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枢:推开道的大门、进入大道的中心,应对世间无穷的变化!

道友李三川 2025-01-23 10:43:49

道是什么?什么是道?很多人都无法解释。《道德经》中,将“道”视为可以讲的,但能用语言讲出来的,都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因此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帛书版道德经)。

《道德经》这本书,人人都知道,因此它只有短短五千字而已,但其根本奥义,举世难传,一来是版本有很多,二来受“儒者解经”的影响,对它的误解,比儒者解庄子更深。如果不是修行人,真的很难明白其中的意思。当然,庄子肯定是修行人,在《庄子》一书后面,也有很多关于修道的记载,后代许多修行的经书道藏,皆从此演变而来。因此,若是你发现与庄子所著相违背的,要么就是你理解有误,要么就是后世的经书有误。

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后面解经到了关于修行的地方,我会一一解读给你们看。所以,读懂了《庄子》,其实也就是读懂了《道德经》,一本经书可通玄。

道枢

修行中经常说到的“守中”、“守一”,到底是守什么?

看完今天的解经,你就明白怎么个回事了。

那么言归正传,回到解经上面。

原文从“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到“故曰:莫若以明”。

这一段的大意是在说“合二为一”。

上一篇文章解读这段原文前面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中说过:世间彼此、对错、是非、高低、美丑等等看上去数之不尽的成对对立物,实际上是相生相灭,相互依存。

庄子说有大智慧的人不会站在这些成对的对立物某一端去看问题,而是“照之于天”,也就是同时看到彼此的相互依存、生灭。

我先按照原文翻译一下这一段的意思:“此”也是“彼”,“彼”也是“此”(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中又有一对是非,“此”中也有一对“是非”(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真有“彼此”的区别吗?果真没有“彼此”的区别吗?(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如果将“彼”与“此”看做没有分别,那就掌握了道的关键,叫做道枢(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只有通过“道枢”的视角,才会能进入得大道的中心,才能应对世间无穷的变化(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的变化无穷无尽,“非”的变化也无穷无尽(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所以说,不如用明净之心去观照事物的本身(故曰:莫若以明。)。

在今天的这一段中,庄子更是指出了,这就是进入“道之境界”大门的关键——道枢!

“枢”字,在春秋时候,就是承托门轴的门臼,那时候的门是木门,也就是门的转轴。诸位若是一路跟着我的文章看过来的,到了这里,便已经开始接触“道”的秘钥了。这也是为什么先前我在【道门师说:修道,不是你人生的备选项,也不会是你人生的必选项!】这篇文章中说,山上不一定能学到道;这也是为什么在文章【对于修行来说,术数只是顺便的;心灵,才是解开天道唯一钥匙】说心灵才是解开天道的正确钥匙;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前的文章【修行漏丹、无神通、前功尽弃?其根本原因皆出自于此!(《南华经》真解:性功无上真经!)】里面说为什么会有这些“前功尽弃”的现象发生。若是不能保持着“将彼此化为一”的心境,陷入了是非的某一端,那“莫若以明”的这份心境必然不能保持,就是失去了“一”。失去了“一”,也就是失去了“道枢”,失去了“道枢”,也就是“失道”了。世间悟道、修道之人如过江之鲫,多不胜数,但能“守一”、“守中”、“守道”、能护持住、能保持住的人寥寥无几。

在我创建的【修真界】中,有位道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以前他很希望能够开天眼,通神通,经过一下道门特殊的办法后,拥有了一段时间的不思议感受,但很快就是又掉了下来,还产生了一些后遗症,不知原因在哪。原因就在“道枢”这里。还有许多道友修行许多年不见大验证,身上没有征兆,怀疑自己修行有误,没有入门....其原因也在于此。因为修行之人,必定会要穿越后天的幻景(至于什么是后天幻景、先天幻景已经在【修真星球】讲得很清楚,这里不多赘述)。但其中的财、权、色、利等等,任何一种,何尝又不是道的一体两面?所以,修行人应当正视它们,而不是回避它们。正确的见地是:通过“道”(道枢)的视角,正视它们的本质,把握其本质,穿过这片后天幻景。想要“守住”,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上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用上,自然就守住了,不需要刻意。也正因此如此,才会有前面的文章【修行的第一个境界——炼财】。这些内容发出去,不少人只能看到人事物“是非”、“彼此”中的某一端,对我多有批判,我一般不予回应,因为我无所谓。不过既然今天写到了在这里,就借用《滴天髓》中的一句话回应:道有体用,不可以一端论也!

尾声:最近几天,微信一直有人问我《道德经》哪个版本好,因为很忙没来得及回复,在这里统一说明一下。有基础的人或许已经发现了,我注解的《南华真经》,很多地方都跟市面上注解的不一样。在解经之前也已经说过,市面上的是“儒者解经”,并不是道家的意思。《道德经》也是如此,这里我举一个例子:《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儒者断章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看的秘本是叫做《道德真经》,它是这样断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以上的断章,真应那那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在再加多一个“道者见道”。至于哪个版本好?身为抱道之士,我当然是觉得自己看的这个修行的版本好。对比了帛书版,发现帛书版的也不是“修行版”,但还算接近。综合来说,我推荐这一本:

详情见“道友李三川”公众号橱窗

这本书,我自己也买了,它书封写的是帛书版,但其实囊括了帛书版甲本、帛书版乙本、河上公版、王弼版。

也正因对比了之后,我才会说王弼版的《道德经》不是伪经这本囊括市面上三大主流版本,如此一来,就能很容易对照出各个版本的不同之处,这对我做参考是非常方便的。同时,它还配一小本标注拼音的诵读本,免去了查阅字典的烦恼。

总得来说,印刷质量也还可以,贵是贵了点,但还是值得的,除了道门秘传的版本,市面上流通的《道德经》,无非就是“帛书版”、“河上公版”、“王弼版”,而这一本,抵得上这三个不同版本的三本《道德经》了。此外,关于“性功”,我多说几句:我所说的“性功”概念,说“性功不立金丹不成”,绝非虚言。古丹经上早有说明:

只是我讲得比较通俗,让人听上去似乎稀疏寻常。

我看网上其他人的内容,对“性功”的概念闭口不提,甚至还没有这个意识。

他们如果教人直接静坐、或是直接八段锦、或是太极拳、或是形形色色的气功,大多是盲师教瞎徒。

倘若一以道(道枢)的视角去看:

猎奇的就是正见吗?

正见就一定是猎奇的吗?

不如照诸于天,进而莫若以明吧!

PS:关于性功的修行,我在【修真界】中用一篇文章已经说透了整个完整过程。

【修真星球】↓

每周五更新

古科学、修行、古天文、古地理等深度、稀缺、高敏内容

<完>

愿以道之视角

点破这片纷乱的时空

更多古科学研究、道学仙学作品或分享交流咨询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道友李三川”。

3 阅读:99

评论列表

我提供能量反应

我提供能量反应

1
2025-02-02 16:08

道=路,有了道路万物才能通行互动[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