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军事天才,为何粟裕在三野有多人不服,四野司令却说一不二?

野史记录 2024-01-16 18:11:05

粟裕和林总都是军事方面响当当的人物,两人谁的军事才能更胜一筹,至今仍然是军史爱好者热议的话题。在笔者看来,粟裕与林总堪称“千载谁堪伯仲间”,军事才能确实难分高下,甚至还有诸多相似之处。

难分伯仲

粟裕与林总同年出生,又都因为负伤而久病缠身。林总自受伤以后头疼成了顽疾,经常要用毛巾捂着头才能熬住疼痛。粟裕先后六次负伤,两次头部负伤,头颅里留下三块弹片始终取不出来,同样落下了头疼的毛病。

两人在抗战时期表现同样突出,可谓是一南一北两大砥柱中流。林总率部打出了平型关大捷,振奋国人的抗日信心,而粟裕则率部打赢了韦岗处女战,令南方当时低迷的抗日情绪顿时高涨。

蒋介石当时接到两场漂亮的捷报,却一个属于八路军,一个属于新四军,全都和他没有关系,要多尴尬有多尴尬。身为名义上的最高统帅,心里虽然不情愿,却又不得不致电表示一下,一边赞许八路军“歼敌如麻”,一边又夸奖新四军“斩获颇多”。

解放战争时期,临终坐镇东北,从艰苦卓绝的作战环境之中硬是打出了一片天,最后率领东野打赢辽沈战役,奠定了解放战争的胜局。而粟裕则率领华野将士连战连捷,被称为善打“神仙仗”,以少胜多的战例比比皆是,更是在淮海战役中打出了威风。

抗美援朝前夕,毛主席是希望粟裕和林总能出一人去朝鲜坐镇担任总指挥的,可惜两人因为身体原因,谁都没能到朝鲜再建新功。可见,林总与粟裕之间,在军事等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要真想在军事能力方面评出个高低来还真就不容易,只能对比一下客观存在的事实。

有读者朋友问过笔者一个问题,笔者觉得颇为有趣,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既然林总和粟裕在军事方面难分伯仲,经历又颇为相似,为什么林总在四野说一不二,而粟裕在三野却有多人对他不服呢?”

资历不同

关于这个问题,许多人认为症结在于三野的“骄兵悍将”比较多,给粟裕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但事实上,四野走出来的开国将领的数量要高于三野,开国将帅的整体地位也要高于三野。至于脾气火爆、为人耿直的将领,四野也不在少数,但即便是以脾气火爆著称的“雷公”刘亚楼,对临终的命令也向来是严格遵守,对林总本人也十分恭敬。

粟裕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在三野的将领之中,有人敢当面顶撞,有人敢摔粟裕的电话,有人会越级上报,甚至还有人写信批评粟裕。宋时轮、许世友、陈士榘、谭震林等将领,都曾对粟裕有过不满。

尤其是咱们的陈参座,更是因为打法思路与粟裕不同,无法给粟裕提供作战思路,归到粟裕麾下初期,基本上就没怎么发挥过参谋长的作用。陈士榘担任参谋长期间,更多的是带兵外出打硬仗,而作战计划的制定重任,挺长一段时间都是粟裕自己挑起来的。

这种情况也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两者之间不同的第一个原因——资历有差别。

虽然两者麾下都有脾气火爆的将领,但林总从红军时期起就已经开始担任要职,一直到担任八路军主力师师长,以及去东北后担任四野司令员,麾下的许多将领都是从红军时期就一直跟着他打仗,林总以老首长的身份管理他们自然水到渠成。

粟裕的环境则完全不同,当年参加南昌起义期间,陈赓是营长,他也只是一个警卫班长。后来粟裕在抗日时期虽然担任过新四军的师长,但地位并不算高,也就是与同时期的八路军旅长地位相当,在资历方面要比林总差上一些。

正因为粟裕的资历低,与麾下的几名主要战将资历差不多,却担任军事主官,这才导致许世友、宋时轮等人的不服气。至于陈士榘,在山东野战军时就与粟裕在作战方式上有不同意见,后来虽然当了华野的参谋长,初期也没有对粟裕认可,还是因为陈毅元帅坐镇华野才能镇住局面。

那么,是不是说林总能够在四野说一不二就完全靠资历呢?当然不是,因为林总不仅仅在老部将面前说一不二,即便是到东北后才合作的部将,对林总也是相当信服的,例如黄克诚将军就是如此,这也就引出了林总和粟裕不同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指挥方式!

指挥风格不同

粟裕的作战思路属于那种天马行空的,一旦提及粟裕,形容词往往是“思维跳脱”。粟裕也用一个个成功战例证明了自己的思路正确性,连战连捷,又基本都是以少胜多的“神仙仗”,这一点即便是林总也颇为敬服。

从粟裕取得的战功来看,他指挥作战的方式显然是成功的,但为何会有将领对他并不是很满意呢?如果总结粟裕指挥作战的方式,那一定是“奇”、“快”、“变”。粟裕指挥作战时,头脑里在想什么,可能除了粟裕以外没有人能够百分之百的理解。

有时候大军正在向一个方向急行军,结果第二天就会又返回原地,若是其他人下达这样的命令,一定会被扣上“朝令夕改”的帽子,但粟裕这样指挥军队,却不会被指责,因为他这样指挥一定有他的道理,这一去一回之间,极有可能对敌军阵型形成拉扯,从而寻得战机。

但这种云山雾绕的指挥方式,粟裕心中有数,麾下的将领们却无法窥得全貌,往往会因为不知晓粟裕作战意图而心生不满。

就以许世友为例,他就曾在前一天接粟裕命令,让他率部急行军与兄弟部队合力歼敌。但许世友率部走了数十里以后,却又接到粟裕的命令,让他率部返回出发地坦埠,加强对坦埠的控制。

许世友不理解,他原本就率部在坦埠,为何要徒劳走这么一个来回?许世友脾气急,直接给华野司令部打了电话,在电话中抱怨粟裕看着地图指挥,他们这些当兵的却要用两条腿走路。

许世友心中有闷气,打电话发了一顿牢骚,心里痛快了许多,不等粟裕说话,直接就摔断了电话,气得粟裕满脸涨红,盯着被许世友挂断的电话久久不语。粟裕这样做一定有他的理由,临时改变命令也一定是有什么原因,可是许世友不了解,这才产生了误会。

林总在这一点上与粟裕有很大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粟裕指挥作战时麾下将领不知其意图,林总指挥作战却讲究的是“人人都要理解作战思路”。如果作战会议之后哪个将领没有领会他的意图,他会更加详尽的讲解,直到每个人都完全领会了作战意图为止。

而且,林总的作战计划极具精确性,甚至会达到营、连一级。林总指挥作战的风格与粟裕那种“以少胜多”的思路不同,他更喜欢以优势兵力打有把握的仗,这也导致他在后世遭到一些人的诟病,认为他打仗太稳了,能打胜仗全靠兵力优势。

但事实并非如此,粟裕善用奇兵,能打“神仙仗”,经常以少胜多,这并不意味着粟裕不愿意打优势兵力的仗。在一定程度上来讲,粟裕不是不想打优势兵力的仗,而是做不到这一点,毕竟山东成为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目标以后,根据地被破坏殆尽,华野补充兵员都要靠收编俘虏,这是环境因素。

而林总在东北发展出稳固的根据地,征收兵员和粮草、训练新兵、指挥作战,几乎是一气呵成。林总不是只会打兵力优势的仗,而是具备打优势兵力的能力和条件,这也令四野的伤亡数骤减,要远远低于华野的伤亡数。

一边是对林总的整个作战意图理解透彻,一边是对粟裕作战计划一知半解,两者之间对比,林总能够说一不二的原因自然不难看出来。如果许世友能够提前知晓自己一去一回的真正原因,理解粟裕作战意图,相信他也不会给华野指挥部打电话抱怨。

职务不同

除了这两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林总和粟裕在各自战区的职务有很大不同。

从职务方面来看,粟裕虽然是华野的实际军事主官,陈毅只是坐镇华野,但粟裕的职务毕竟不是真正的一把手。而且,粟裕在华野的地位超然,在军区和华东局的地位并不高,尤其是在初期甚至都没有职务。

反观林总则不同,无论是在四野,还是在东北军区,乃至东北局,林总全都是真正的一把手,完全没有任何争议,在东北的地位没人能比,这也是林总能够在四野说一不二,而三野有将领对粟裕不服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无论是林总还是粟裕,都是杰出的军事家,即便放眼全世界,也罕有人能够在军事方面超越这两个人。

15 阅读:5224

野史记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