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菀杳声闻
编辑 |青菀杳声闻
太平洋的存在,让中国和秘鲁这两个国家,相隔1.7万公里,在大多数人印象中,两国应该没什么交集。
可实际上,中秘两国存在令人惊叹的血脉渊源,秘鲁这个国家中,有相当数量的华人,甚至每10个秘鲁人中,就有一个华人!
这种神奇的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华人是怎么穿越太平洋奔赴印度的?
中国和秘鲁,居然有这么大的文化渊源中国文化与秘鲁文化虽相隔万里,却在历史发展中展现了诸多相似之处。
两者同为农业文明,以中国的稻米和秘鲁的马铃薯、玉米为核心,建立了高度发达的农业体系,同时掌握先进技术,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和秘鲁的梯田农业与精密石材工艺。
此外,家族和集体观念,在两种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注重孝道与宗族,秘鲁传统社会中的艾利强调合作与共享。
饮食文化丰富多样,节庆活动热闹非凡,自然崇拜与宗教信仰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
丝绸之路与印加道路连接了各自的文明内外,促进了文化与贸易的繁荣。这些共性彰显了人类文明的共通性,也凸显了两种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2023年秘鲁举办的“太阳之光:古蜀文明与印加文明互鉴展”,我们就能看出,中国文化与秘鲁文化有多么相似。
而这种文明的共鸣,也深深地影响着秘鲁人民对华人的态度。在秘鲁,中国朋友常被当地亲切地叫做“老乡”,就像多年未见的亲人。
秘鲁国会还特别决定,把每年的2月1日设为“秘中友谊日”,这在国际外交史上颇为少见。
秘鲁的中餐馆,也被简单地称为“吃饭”,这个称呼透露出一种亲切和随意,也反映了中餐在秘鲁的普及程度、受欢迎程度。
那么问题来了,秘鲁的文化和中国为何有如此多的相似,秘鲁人为何对中国如此亲切呢?这就不得不提上个世纪的移民潮了。
华人移居秘鲁——从契约工到社会翘楚1849年10月,“弗德利各·吉耶尔莫”号轮船缓缓驶入秘鲁卡亚俄港,船上载着75名华人劳工,拉开了华人移民秘鲁的序幕。
如今秘鲁的卡亚俄港,矗立着一座华工纪念碑,默默地诉说着这段历史的沧桑。之后的25年间,广东福建两地大约有10万人来到秘鲁。
为什么他们要离开家乡,去闯荡过于遥远的秘鲁?这是当时的时代决定的。
19世纪的中国,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困境。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不少外国势力趁虚而入,强迫签订了不少不公平的条约,让老百姓的日子更难过了。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南方,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为了生存,许多中国人不得不远渡重洋,寻找新的出路。秘鲁这会儿才刚刚结束西班牙的殖民控制,成功赢得了自由。
秘鲁为了经济增长,正迫切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但由于废奴运动的兴起,黑奴贸易被禁止,而当地的印第安人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劳动力需求。
秘鲁政府出台了《华人法案》,并在澳门、香港、厦门等地设立“招工点”,以契约的形式招募华人劳工。
这些华人到了秘鲁,主要忙于挖鸟粪、开矿挖硝石、在种植园打工还有修铁路。
在种植园,棉花产量在短短几年内增长了11倍,这其中,华工的辛勤劳动功不可没。
在铁路建设中,华工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成为推动秘鲁交通发展的中坚力量。
但这些为秘鲁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华工,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
他们面临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工作条件恶劣,生活环境艰苦,甚至遭受着非人的虐待。他们受的苦,有时比以前的黑人奴隶还要惨。
这残酷的现实,与他们当初怀揣的“淘金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幸好,华工们没有屈服。
为了生存下来,他们分别在帕蒂维尔卡、瓦乔、特鲁希略等地掀起了抗争,还向清朝政府寻求支持。
外界对华工在秘鲁的情况开始关注,并对秘鲁政府产生了影响,1874年,清政府与秘鲁签订了《中秘通商航海友好条约》。
这份协议明确说,不管是做生意、打工还是搬家,中国和秘鲁的人民都可以自由行动。
在秘鲁的中国人应该受到公平对待,不允许有人骗他们去当工人。
这个条约的签署,意味着华工被卖往国外的历史阶段告一段落,秘鲁的华工生活开始有所好转。
很多从苦力身份转为自由人的中国工人,并没有决定回国,他们选择留在秘鲁,继续努力生活。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中国再次经历了动荡的时期,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一系列事件,迫使许多中国人背井离乡,寻求安定的生活。
在“老乡带老乡”的模式下,许多华人移民来到秘鲁,投靠已经在这里扎根的亲戚朋友。
由此,华人在秘鲁的秘鲁、地位,都开始大幅度提高,华人和秘鲁人的联系大大加深了,甚至涌现了不少精英!
华人在秘鲁的融入、成长从1849年第一批华工踏上秘鲁的土地,到21世纪的今天,华人移民在秘鲁已经走过了170多年的历程。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们经历了从契约劳工到社会精英的转变。
比如,秘鲁华人展现了非凡的经商才能,他们从最初的小商贩,逐渐发展成为拥有大型企业的企业家。
遍布秘鲁各大城市的“唐人街”,就是华人商业活动的中心。
首都利马的唐人街,更是拉美最大的唐人街,成为秘鲁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华人不仅商业上有所建树,还活跃在秘鲁的政治舞台上。不少华人在政坛有所建树,当过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甚至有华裔曾执掌过秘鲁的总理职位。
多位驻华大使也是华裔,他们为促进中秘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发挥了桥梁作用。
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许多华人改用了西班牙语名字,例如何塞、桑切斯等。
他们慢慢开始信奉天主教,这让他们更容易融入当地,感觉像自己人。
早期的华人移民,由于性别比例失衡,大多与当地其他族裔通婚,他们的后代被称为“Injerto”(嫁接),带有明显的歧视意味。
随着华人社会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华人与白人通婚,对他们的称呼也逐渐变成了“Tusan”(土生),反映了社会对华裔态度的转变。
饮食文化也是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餐在秘鲁非常受欢迎,“chifa”(中国米饭)已经成为秘鲁饮食文化的一部分,许多中餐馆遍布秘鲁各地,为当地人提供了丰富的味觉体验。
结语:中秘两国的关系历史悠久,一直很友好。
从古代文明的交汇,到近代移民潮的推动,再到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两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秘鲁华人,作为连接两国的桥梁,为促进两国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