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之间的“隐形”霸凌,家长早了解,早点教孩子辨别并回击

凌晨妈妈育儿 2025-04-17 15:07:36

刘女士看到女儿朵朵的文具袋,已经破了一个大洞,忍不住责怪:“这可是你爸爸特意从国外带回来的,你怎么才用了不到1个星期就烂成这样了呢?”一个文具袋900多块钱,真心疼啊!

可是,朵朵一声不吭,刘女士更生气了:“你别以为不说话就没事!多少贵的笔、笔记本都只是用了几天就烂了?你一个女孩子,就不能爱惜点吗?”

女儿还是不吭声,以前回家总是“叽叽喳喳”聊学校的事情,现在却只是沉默、发呆,一声不吭的。就连这次被妈妈教育,她也是这样。过了一会儿,朵朵忍不住哭喊起来:“不是我弄坏的!是她们趁我不注意弄坏的!”

看着女儿委屈大哭的模样,刘女士连忙询问:“她们是谁?你被欺负了?”

一番询问后才知道,原来班里几个女生,看到朵朵的文具都是又精美又贵,出于嫉妒心理,不仅恶语相向,还有时趁她不注意,故意撞到地上用脚踩烂。

这一次的文具袋,就是被其中一个女生“不小心”剪烂了。

刘女士忍住不住问,为啥不告诉爸妈呢?朵朵哭着说“不敢”。女儿的哭声,让刘女士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孩子被欺负了这么长时间,自己却一点都不知情,要是早点发现,是不是会好些?

小女孩之间的几种“隐形”霸凌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公布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从幼儿园至高中生涯中,75.3%的孩子,遭受过至少一种校园霸凌。

× 语言霸凌

中国教育新闻网公布的诸多隐形霸凌中,包括嘲讽、谩骂、起外号、造谣等形式的“语言霸凌”占比约17.4%,甚至比暴力霸凌高出12.7%左右。

比如“你真胖”、“你长这么多青春痘,可真丑”等。

这些话语,对于爱美或敏感的女孩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打击,甚至让她们产生自卑、否定自我的心理。

× 孤立、排挤

这种常见且不易被老师、家长发现的现象在女生校园霸凌中,甚至可以占据70.81%。

而被孤立、排挤的女孩们,要么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与参加集体活动,要么“得罪”了某个可以拉拢其他女孩的“大姐大”,或是引起其他攀比心理的女孩们的嫉妒。

比如,上文提到的朵朵,就是因其他女同学嫉妒她使用昂贵的文具。

× 用友情要挟

蕾切尔·西蒙斯在《女孩们的地下战争》中提到,她收到一位粉丝的来信告诉她,自己所认为的“闺蜜”似乎只是利用她而已。

看到她有新手套、玩具,就会说“我们是好朋友,你不跟我分享吗?”还有希望她帮忙打扫教室卫生、倒垃圾等,也会说“最好的朋友应该互相帮助”。

对于十分看重友情的女孩们,或许会觉得很累,但为了维护这份友情,只能单方面付出。

请教会女儿保护自己

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在专访中提到:“当家长、孩子了解校园霸凌已经是完成抵制的第一步,而第二步则是家长教导孩子如何应对。这样才能达到预防、解决霸凌的效果。”

首先,加强沟通,确保成为孩子坚强后盾。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在遭受霸凌的孩子中,至少75%的孩子选择独自承受而不是告知家长、老师。

其中,一些女生表示“告诉爸妈,他们只会觉得我是矫情、过于敏感”、“女孩就喜欢胡思乱想”等刻板印象,导致女孩们遭受一些隐形霸凌。

就算告知家长后,也并没有第一时间获得帮助,反而换来反驳、责备。

正确的方法是,跟女儿保持充分沟通,了解她的遭遇与所思所想,给予足够的理解、包容与支持,别盲目批评、否定。

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将家长视为最坚强的后盾,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第一时间求助,而不是独自承受。

其次,教导孩子懂得正确反击。

教导孩子懂得哪些行为属于隐形霸凌并及时向家长、老师求助的同时,也应教会孩子学会自己反击。

毕竟,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不可能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自保能力才是关键。

比如,辨别良师益友,对于欺负自己的“朋友”应及时远离;面对被起一些难听的外号,要严厉指出“我不喜欢这样的称呼”、“再不停止,我就告诉父母/老师”等,不可忍气吞声。

孩子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弱,对真假朋友难以区分,建议看看13位心理学家联袂推荐的《对小学社交霸凌说不》。

这本书有8个小学生常见霸凌场景,包括拉帮结派、话太多、被开玩笑、被孤立pua、传播流言等,孩子们在学校,经常会遇到。

比如《这不是真朋友》,讲了小女孩莫妮卡的故事,她被好朋友情感霸凌,对方总跟同学说她的坏话,还煽动同学一起孤立她。

难过的莫妮卡最后跟妈妈讲了自己的遭遇,通过引导,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也结束了这段“不真诚”的友谊,莫妮卡又变得开心起来了!

对于小学生来说,辨别“真假朋友”、识别“隐形霸凌”,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孩子可能不太懂,感觉委屈,但不知道自己是被霸凌了。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沟通时,可以辅助使用《对小学社交霸凌说不》,给出一些解决办法,帮助孩子学会反击,远离被欺负、被pua的困境。

如果你家孩子现在刚上幼儿园,也建议读一读,提前做个了解,并跟他讨论书中的相关问题,让孩子有一个简单的思考,后续遇到这种情况,也知道如何处理。

这套书是从小故事开始,突出孩子的心理活动,让读者有感同身受的感觉,也知道自己如果面对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还有写给老师、家长的建议,可以帮助促进亲子沟通的效果。

不希望孩子被欺负、被霸凌,就提前做好引导,教给孩子应对的方式。咱不欺负别人,也不能让别人伤害自己。我想,每位家长内心,应该都是这样的想法。试试看这套书,说不定能给你帮上大忙!

最后,提升孩子的自信、社交能力。

《看见校园霸凌:公众认知调查数据报告》指出,自卑、内向、不善言辞的孩子是校园霸凌主要对象。

因此,家长们首先要注重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多夸赞女儿“聪慧”、“漂亮”、“优秀”等,如此一来,面对其他同学的嘲讽、起外号,也能不受影响,自信不动摇,更能保持冷静、理智,找到回击的方法。

还有就是提升女儿的社交能力,包括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交谈、辨别“真假”朋友、尊重他人等。

凌晨妈妈来叨叨:

李玫瑾教授认为:“孩子不仅要有不伤害他人的教养,也要拥有不受伤害的气场。”你是怎么处理,孩子被霸凌的事情的?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9
凌晨妈妈育儿

凌晨妈妈育儿

凌晨开始创作的二胎妈妈,专注育儿、儿童心理知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