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被李嘉诚说中了!中国手握两套房以上的家庭,未来只有3种结局

灯火阑珊之处 2024-12-25 10:15:1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以及截图,请知悉。

在很多购房者眼中,李嘉诚是万恶的公摊制度发明人。公摊制度虽然看似存在诸多合理性,但实际上掠夺了许多购房者的财富。但李嘉诚又何止一个公摊制度,炒房热也是他带起来的。

可不得不承认的是,李嘉诚对楼市的把控非常到位。李嘉诚对于楼市几乎拥有着与生俱来的敏锐观察力,以至于每一次李嘉诚都可以早早离场而不会同其他人一样尝到下跌的滋味。

事实上,早在2019年的时候李嘉诚就公开发表了关于楼市所不能触碰的禁忌事项。比如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果掀起炒房热,那就意味着房子会像野草一样无序生长。

而且炒房热一旦开始就再也无法停下。事实证明,李嘉诚的这一研判极其正确。然而,有人却对李嘉诚的这套说辞提出质疑。那就是李嘉诚也是靠做房产起家的,一开始声名不显。

可在李嘉诚宣扬出房子拥有诸多巨大价值之后,房子的热度就猛烈攀升并最终变得“高不可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嘉诚才是炒房的始作俑者。现在李嘉诚却在赚钱后翻脸不认人。

只能说,李嘉诚虽然会赚钱但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高尚人格。然而,李嘉诚对于内地楼市一般看法的形成实际上要在更早的2013年。李嘉诚说,内地政府部门会对过高价格进行打击。

而房价设置太高的话,一般老百姓也是根本买不起的。所以为了房地产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政府部门会采用行政手段抑制房价过度升高和不正常的持续上涨态势,这是长期趋势。

其实这里可以举例来说明: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虽然在价格方面反映出了极大的差异可是同小城市的涨幅态势来看,一线城市的核心楼盘要更加突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这是因为小城市的房价虽然可以无限上涨,可是一旦与当地购买力严重不符、脱离实际。那盲目上涨的结果可能是无人买单无人问津。因此,小城市的房价更像是由市场来进行调控。

反倒是诸多一线大城市,由于存在诸多机会的缘故,市场调节机制会存在适当失灵的情况。因而,政府的出手就显得尤为必要。如果是在一线城市炒房,结果很可能只有两个大方向。

第一个就是好的结局。靠着炒房过上不必上班也不用为后半生发愁的日子;第二个就是坏的结局。过度炒房让楼房没有接盘者,以致彻底烂在炒房客手中。而后一个家庭支离破碎。

从李嘉诚对于楼市的把控来看,我国手握两套房以上的家庭,未来只有3种结局。第一种情况就是和那些炒房客一样,资产只会越炒越缩水。当然,这里的情况其实建立在了贪欲之上。

如果炒房客通过炒房的形式实现了财富自由,那么他就应该手上一套房子也没有。或者说有且仅有一套用来居住的房屋,但现在拥有两套及以上,就说明炒房客没有选择急流勇退。

这样的结果到后来只能是越来越差。也就是通过炒房赢来的资产最终也会完全亏空;第二种情况就是住一套炒一套。这种情况的结局是炒的那套房最后不仅卖不出去可能也租不出去。

在当下的大环境下,仅仅只有一线城市的楼盘可以处于下跌不那么厉害的区间范围内。其他小城市的楼盘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动荡和缩水。因为小城市的消费能力无法和房价相匹配。

这里需要提及炒房热形成后地产商面临的激烈竞争环境。当越来越多的地产商选择步入到地产行业里就意味着小城市的房产整体市场供过于求。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先死掉一批开发商。

但同时幸存下来的地产商很可能也会面临诸多困境。这些地产商为了缓解自身遇到的问题往往会走向大幅宣传房价升值这一条路,可真正有需求的人是买不起的,只有炒房客买得起。

然而,炒房客身上只存在对金钱价值的需求,并不存在对房产价值的需求。这只能让地产市场一直出现所谓的虚假繁荣的情景,当房价彻底崩盘,人们面对天价房只能望而却步时。

房价一路狂跌的情形也就会随之出现了。最后买单的人就是那些曾经凭借炒房赚到一大笔钱的炒房客,不过,相较于全然亏空拥有的所有房产来说,只亏掉了炒房的那一套还可以接受;

第三种情况就是房子的价格不会下跌到哪里去,可同样的也不会有人选择接盘买下这套房。房子最终只能被用来出租,运气好的话会有租客选择买下;运气不好的话会一直砸在手里。

如果是按照收租的房子来计算是否回本,这个过程无疑相当漫长。而且也不能直接得出相应的答案,毕竟还要考虑到货币贬值和实际购买力问题。总之,当下的时代已经不是炒房时代。

国务院也已经出台保障建设性用房的相关规定,房地产市场的热潮终究会褪去。但潮水过后,我们需要看到和注意的是有多少人死在了沙滩上。如果人不能克制住自己对于金钱的欲望。

那这个人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惨状还会复刻到其他方面,未来的这一幕必然会重演。现在最好的办法是让一些物品的实用性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一味炒作物品本身价值的方式不可取。

毕竟价值就存在于使用价值当中,当这类商品对于大部分人们而言,已经不具备太多使用价值的时候,价值也就自然而然地燃尽了。就像现在的新能源汽车的车补,当人们习惯了车补。

这也就意味着新能源车企后来强行加价的行为只能出现在具有垄断性地位的大车企大品牌身上。现在已经有相关大车企品牌入局了,这个时候如果还押宝小品牌,只能是死路一条。

参考资料:

李嘉诚谈楼市:我不会去赚最后一个铜板丨南方周末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