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啃老”盛行:很多家长浑然不知,反而认为孩子很优秀

刘懿瑶谈社会 2023-08-07 16:29:07

“啃老族”是大概十多年以前就出现的一个概念,指的是那些明明已经成年并且有工作能力的年轻人,

不凭借自己的劳动去获取经济收益,而是待在家中一味的靠自己的父母来养活的群体。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作为子女,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情感来回馈父母的养育是一个公认的准则。

所以大多数年轻人到了有劳动能力的年纪,基本上就会选择去工作,一方面是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一方面也是获取基本的物质上的收益,来养家糊口和孝敬自己的父母。

所以“啃老族”这样的群体自然是不受待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

时至今日,表面上看来,选择成为啃老族的人越来越少,但其实当我们留心去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新型啃老”已经悄然出现。

新型啃老从何而来?

有的人可能会疑惑,同样都是啃老,新型和传统之间还有什么区别吗?

我们不妨再回到这个概念的根源上去思考:原本我们所说的那些啃老的群体,他们是有工作能力,但是从意愿上和行动上拒绝去工作,同时他们也受到周围家人和社会的反感。

但如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也已经具有了工作的能力,并且情绪上似乎也并不抵触去工作,只不过会以一些其他的理由来暂时逃避工作。

与此同时,他们的父母和家庭往往还会表现出支持的态度。

这样的群体往往以“备考党”的身份而存在:有可能是在准备国家公务员考试,也有可能是在准备研究生考试,也有可能是准备其他诸如司法考试等专业类型的考试。

总之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同时也已经不再是学生的身份,但当你问到他们现在在做什么的时候,他们会回答你:“我在备考。”

这样的群体已年纪处于20~30岁之间的人居多,他们往往在自己的家中,这样不需要为了衣食住行而发愁。

他们的生活节奏也比较有规律,每天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和看书,以此来向外界表示自己仍然还在努力;他们一般不与外界进行交往,可能是为了逃避一个又一个的追问。

总而言之,这部分人的生活和在大学校园里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不需要为了生计而发愁,每天也没有严格的时间去限制自己。

当然,也许这个群体当中有一部分人还是十分努力的,并不应该否认他们的所有人。

只是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为何无法直接就业?

当我们去敞开心扉和这些暂时没有工作,而选择备考的人聊一聊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告诉你:如果不花费这个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那么是找不到好的工作的。

这样的说法是否属实呢?

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的啃老族人数已经多达2.7亿之多。当然,这其中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啃老,也有一部分是我们所说的新型啃老。

我们不妨拿背上研究生考试的情况来举例。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为473.8万人,其中应届生人数为244.4万人,往届生人数为249.4万人。

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一年的考研学生当中,往届生的人数达到了一半还要多。

那么对于这些往届生来说,难道不经过硕士研究生两到三年的历练,他们就找不到好的工作吗?

事实是,如今的求职市场确实已经趋于饱和。

因为人均学历提升、职业要求提高、以及整体经济下行等原因,现在想找到好的工作是比之前要难。但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硕士毕业之后面临的求职艰难程度是一样的。

所以也许“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短暂休息,并且提升自己”这样的理由是成立的,但是在这样的动机背后,多多少少会蕴藏着一些逃避的情绪。

我们不妨把眼光放到这个年纪的年轻人身上:很多人才刚刚结束了自己的大学或者研究生生活,可能他们都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就要马上进入社会。

把自己的身份从学生调整到劳动者,也许很多人还要去修改自己的作息时间,如果找工作再碰壁,那么对于整个人的打击是非常明显的。

所以这种身份转换所带来的不适应,以及他们对于当下形势的一种判断,再加上学历和职业技能在工作当中所起到的一些作用,综合导致了新型啃老这种现象的产生。

#心理学#

1 阅读:313

评论列表

wap147258

wap147258

2023-08-08 08:59

动不动就学历,学历有关系有用吗?说以前的是书呆子,现在更书呆了,来到世上就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各种补习班,各种内卷

刘懿瑶谈社会

刘懿瑶谈社会

多媒体经营会持续更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