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文|雨别
编辑|雨别
《——【·前言·】——》
寇准在北宋平步青云,力挽狂澜名垂青史,却死于贬谪岭南,一个用勇气和智慧拯救了王朝的宰相,为何没能保住自己的命运?
初出仕途
寇准少年时聪慧过人,华州下邽的书塾里他总能一语中的,师长对他另眼相看,考中进士后仕途开始了,先做地方官,管钱粮管治安,每到一地政绩斐然。
这个看似温和的小官日后会成为北宋的救命稻草。
宋辽对峙,辽国南侵频繁,景德元年,辽军突然倾巢而出杀奔黄河以南,直逼澶州,宋朝廷上乱成一团,有人主张迁都有人提议和亲。
几千朝臣竟无人敢拍板,寇准走进朝堂,冷静劝谏宋真宗:“御驾亲征!”这如同一把剑刺破了满朝的恐慌。
真宗犹豫,谁也不想冒险,寇准却一语戳破:“您若走了天下谁还敢守?”真宗被激得站起来,亲征的决心就此定下。
军队出发士气低迷,兵将担心皇帝是来“送死”的,寇准夜不能寐,亲自巡视军营打气:“皇帝都不怕,难道你们怕?”在他的指挥下宋军迅速稳定局面。
辽军久攻不下只能选择议和,澶渊城下宋辽双方缔结盟约,约定边界和平互市,这场“澶渊之盟”让北宋稳住了局势,辽国则退回北方。
寇准因此声名大噪,百姓称赞文人敬仰,甚至真宗都暗自佩服,他一个人救了一国。
功高震主
有了澶渊之功,寇准一跃成为中枢重臣,朝廷内外都开始重视他,可北宋的政治风向复杂,寇准过于耿直,朋友不多敌人却一堆,那些依附皇帝的权臣早就对他心存忌惮。
真宗对寇准的依赖开始让他不安,“功高震主”四个字足以致命,澶渊之盟后寇准的话不再像过去那样让人信服,有人进谗言:“寇准太过强势,动辄顶撞陛下,恐怕以后难以驾驭。”
真宗听了,心里多了些警惕。
朝会上寇准和权臣丁谓发生争执,丁谓圆滑话里藏刀:“宰相太过刚硬,恐怕国事难成。”寇准毫不退让,怒斥丁谓是“奸臣”,真宗在龙椅上看着两人神色复杂,那天以后寇准逐渐被边缘化。
他被调任陕州知州离开了京城,陕州偏远,官职也不高,但寇准到了任上依然兢兢业业,他似乎并不在意自己从宰相跌落,只是感叹:“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
有人劝他低调些别再惹祸,寇准却笑了笑:“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这一次被贬只是个开始。
与刘后斗争
寇准离开中枢后丁谓和其他权臣逐渐掌握了朝堂大权,宋真宗晚年多病,皇后刘氏趁机插手政务,刘后聪明强势,一心想为儿子铺平道路,她拉拢丁谓等人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圈子。
天禧年间,真宗病重政务积压,寇准看透局势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让皇太子赵祯监国,“储君亲政,国不可一日无主。”寇准的话直击要害。
可这话传到刘后耳中她勃然大怒,监国意味着权力旁落,丁谓带头指责寇准“不敬皇后”“妄议国事”。
刘后开始对寇准下手,真宗病榻之上对朝堂争斗无力干预,刘后与丁谓一拍即合,将寇准再次贬出京城,这一次他被发配到道州任太子太傅,虽然挂个虚职,但已经毫无实权。
道州虽偏远,但寇准依然坚持操持地方事务。他的直率和勤政,让当地百姓敬佩不已。但他心里清楚,自己这辈子恐怕再也回不去京城了。
在寇准被贬期间,朝廷再次爆发一场秘密政变,宦官周怀政企图拥立太子赵祯并计划重新召回寇准,周怀政被处死,虽然寇准没有参与,却被视为“潜在威胁”。
政敌借机发难进一步将寇准流放岭南,“岭南瘴疠之地,宦官囚徒之所。寇准去此便是去死。”
岭南瘴地
雷州位于岭南最南端,气候湿热环境恶劣,被认为是“贬官流放”的终点,寇准到达雷州时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
一路跋涉,他的身体大不如前,到了雷州被安排担任司户参军,这个职位名义上是管理民政,没有任何权力。
在雷州的日子,寇准虽身居贬谪之地却并未完全被遗忘,雷州百姓听说这位宰相到来后纷纷感念他的功绩。
有人专门为他搭建草堂,有人送来书籍供他消遣,每当夜深人静,寇准独坐案前反复思索:“北宋江山,为何总是掣肘忠臣?”
这种反思不是怨言而是痛苦,雷州虽远,但寇准时刻关注朝廷的动向,刘后与丁谓的专横让他忧心忡忡,这个老人虽身居岭南却似乎仍未放下对国家的责任。
岭南的生活并不好过,雷州湿热水土不服,寇准渐渐体力不支,加上年事已高,他时常咳嗽夜不能寐,一次外出,他脚步踉跄跌入泥地,差点再没站起来。
他的随从扶他回屋时,寇准却挥手叹道:“何须扶?老朽之人,尚能走几步?”
不久后他开始病重,几乎卧床不起,有人劝他写信回京请求赦免回中原养病,他摇摇头:“我不是写信求生的人,何况此去已无路可走。”
但朋友的坚持,还是让他勉力写了一封奏章,内容简单:“臣虽有过,然百姓尚记臣,若有幸归乡,当为陛下尽最后一份力。”奏章送往京城后多半无人理会。
在雷州的最后时光,他似乎已经准备好面对死亡,临终前他招来身边的随从说:“不要为我悲,此地虽远却清静,北地风沙虽烈,但乱得让人心寒。”言罢便闭上了眼。
天圣元年,寇准在雷州病逝,时年六十三岁,死后无棺无墓,只是当地百姓用木板为他搭建了一个简陋的坟茔,刘后只淡淡批复:“寇准去世,不必追封。”
“北宋宰相死于岭南,他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寇准一生忠直为国尽心,却因直率性格和朝堂斗争屡遭打压,澶渊之功虽能名垂青史。
宋朝君主忌讳功臣重用依附权臣,即便你能力出众政绩斐然,只要威胁到皇权稳定就难逃被打压的命运,寇准不是个例,后来范仲淹包拯等人也面临类似困境。
“功臣难全”不仅是北宋的问题,北宋失去了寇准,逐渐陷入更深的危机。
正如寇准自己所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世道如此,岂能奈何?”个人的忠诚与才华无法改变权力斗争的本质,宋朝对功臣既倚重又排斥的态度让无数像寇准一样的人付出了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