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香港长和集团宣布将以228亿美元价格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其全球港口资产,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与克里斯托瓦尔港口。中国官方媒体与学者纷纷发声,直指该交易可能危及国家战略安全。然而,据彭博社3月26日援引内部消息人士透露,长和集团在面临多方面的压力下,依然坚持按照既定计划推进项目。目前,公司正在进行尽职调查、税务、会计以及交易条款的最终确认工作,并计划在4月2日前完成协议签署。
巴拿马运河作为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黄金水道,承载着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数据显示,中国商船货运量占运河总运量的21%,仅次于美国的73%。尤其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中,这条水道是中国与拉美、加勒比地区贸易的核心通道。长和集团持有的巴尔博亚与克里斯托瓦尔港口,不仅掌控着运河两端39%的集装箱吞吐量,更拥有至2047年的特许经营权。港口控制权直接关系到供应链安全,在中美技术战与贸易战持续升级的背景下,运河的"美国化"可能导致中国船只面临选择性限流、额外征税等风险。
此种忧虑在2025年美国计划对中国船舶征收150万美元的单次停靠费用政策中已初露端倪。长和集团联席董事总经理陆法兰反复强调交易的"纯商业属性",旨在优化资产配置并获取高额现金收益。数据显示,交易完成后,长和将退出全球港口运营商前三甲,港口业务占集团利润比例从12%骤降至1%。但不容忽视的是,美国政府的政治施压构成了交易的重要背景。
特朗普政府自上台以来,多次宣称巴拿马运河存在"中国威胁",甚至暗示可能动用军事力量重新控制运河。这种高压态势迫使长和管理层重新评估其海外资产风险,最终选择以"壮士断腕"的方式规避潜在冲突。贝莱德财团的战略意图亦颇具深意。作为华尔街的巨头,管理着高达10万亿美元的资产,贝莱德联合全球基建合伙公司(GIP)与地中海航运(MSC)组成的收购联盟,不仅瞄向港口运营的稳定收益,更试图通过掌控关键物流节点配合美国"印太战略"。
有知情人士透露,交易框架在特朗普就职数日后便已成型,贝莱德甚至向白宫承诺"无需武力即可保障运河安全"。中国官方虽未直接干预交易,但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明确表示"反对经济胁迫",香港特首李家超亦强调"社会关切值得重视",香港《大公报》也多次发文陈述将港口卖给贝莱德集团的利害关系,以及对国家利益所造成的损害。值得注意的是,央企中远海运港口近期释放出收购意向,其董事会主席朱涛表示"对符合战略需要的资源保持兴趣",透露出中国可能通过国资力量重构海外港口布局的信号。
《大公报》连续刊发评论,将交易定性为"丧权辱国"的战略失误。文章指出,贝莱德掌控全球10.4%的集装箱码头吞吐量后,极可能配合美国对华打压政策,形成"港口包围圈"。这种担忧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强烈共鸣,有网友直言:"若美国在全球推行'长臂管辖',中国商船将无处可靠。"
港口交易涉及国家安全与贸易命脉,企业需在商业考量中融入战略思维。此次交易为中美战略竞争开辟了新维度。美国通过资本手段强化对战略要道的控制,中国则需在维护企业自主权与保障国家利益间寻找平衡。这种博弈态势,或将促使中国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全球物流网络,同时完善对海外中资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