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年轻人旅游、文化娱乐活动需求增多,“抢票难”一直是很多人的亲身经历。为什么“黄牛”总能抢到票?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公布一起案件,揭开了一条倒卖高校参观票的犯罪产业链,黑客、“黄牛”、旅游从业人员等参与其中。
“黄牛”不到1秒钟就能抢到票
李某某曾是一名空调维修技术人员,对研发编程软件感兴趣。2023年7月,李某某发现制作抢票软件的方法,开始自行研发景区、高校抢票软件。
由于各景点的预约规则不同,李某某针对不同景点开发设计出不同的抢票软件,并定期维护更新,利用软件抢到免费门票后,再与“黄牛”合作,将门票高价售出。按照约定,“黄牛”将每张门票倒卖金额的30%转给李某某。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科技犯罪检察团队检察官白磊介绍,只需要提前把游客的身份证、手机号等个人信息输入软件,再选择所需日期,软件就会自动、批量检索票源,抢票成功率能达到50%-60%。“普通游客通过预约界面抢票,可能得先花费1分钟输入个人信息,而通过抢票软件不到1秒钟就抢到了。”
经查,涉案的“黄牛”团伙内部分工明确,不仅有李某某这样研发抢票软件的“黑客”,还有负责揽客、抢票的操作员。
王某某和张某某都是资深“黄牛”,也是李某某的老乡。二人在和李某某商量通过研发抢票软件倒卖高校参观票后,各自招揽几名同乡,分别组建了抢票工作室。
2023年暑期不到1个月的时间,两家“黄牛”工作室通过加价售卖本应免费的高校参观票,销售额累计达30余万元。
7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科技犯罪检察团队检察官办理相关案件。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供图
高校发现异常报警,13人获刑
2023年,某高校工作人员在巡查服务器日志时发现,该校开放预约的时间是每天早上8点,但8点开放预约之前就已经有人锁定了500余个号源,怀疑有人侵入预约系统,于是报警。
随后,公安机关针对线索展开侦查,先后锁定了两个“黄牛”工作室。2023年11月,案件移送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海淀区检察院围绕预约门票的交易记录,交叉比对信息来源及资金流向。对于审查发现的上下游关联人员线索,检察机关积极引导公安机关侦查取证,追捕追诉同案犯8人。
今年7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李某某、张某某等13人因犯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被判处四年六个月至六个月不等有期徒刑,各并处罚金。目前,判决已生效。
有景点出手,高校调整“抢票”机制
针对“黄牛”倒票行为,不少热门旅游目的地开始优化预约流程。
日前,记者从国家博物馆获悉,为有效应对“黄牛”倒票,国家博物馆通过调整预约规则、优化技术手段、采取法律手段、配合公安部门执法等,打击“黄牛”倒票行为。暑期以来已封禁42.5万个风险账户,封禁高频访问IP165.7万个。
近日,清华大学对原有的“抢号”机制进行了调整,将以前单纯的“抢号制”改为“抽签+抢号”。系统显示,每名游客180天之内只能预约1次。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科技犯罪检察团队检察官白磊提示,游客应提前了解热门景点门票的预约途径、收费项目以及收费标准,选择正规平台预约或者购买门票,勿随意泄露个人身份信息。在选择研学游等旅游产品时要擦亮双眼,切忌通过网络购物平台或者自媒体平台等同“黄牛”交易,避免误入陷阱遭受财产损失。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