的价格转手给我,自然也就用上这块CPU了,而且居然是全新的,赚了赚了。

▼那么它有啥特点呢?

具体规格上,采用Arrow Lake-S架构,由台积电代工3nm制程,采用6P+4E的核心规模,大核最高频率达到了5G,而小核核心最高也可以达到4.4GHz,TDP仅为65W,L2缓存22MB,L3缓存24MB,TPU规格为13TOPs。看后缀也知道属于砍掉了核显的CPU,与235相比,砍掉了4个E核心,关闭了核显,少了4MB L2缓存,其他基本一致,所以它的定位属于为主流游戏玩家,偏向于游戏表现的CPU。

▼甚至是与245相比,其P核的核心频率也就低了0.1GHz,只是新发布的缘故,市价还是略高,性价比尚未完全爆发,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稍等一下,价格来说一定会有大惊喜。

不知从何开始,不知从何说起,购买盒装CPU不再配散热器,这倒也不是坏事,毕竟利民散热器平价之后,我就没在用过低于6热管的散热器。

▼命名方式相较于14代,除了后缀一致,品牌也从酷睿迭代成酷睿Ultra,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工艺的进步,大幅降低了CPU的功耗表现,性能方面个人倒不是特别担心。

▼铭瑄挑战者B860M与Intel Ultra5 230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铭瑄:BIOS终于进阶

说到铭瑄,最诟病的一点就是BIOS界面略显寒酸,之前只能说够用,谈不上多易用,相较于头部企业还是有些差距,但新BIOS真的不仅仅是让我觉得眼前一亮,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

▼最新研发的PTM UI BIOS系统,是真正可以谈得上“完全中文化”的BIOS,不仅仅是简单翻译,其布局也是十分契合中文,做到了繁而不乱,精简工整,上手难度极低。

首先,预览即主页,左面菜单右面参数,诸如XMP,EUP,RGB灯等常用设置均可以直接开关,连四个启动项选择也改成了拖动调整,而且在使用中也未出现鼠标延迟拖沓的情况。

▼其次,不超过二级菜单就实现了所有项目的选择,哪怕你是小白基本上都可以看得七七八八,就算是你找不到的选项,也可以通过搜索寻找,

▼第三,大家最怕调的参数应该就是内存小参了吧,如下,非常规整,调节也相当便利。

大家一定好奇这些图片是怎么来的,居然不是拍来的,而是截图而来,没错,这个BIOS居然还贴心的提供了截图功能,真的是相当nice。

PTM UI它并不是简单的中文化,而是尽最大的可能契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UI设计师在这里做出的贡献那是相当的大!相信我,你只要用过一次,就会爱上它。

测试平台和CPU基础测试

▼由于机箱一直没确定买哪一款,所以暂时用开放机架做测试,这里的配件仅做部分展示,之后会出一篇详细的装机文,敬请期待。

▼配置如下:

核心配置除了显卡为Intel ARC B580,内存为金百达黑刃6800 32G套条,硬盘则是梵想的S790 1T。

CPU基础测试:

▼CPU-Z做一下常规测试,由于全面拥抱能效,3nm制程带来的功耗优势凸显,但Intel肯定不想仅此而已,大家可以看到单核性能相当不错,达到了783,多核性能相较于老大哥们会差一些,为7380,毕竟是十核十线程。当然,考虑到应用场景,使用体验是不差的。

▼同理,在CINEBENCH R23测试中的表现也是类似CPU-Z,单核性能达到了2018pts,而多核性能为17751pts。单核性能是可以和245K掰掰手腕,多核性能差距基本上和少掉的核心比例是差不多的。

▼而在AIDA64的测试中,其优势就变得相当明显,峰值功耗也仅为90w,CPU温度仅仅显示58℃,一改老款CPU功耗和温度双高的窘境,这个体验式相当不错的。

▼新一代酷睿最大的变化,无疑是内置了NPU计算单元,通过CPU也可以实现本地AI运算,需要注意的是,你必须安装NPU驱动,不然任务管理器是不可见的。另外,这颗U没有集显,所以需要搭配显卡使用。

▼用最近大热的Geekbench AI测试,这是由Primate Labs推出了一款名为Geekbench AI的跨平台测试工具,可以很好的测试评估AI工作负载能力。

NPU

CPU

GPU

可以看到,NPU的成绩中,Half Precision Score得分大幅度高于CPU,量化分数也高于CPU,那它的用途在哪里呢?在需要AI的软件中,NPU可以解放CPU性能,就好像一个熟练工干他最熟练的事情,当然了,NPU更多的是辅助GPU,可以看到GPU的分数基本上是一骑绝尘。

PCMARK测试:

▼这两项测试也是经常用的测试工具,我们主要展示下CPU表现,关于显卡本人想花点时间好好测一下,毕竟这块卡的性能基本上是和4060一致的,本人也很好奇。

在测试中也发现了NPU驱动的重要性,我们先看下安装NPU驱动后的成绩,230F配合Intel ARC B580的成绩成功突破9K,达到了9058。

▼从两次测试的对比来看,总分9058:8277,一个NPU驱动就有着约9%的分差,细致对比后,发现主要是生产力得分差距,视频编辑得分和其他项目均有一定提升。从测试来看,这个分数超过了本人的主力机i7 13700KF,可谓性能强悍。

关于CPU部分测试结束。

总结:制程致胜,战未来!

▶测试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制程提升带来的功耗红利,满载90W对于散热器要求显然是低得多,NPU的加入则很好的提升了生产力,AI作为大方向,将来NPU的用途也不会仅仅局限于测试软件,基础性能的提升似乎并不大,但对于Intel来说,彻底解决老款酷睿高企的功耗问题,不就是其中最关键的提升吗?

▶与之搭配的铭瑄终结者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稳定可靠已是基操,内存频率支持到OC8800MHz,仅做了一下尝试,发现是可以将金百达黑刃运行于8000MHz的,考虑用途还是降回6800MHz使用;PTM UI BIOS系统确实有点太亮眼了,相较于当初的毛坯房,已经不能用哪个梯队来评价,顶尖水平;至于USB4,那就是相当超前了,真舍得给!

真要说问题,也不是没有,个人认为最大的问题还是受限于成本吧,毕竟已经给那么多了,而且终结者中主要面对的依然是中低端市场,毕竟我也用过铭瑄用上热管的散热装甲,支持M.2快拆的散热片,甚至支持5个M.2接口的中高端主板。

▶条件允许的话,你可以付出更多的成本搞更高端的铭瑄主板,诚然,我真的得想说一句,它对你来说,真的够了。

铭说:让我整个机箱先,再好好聊聊其他细节!有不少老铁好奇铭瑄的这块intel显卡吧?测试中,别急,有大惊喜!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