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开生面的历史军事故事。
向美国乞食的英国人
就在10年前,大英帝国还在夸耀着它那举世无双的皇家海军,它的商船和舰队遍布四海。但是到了二战结束时,仍然拥有着最广袤的海外殖民地和数亿殖民地人口的英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强国了。
英国是欧洲国家中经历战争时间最长的,他们拼尽全力,最终还是在美国的援助下,才挺过了6年的大战,它的海外资产大大缩水,它失去了不少国际市场份额,还背上了巨额债务——主要都是美国的。
德国人的潜水艇将大部分的英国商船都送到了海底,皇家海军也精疲力尽,军舰数量剧减;英国人曾经以为他们能够在战后的生活会比那些充满危险和牺牲的岁月里好得多;而且那些在战时长时间超时工作的工人们也不愿意再进行类似的艰苦工作了。
温斯顿·丘吉尔甚至没能在首相的宝座上待到二战结束,他在1945年7月就下了台,这距离他作为战时领袖达到政治生涯中的顶峰才仅仅两个月时间。
新上台的工党政府迅速进行了深刻且永久改变英国的社会结构的彻底改革:它们将矿井、铁路、英格兰银行、煤电工业和电信业收归国有。它开始推行国家医疗制度和其他的社会福利制度,让英国公民得以享受“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为了支付更高的社会支出,更高的新税收制度也随之颁布。
工党得以上台,是基于众多工会的支持,因此,新的工党政府无法去劝诫工人们更加努力高效的工作——这恰恰是在战时长期超时作业的工人们极不情愿的。精疲力尽的工人们现在既没有提高生产效率的干劲,也不愿意继续在英国那些老旧而低效的工厂里加班生产,以制造出急需的出口物资。
于是乎,英国的经济在战后马上陷入了恶性循环:工人想要更好的生活水平,但是他们不愿意为了提高产量而进行更多的工作;但英国政府却需要工人进行更多的工作,以此来生产出更多物资以供出口,这样才能保证工人更高的生活水平。
这是德国。。。
而更让英国人难以忍受的,是他们缺乏像样的住房:大约有50万家庭的住宅在战争中被德国人的炸弹和飞弹摧毁。政府提供了一些临时庇护所,但直到1947年的冬天,仍有上百万人没有合适的居所。
大不列颠空洞的胜利在3年后被一篇文章揭露得淋漓尽致:《星期六晚间邮报》的一个专栏作者,用了整版的篇幅向美国乞求食物包裹。作者写道,各种形式的好意和捐赠,都远不如一大罐猪油、黄油或者人造黄油更受欢迎;而各种肉罐头(包括“SPAM”)、大米和其他食物原料是第二受欢迎的礼物。
作者辛酸的在结尾解释:“这听起来的确有些冷酷和过于算计,但这只是因为我们太喜爱食物包裹了,所以我们不会对它有丝毫不满。”
辉煌一时的大英帝国此时已经沦为了“乞丐”,国内成千上万的人们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尽管战后工人们的工资提高了,但是他们却买不到多少东西。英国的大部分工业产品,最典型的就是汽车,几乎全部被用来出口换汇,以全力以赴地提高英国政府接近枯竭的外汇储备。
英国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抱怨和罢工,他们将这段岁月称为“残酷的和平”。当人们发现工党政府对物资的短缺束手无策后,他们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和黑市肆虐的欧洲大陆不同,英国的黑市并没有那么普遍,只剩下骄傲的英国人不愿意利用职务之便或者特权去获得更多的食物配给,哪怕这种食物配给制度看上去要持续到天荒地老。
当时的英国首相艾德礼在参加工党会议时,都要自己随身带一小罐糖,因为就餐的所有人,从清洁工到首相,如果不自备的话,他们的茶里面就没有糖。
“法国梦”的破灭
欧战胜利带来的喜悦是非常短暂的,解放、和平、自由,哪怕是对那些叛国通敌分子的严惩带来的得意心情,都持续不了几天——情绪和心情没法填饱肚子,尤其是在任何东西都短缺的欧洲。
法国一样遍布黑市,但物资短缺的现象却出现了一个罕见的例外,维希政权垮台后,女士吸烟的禁令被放开了:从1945年12月起,法国的女人们第一次得到了配给的香烟——毕竟大多数女士是不抽烟的,于是她们积攒了大量特别受欢迎的法国香烟——由美国士兵垄断的香烟黑市被打破了。恰好,美国兵自己也非常喜欢这些法国烟。
法国人喜爱的葡萄从1939年消失不见后,终于再度出现在了商店的橱窗里,不过价格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得起的——一磅就要花掉一个工人四天的工资。
燃料的短缺和民用汽车的停产让城市里的出租车几乎绝迹。哪怕到了1946年下半年,也只有那些临产的孕妇、病入膏肓的危重病人,以及有极为紧急的公务需要处理的政府高官,才能坐上出租车——而且需要提前去警察局提交申请。
在战后两年后所做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21%的法国民众表示,只要有可能,他们愿意移民国外。要知道,数百年以来,沉浸在自己的文化和生活中,并一直为之沾沾自喜的法国人,可从来都是用鼻孔看待周边的国度的。而现在呢?巴黎城中美国、巴西、加拿大、阿根廷的大使馆签证处外面天天都排着长队。无论未来的法兰西魅力又多么大,至少在战后的这几年,许多法国人已经不认为可以在祖国享受到幸福生活了。
战后的欧洲各国里,比利时可能是唯一一个迅速恢复了自己的繁华的国家,这得益于它在战争中保住了自己的非洲殖民地,刚果。流亡到伦敦的比利时政府,依靠大量出口刚果的铜、铀和其他矿产,在战争期间赚得盆满钵溢的;加上比利时政府成功将黄金储备运了出来,而且他们被解放的时间也比较早,所以嘛,他们战后迅速恢复了活力。
和陷入恶性循环的英国不同,比利时政府允许消费品自由进出口,这样工人可以用工资买到不错的商品,这也促使他们更加努力的工作,去赚更多的钱。
布鲁塞尔的商店橱窗里,摆满了各种其他国家根本见不到的高档商品——皮鞋、西装、布匹、打字机、收音机、冰箱和整条整条的香烟——尽管这些商品价格也不低,但是它们都是合法消费品,充足的商品挤兑得黑市几乎无法存活,后者只能倒卖一些美国军队的淘汰物件。
芬兰的故事
芬兰虽然不是二战中的决定性的战场,但是他们承受的战争苦难一点也不比德国少。芬兰死亡人口的比例和苏联一样高,战争结束后,它还失去了20%的领土。
苏联在1940年-1941年期间的“冬季战争”中就已经占领了卡累利阿地区,战后正式吞并了这里;同时,它还吞掉了沿着北冰洋的那块既有战略价值又有丰富(镍矿)资源的佩特萨莫地区。工业区和资源的丧失,让芬兰的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失调。
被吞并土地上的芬兰人只能迅速搬迁到剩余的芬兰国土上——芬兰的人口密度几乎在一夜之间就上涨了10%。这些新增加的农业人口都需要土地和住所。芬兰政府不得不在自己经济极其拮据的时候收容安置这些人。1945年春,议会通过了两项法案,授权政府征用土地和其他财产。从卡累利阿地区迁来的农户有的同芬兰农户合作经营一个农庄,有的在原有的农庄旁边另外新建农庄。由于可耕地不足,很多家庭分配到的是需要开垦的原始森林。
如果按照人均比例来讲,芬兰对苏联的赔偿是所有欧洲战败国中最高的:按照停战协定,它必须在6年内向苏联偿付价值3亿美元的赔款,而战后的芬兰只能勒紧裤带,从牙缝里省出资源来恢复工业,才能生产出苏联索要的产品。
因此,在停战后的最初几年里,芬兰在经济上完全处在了苏联的摆布之下。但是这个具有非凡韧性的小国家,以巨大的决心直面挑战,很快就在几年里完成了这个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
按照1944年签订的协议,芬兰要交出总值达1.75亿美元的机器和船只,其余1.25亿美元的赔款则可以用木材和同木材工业有关的其他产品支付。支付的办法是每年交付价值5 000万美元的货物。
双方商定以1938年的物价水平作为支付的计价标准,每类货物的具体结算价格则在这一标准的基础上稍微增高一些。但是苏联并没有一味压榨芬兰,它同意芬兰可以交付大于赔款所需数量 的木材和纸类产品,那些超过的部分将用来换取谷物和原料。
最先恢复的是芬兰的木材工业,战争结束后不久,瑞典也及时伸出了援手,向芬兰发放贷款,以便购买各种原料来恢复加工行业。
1945年10月,教育部长黑洛访问莫斯科回国后宣布,鉴于芬兰在获取原料方面存在困难,斯大林同意把芬兰支付赔款的期限从6年延长为8年。
尽管有瑞典、美国和苏联的经济援助,芬兰人的赔款负担还是十分沉重。他们的生活水平大大降低,到1945年底时,食物、衣服和住房都严重不足。美国前总统赫伯特·胡佛于曾1946年3月间访问芬兰,发现那里的情况非常严重。于是他回到美国后呼吁民间给予援助。来自美国的一大批赠品包裹,暂时缓和了芬兰人民的困难。
1952年,衣衫褴褛的芬兰人民目送着最后一船的赔偿物资驶向了苏联。
然而,从签订停战协定的那天起,苏联政府的对芬兰的政策却出乎意料地温和。除了对芬兰的战时领导人和对“法西斯类型的”、“沙文主义的”组织采取了一些行动外,它几乎没有干涉芬兰人的国内事务。
对德作战期间的军事基地,战争中被管制的通讯系统,都原封不动地还给了芬兰人。就连芬兰人在1945年3月进行的选举,苏联政府都没有进行直接干预——在所有的战败国中,芬兰成为了唯一一个没有被军事占领的国家。
尽管后来的很长时间,这个小国都生活在苏联的威权的阴影里,也被迫执行一系列和苏联保持“友好”的外交政策。但是却保住了它们的独立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这也和其他东欧国家形成了鲜明对照。
这篇文章相当于对战后欧洲的简述,如果没有马歇尔计划,估计西欧不少国家如今都会沦为三流国家。欧洲在战后也是一片废墟,他们今日的成就也是最近几十年取得的。对比一下,基础比他们更差的中国,都能够取得超越他们的成就,我们在心理上,还有什么必要去跪舔欧美呢?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文章首发挑战赛##二战##军事##我要上头条##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冷知识##历史##精品长文创作季##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