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团长到银幕母亲,曲云的艺术之路有多坎坷?

翊龙骧风 2025-02-14 17:37:49

在八一制片厂大院里,经常能看到一位老人在垃圾堆旁忙碌的身影。蹒跚的步伐,佝偻的身躯,手里还拿着个布袋子在翻找。没错,这位老人就是曾经的"母亲专业户"、著名演员曲云。谁能想到,这位塑造了百余个银幕母亲形象的艺术家,丈夫是作家包木夫,女婿是演员李世雄,却在晚年选择了如此特别的生活方式。

她究竟经历了什么?说到曲云的演艺事业,那可真是开挂的人生。1956年,她通过考核,正式加入了八一电影制片厂。从此,她就在这里扎根,一干就是36年。要说她最拿手的绝活,那就是演妈妈。

不是一般的会演,而是百场打卡那种。整整一百多个母亲角色啊,这战绩,放在今天怕是能封个"银幕妈妈终身成就奖"了。她塑造的每一个母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苦菜花》里的冯大娘,朴实得让人心疼。《奇袭》中的阿庆嫂,聪明又有胆识。

《林海雪原》里李勇奇的母亲,更是演得让观众直抹眼泪。为了演好这些角色,曲云可是下足了苦功夫。拍《苦菜花》时,她专门跑到农村老太太家学织布。那时候条件艰苦,晚上就打着手电筒去学。为了不浪费人家的时间,她还特意给了老太太一些钱。

等人家睡觉了,她就一个人在那练习。大冬天的,手指都冻僵了,还在坚持。这股子认真劲儿,现在的年轻演员怕是难以想象。她不只是勤奋,更难得的是她有原则。那会儿好多广告商找她代言,开出的价码都不低。

但她一个也没接,就怕误导了观众。现在这年头,能有这觉悟的演员可不多见。她的努力和坚持,得到了业界的认可。2003年,她获得了第九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特别荣誉奖。这个奖可不是随便就能拿到的,含金量满满。

看似光鲜的背后,曲云付出的努力远超常人的想象。拍戏时遇到困难,她从不叫苦叫累。有时候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她也不皱一下眉头。她常说:"演戏就是我的命。"这话听着朴实,却道出了她对表演的真挚热爱。

那个年代的艺术家,就是这么纯粹。不计较报酬,不在意条件艰苦。就是单纯地想把角色演好,让观众看得过瘾。细细数来,光她演过的经典电影就有《突破乌江》《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等。每一部都是那个年代的口碑之作。

每一个角色都让人记忆深刻。说起曲云在艺术上的造诣,这还得从她的成长经历说起。1928年的山东牟平,正是多事之秋。这一年11月8日,曲云出生在观水镇曲家长旨村。她的父亲曲宝传是个地下党员,平时以贩盐为掩护,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侦查任务。

谁能想到,这样的家庭背景,会让小曲云过早地学会了坚强。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她才9岁。那时的胶东地区陷落后,鬼子经常实施大扫荡。村亲们的生活水深火热,饱受战争之苦。13岁那年,曲云就当上了儿童团团长。

小小年纪就担起了重任,白天上学,放学后还要站岗放哨。她认真地对来往路人查验证件,那认真劲儿,和现在的"小小警察"一样可爱。但战争的残酷很快就让她明白,这不是儿戏。她经常跟着村里的妇救会给八路军送军粮和粮票。每次送军粮时,她都走在最前面拉着小车。

父亲在后面推着,敌人的炮弹就在身边炸响。那场景,简直就像电影里演的游击战。小曲云的表姐,还不到成年就死在了日寇的枪下。对日寇的仇恨,深深刻在她的骨子里。14岁时,为了宣传抗日,胶东一带经常演出进步话剧。

曲云就在话剧中扮演老大娘,这可以说是她"母亲角色"的处女秀了。抗战胜利后,胶东人民生机勃勃。1946年,18岁的曲云徒步一百多公里赶到山东莱阳。她报考了胶东文协文工团,一举被录取了。就这样,曲云成为了部队文工团的一名战士。

在战友中,有一个叫邓国卿的小伙子。他也是山东人,比曲云大一岁,长得又高又帅。两人在频繁的演出和工作中,慢慢产生了感情。但两人年龄都小,不适谈儿女私情。只能把情愫埋在心底,默默相爱。

不久,胶东文协文工团并入新成立的空军文工团。小情侣跟着空军文工团到沈阳、大连、大兴安岭等地演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曲云报名要求上前线。当时已经是团级领导的曲云递交了结婚申请报告。因为时间紧迫,曲云与丈夫没有办婚礼。

团长包木夫在食堂给他们摆了两桌面条。看着两人吃面条,包木夫说:"我让你们吃面条,是想让面条拴住你们。"这简单的婚礼,让曲云心里涌上家的温暖。婚后生活虽然艰苦,但两人都在为艺术奋斗。他们住在机场旁的房子里。

晚上睡觉也不脱衣服,因为头顶随时有飞机轰炸。这样的生活,现在的人可能难以想象。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曲云后来能把银幕上的母亲角色演得那么真实。她懂得母亲的担忧,理解母亲的坚强。因为她自己,就是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

说完了曲云的成长经历,再来说说她的家庭生活,那可真是又苦又甜的故事。她的婚姻开局就不太顺利,新婚才三天,就得跟丈夫分开。独自坐上开往长春的大卧铺火车,谁能想到这一别就是好几个月。刚到长春,就因为不适应东北的寒冷天气突发高烧。一连昏迷了三天三夜,这下可把同事们都吓坏了。

经过抢救,曲云保住了性命,但她这种身体状况,不适合上前线战场。于是她被留在大连机场,为开赴前线的志愿军战士演出。这时候曲云已经怀孕了,但为了不影响演出,她把这个秘密藏在心里。到快要生产时,曲云才被送到长春。儿子出生才22天,她就带着宝宝回到大连,与丈夫团聚。

夫妻俩一边照顾儿子一边演出,一家三口住在大机房里面。晚上睡觉都不敢解衣服,因为头顶上有飞机轰炸,随时可能撤离。机房里没有暖气,晚上睡觉时,曲云与丈夫轮流让儿子趴在自己胸口睡觉。曲云给儿子换尿布时,尿布刚从儿子身下拿出来,瞬间就冻得硬邦邦的。她只好放到火上烤干。

敌机经常轰炸,巨大的轰鸣声,震得孩子的脑瓜都是懵的。曲云用手轻轻一抚,孩子头上就会出现一个一指深的大窝。那时候曲云有一个包,丈夫有一个包。部队转场演出时,夫妻俩每人背一个包,抱着孩子坐卡车。由于生活颠沛流离,儿子得了肺结核。

整夜咳嗽,凄厉的咳嗽声折磨着曲云的心。她一边给儿子喂药一边掉泪。儿子肺结核痊愈后,又得了疝气,曲云和丈夫被折腾得心力交瘁。紧接着,曲云又生下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夫妻俩没有时间带孩子,便把3个孩子都送到山东的婆婆家。转眼到了八十年代,曲云退休后的生活却让人意外。在八一厂大院里,总能看到她弯着腰捡垃圾的身影。左手拿着瓶子,右手提着袋子,认真地分类收集各种废品。邻居们都很不解,这样一位功成名就的老艺术家,为什么要做这种事?每当有人问起,她总是响亮地回答:"要交给八路军,做成子弹打鬼子!"这句话虽然听起来不合时宜,却道出了一代人的坚持。那不是在捡垃圾,而是在延续一种精神,传承一份责任。这位将一生奉献给银幕的老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继续诠释着"母亲"的责任与担当。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