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这诗句写出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昌盛。
从628年唐朝统一到755年安史之乱的爆发,中国内部已经稳定了100多年。
经过100年的积累,国家的财富也达到了顶峰。
从人口的增长就能看出,唐朝初期全国人口大约只有2000万,到天宝年间上升到了8000万。
历史不容细看,在深入了解了唐玄宗时期的政治和民生后,你会发现这个盛世其实是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饥饿盛世。
712年,唐玄宗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那时的唐玄宗意气风发,以太宗为榜样,励精图治,虚怀纳谏。
唐朝经过唐太宗和武则天时代的稳定发展,已经积累了数十年的财富。
开元时代的唐玄宗并非守成之君,而是一位开拓之君。
他上台后,颁布了一系列新政,让唐朝迅速进入了繁荣状态。
在用人方面,唐玄宗重用贤才,挖掘了不少栋梁之材。
开元年间,先后启用了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等人为相,他们通晓治国方略,使朝廷总体上保持了生机和清明之气。
在吏治上,唐玄宗进行了全面的整顿,精简机构,裁减冗官,减少了不必要的支出。
他还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和巡查,恢复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使朝廷大事得以公开讨论。
唐玄宗多次亲自考核县令,了解地方民情。
唐玄宗的这些措施确实推动了唐朝的繁荣。
当唐玄宗到了60岁的时候,他开始享受生活。
735年,精通权谋之术的李林甫成功当上了宰相,这是唐朝朝政变坏的起点。
742年,唐玄宗改元为天宝,这个改元说明他的进取之心已经停止,开始坐享其成。
此后,他将国家大政交给了李林甫,自己则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
《资治通鉴》记载,他“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
李林甫掌权后,屡兴大狱,剪除异己,许多正直之人遭到了迫害,天下似乎成为了李林甫的天下。
为了防止边疆的武将凭借军功入朝为相,他重用了高仙芝、哥舒翰等蕃将为节度使,认为这些蕃将不懂朝廷礼仪,不懂典章制度,自然无法入朝为相,也就无法与自己争夺权力。
此举为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753年,不可一世的李林甫被杨国忠取代。
早在745年,杨国忠的从妹杨玉环被册为贵妃,从此君王不再早朝。
李林甫去世后,杨国忠成为宰相,身兼40余职。
杨国忠专权误国,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对南诏等地区两次发动战争,但都以失败告终,这些战争给唐朝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
杨国忠家族的奢侈享乐,带动了整个官场的腐败之风,开元年间那种提倡节俭的好风气一去不复返了。
753年,关中发生了严重的水灾,杨国忠却百般隐匿,朝廷上的百官都是“报喜不报忧”。
唐玄宗不知情,他的享乐正在腐蚀着唐朝这个巨型战舰。
755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途经关中时,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警句。
唐玄宗时期的经济是十分繁荣的。
根据统计,唐玄宗时期的耕地面积达到了6.6亿亩。
当时南方得到了全面开发,高山绝壑间也遍布耕作。
当时已经推广了更加先进的曲辕犁,耕作效率大大提高。
唐玄宗鼓励水利修建,大兴屯田,使得全国粮仓堆满了粮食。
在商业方面,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的城市繁荣,出现了柜坊、邸店等具有金融性质的新机构。
在手工业方面,唐朝的茶叶、瓷器、唐三彩远销欧亚非。
这一切的财富基本上都是属于少数的贵族、官僚和商人的,对于全国90%以上的农民来说,能够吃饱饭就是最大的追求了,甚至连吃饱都成问题。
国家富裕了,贫富差距却拉大了。
在唐朝前期,国家实行了兵农合一的制度:国家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为均田制;农民需要为国家提供租调,以及服兵役,在没有战争时,农民可以用钱代役。
实际上,农民不仅需要缴纳田租、户税,还要当兵打仗。
在唐朝初期,这种兵农合一的府兵制既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的拥有,又减少了军费支出,可谓一举两得。
但是,这种制度是建立在对农民极大的剥削基础上的。
当政局稳定后,农民不愿意再当兵府之民。
随着人口的增加,国家掌握的土地也急剧减少,这也使得农民得到的土地份额远远不足。
按照规定,每户应该可以得到土地120亩,但是到唐高宗时期,基本都只能得到一半。
在人口密集地区,有的人家的土地不足5亩。
这个租庸调却是要按照足额的数量收的,因此农民并没有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反而变得更加贫困了。
从唐高宗时代开始,农民越来越多地选择逃亡以避赋税。
到了武则天时期,“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这绝不是夸张之语。
这些逃亡的农民被称为客户,还有直接逃入山林,沦为盗贼的。
唐朝的办法就是搜查人口,也就是括户。
721年,唐玄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括户,搜查出客户80万户。
政府对这些客户要征收赋税。
开元二十四年,《听逃亡归首敕》还提到“黎氓失业,户口凋零”。
根据统计,745年,唐朝的户数为918万,其中不课户占据了388万户。
当年的户籍人口为5288万,其中不课的人口就有4500多万。
这些所谓的“不课户”就是不缴纳赋税之人,他们主要是部曲、奴婢以及逃亡的农民等组成。
课户不断减少,势必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
开元年间,省内官有2600多人,是贞观年间的四倍。
全国的文武品官有18000多人,加上各种小吏,达到了36万人。
如此庞大的官僚系统,需要巨大的财政来供养,于是唐玄宗在租庸调之外,又新增加了地税和户税,这些税收是课户和非课户都要征收的,这无疑加重了下层百姓的负担。
农民起义是一个王朝危机的表现。
早在653年,唐朝就开始爆发农民起义,人数发展到了万人。
唐玄宗时期,地方的农民起义已经开始增加,如715年,相州被崔子嵓攻陷;738年,歙州婺源爆发了洪贞起义;744年,有吴令光进攻温州、台州、明州的起义。
这个所谓的盛世,四处埋藏着危机。
我们说开元盛世,总是忘不了说它的疆域,以及对外的赫赫战功。
唐玄宗时期,后突厥汗国瓦解,北方边界开始稳定下来。
唐朝得以释放巨大的边防压力,开始四面出击。
唐玄宗时代,唐朝灭突骑施汗国,重新控制了伊犁河流域,唐朝又重新在碎叶城驻扎军队。
在东北,契丹、奚、渤海、室韦、靺鞨等都不敢对唐发动战争,只能接受唐朝的封号。
此时的唐朝,唯有阿拉伯帝国能与之争锋。
唐朝的开疆拓土却付出了太大的代价。
由于农民不断逃亡,府兵制到了唐玄宗时期已经名存实亡。
为此,唐玄宗推行了募兵制,招募正规军驻扎边疆。
好处是可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弊端就是增加了军费支出,以及造成了内部的空虚。
唐朝前期,天下军府有三分之一设置在关中地区,可以有效巩固中央的防御,这是唐朝能够统治天下的重要筹码。
府兵制衰落后,关中防务空虚。
唐玄宗曾招募12万官宦子弟到关中驻守,然而这些人训练不够,战斗力低,难以御敌。
唐玄宗时期的主要军队还是集中在边疆地区。
他在边疆设立了10大军镇,以节度使长期统辖。
节度使拥有高度的自治权,不仅能够在军镇自由招兵,还控制地方财政,并且可以自由开战。
这些节度使,表面上是唐朝的将军,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地方的割据势力。
节度使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提高自己的战功,总是试图对外发动战争。
如此,我们看到唐朝不断对外扩张,唐朝的疆域面积在不断扩大,但是扩大的面积并未给朝廷增加一分收入,反而增加了藩镇割据的筹码。
而这种穷兵黩武的政策,也对经济造成了很大破坏,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在河西走廊方面,这里的将领排挤了和平派的王忠嗣,开始对吐蕃开战,但战果不大;在西域方面,庭州、安西节度使成功逼反突骑施,又通过联合阿拉伯灭突骑施获得战功,此后西域门户对阿拉伯洞开;高仙芝更是在西域东征西讨,引起西域各国的反感,最终导致了怛罗斯之战的失败。
在西南方面,剑南节度使两次对南诏用兵,都全军覆没。
这些节度使中,最成功的就是安禄山。
他想尽办法向契丹挑起战争。
安禄山经常使用一些卑鄙的手段逼反契丹、奚,然后自己又出兵将之击败,以此不断获得唐玄宗的器重。
到751年,安禄山竟然成为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节度使。
不久,安禄山派遣6万大军进攻契丹,结果全军覆没,唐玄宗不仅没有追加责任,反而宠信有加。
最终的结果就是,安禄山赚够了资本,发动了安史之乱。
唐朝的节度使频繁对外发动战争,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也是巨大的。
天宝年间,剑南节度使不断对南诏国发动战争,结果全军覆没。
杨国忠却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后来,杨国忠再次对南诏发动战争,人们莫肯应募。
杨国忠就派遣人到处抓壮丁,“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杜甫见状,写下了《兵车行》。
什么叫盛世?
我们常常认为吃饱喝足,经济繁荣就是盛世。
古代的盛世连这个标准也很难达到。
古代的盛世,不过是天下太平,内部没有战争,人民免受兵荒马乱之苦。
但是想要吃饱喝足,那是万万不会出现的。
中国盛世顶峰的开元盛世也有一半的农民破产,选择逃亡,更别说其他的盛世了。
因此,中国古代任何一个盛世都逃不出“饥饿盛世”的圈子。
唐玄宗时期的繁荣背后,隐藏着无数的苦难和危机。
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仅要看到那些辉煌的成就,更要看到那些被掩盖的痛苦和挣扎。
开元盛世的繁荣,实际上是建立在无数底层百姓的血汗之上。
这种繁荣,终究是脆弱的,一旦遇到风吹草动,便会瞬间崩塌。
这也是为什么开元盛世最终走向了安史之乱的原因之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盛世的背后,都有其不可忽视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