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西餐,大家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牛排,牛排作为西餐的典型代表,在中世纪的欧洲,牛排则是皇家贵族们的高级肉品,尊贵的牛肉被他们搭配上了当时也是享有尊贵身份的胡椒及香辛料一起烹调,并在特殊场合中供应,以彰显主人的尊贵身份。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通,西餐也慢慢的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一些高级餐厅会分别开设法式餐厅、意式餐厅等,“西餐”虽然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在逐渐被淡化,但西方餐饮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变得越来越流行。作为西餐代表的牛排,是如何刺激市场形成消费文化的呢?
首先根本溯源的说,牛排作为一种烹饪食材,因为牛生长周期长,中世纪欧洲牛肉稀少,物以稀为“贵”,因此牛排往往只能被皇家贵族们享用,以此牛排在皇室中打上“尊贵”的标签,而形成牛排的贵族饮食文化,从此,“牛排”以彰显尊贵身份的代名词被呈现于西式餐桌的舞台。
到了18世纪,英国已经成了著名的牛肉食用大国,世界上最早的牛排店开自于英国的伦敦。也就是那时起,牛排这个名字享誉欧洲,传遍世界!那么牛排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大家对国内牛肉的固有印象,可能就是电视剧《水浒传》里边武松每次都会来二斤牛肉,三斤白酒,如此粗犷的牛肉吃法。实际上,中西方在牛肉的烹饪方式因为饮食文化的不同,是有巨大的差别的。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大不相同,西方烹饪多以煎烤为主,中国多以炖煮卤为主。前不久因古代吃牛肉是否如此随意,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原因之一是因为古代牛为耕地所用,市面上不可能有大量的走通牛肉,也有人质疑吃牛肉在古代是否违法。其实根本上来说,在中国古代,西方一样,牛肉也是极其稀少的存在。同时,在我国的传统历史中,要不是非富即贵或天子出身,好的牛肉很难吃到,厚点的牛肉片,也就是所谓的“牛排”一词,更是无从谈起。根据作家唐鲁孙书籍《天下味·北平的西餐厅》中介绍到,“牛排”这一饮食符号,在康熙年间,伴随着西餐的引进而出现在一些王公贵族的聚会场所中,而且以沿海地带开放较早的地区为主,如广州、上海等地。但即便如此,因为传统文化等因素,加上我国工业化的落后,牛排依然不能作为常见的食材在民间散播开来。
那么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工业化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养殖牛的方式发生变化,牛肉也变得越来越普及。随着国人饮食越来越多元化,大家也开始把牛排奉为高端生活的一种象征,长久以来,吃牛排都是一项十分讲究的活动——西装礼服、烛光红酒是标配,还有一套有关牛排熟度、餐具使用的繁琐礼仪。毕竟,吃牛排的习惯源于欧洲中世纪贵族阶层。所以,当下的牛排文化更多的是继承于西方的牛黄饮食文化,而只是少数人餐桌上的礼仪接待。大家在影视剧或者西餐厅,经常可见一对俊男靓女吃着牛排喝着红酒,尽显高端优雅,对于平常人说,根本就没去过西餐厅,对于神秘且陌生的牛排,自然被贴上高端的标签而被“神化”。
而近些年随着消费升级,牛排这种高档食材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普通家庭的餐桌上。大大方方煎一块不带血的牛排,成为中国人的“牛排自由”。各种电商平台的逐渐兴起和发达的物流,让牛排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食材,超市里面几乎随处可见,而且价格也不是原先额高大上,几十块钱就能在家煎一块牛排,牛排渐渐的走入寻常老百姓家。从牛排的饮食文化到牛排的消费文化,是从消费的多元化以及消费的亲民化开始的。
在国内,尽管牛肉的整体价格还在上升,但是,国人对牛肉,尤其是对优质牛排的消费热情一直不减。那些购买新鲜牛排的“主力军”——生活在一二三线城市中的25-39岁的精致妈妈及白领中产们,他们工作稳定,生活优渥,对生活品质有较高的追求。
《2022牛排消费趋势洞察》在对比了国内牛排市场供给端商品关键词与需求端消费者搜索词后发现,在供给端,国内牛排市场产地标识已经成为产品供给时的主要标记之一;在需求端,消费者在消费时则精准到牛肉的具体部位,这也说明国内牛排消费市场的需求更多元化和精准化,消费者根据自己不同的喜爱选择更为精准的牛排产品。
在牛排市场上,还有一具颇具“中国特色”的存在——儿童牛排。由于儿童的咀嚼、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比成人弱,因此儿童牛排在部位上一般选取瘦肉多、脂肪少、肉质嫩的菲力。一些号称“专为儿童研发”的牛排,在牛排中添加蔬菜汁调味,更加儿童的口味和营养需求。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牛排并没有成人、儿童之分。在餐厅,当服务员听说有儿童吃牛排时,只是会减少分量并做成全熟。有人评价:“儿童牛排是一种科幻牛排,是应中国爸妈消费心理诞生的牛排。”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稳步上升,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不断的推动着消费的生肌,中国人不仅仅要吃牛肉,更要吃好牛肉。相比于猪肉,作为“肉中骄子”的牛肉不仅含有低脂肪高蛋白,富含人体需要的多种肉碱、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元素,成为很多家庭的理想食物,消费的持续推动,消费者对牛肉和牛排的“内在”要求也不断提高。
牛排类型:原切牛排、合成牛排、整切牛排
牛排产地:日本和牛、澳洲和牛、安格斯、国产泰川牛、国产鲁西牛。
喂养方式:谷饲、草饲。
部位:菲力、西冷、牛小排、上脑、T骨等。
等级:日本和牛A1-15、美国1-8,澳洲M1-M12……
生熟程度:rare、medium rare、medium、medium well、well done。
牛排口味:奶油汁、胡椒汁、红酒汁、黄油白酒汁、蘑菇汁、茴香汁。
搭配:单宁红酒、配菜(土豆、蘑菇以及各类蔬菜)
牛排价格:A5神户牛柳350美元,和牛里脊肉295美元、炭火神户牛柳 – 258美元、和牛西冷169美元……
牛排的主要购买人群:一二三线的25-39岁妈妈白领中产。
牛排的消费场景:高端、健身、宝宝、懒人。
45-60%:中青年人群所占比重最高,消费频度高,消费能力不一;
20-25%:商务人群,消费多元化;
15-20%:白领人群,对环境与感觉要求较高,注重品质与服务,
5-15%:家庭消费的消费能力较高,频次高,多数针对儿童。
在牛排这件事上,身处亚洲的日本可谓是做了极致,一块5A级的日本神户和牛约合人民币1500元,日本神户和牛,毋庸置疑的世界最贵牛肉,一头成年的日本和牛约合25万人民币,已经让人瞠目结舌了,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牛身上最贵的,可能不是牛排,而是咱老祖宗的珍贵中药——牛黄。
讲到牛黄,大家并不陌生,牛黄实际上就是牛干燥的胆结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一味牛黄的发展史,可谓就是一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史,可君药可臣药,可医可养。古代医家出门挂帆看病,悬壶济世之时,都会寻得拇指大小的牛黄,在牛黄面前,传统名贵中药材人参、灵芝也只能望其项背。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就提及此事,王熙凤的独生女巧姐儿突然惊风,而寻便贾府,人参常有,可真的牛黄却没有。
牛黄作为中医药文化的代表,而牛排作为西餐文化的代表,却又异曲同工之妙。古代牛极其的稀少,牛肉在西方供给给皇室享用,在我国古代,牛黄相比牛肉,是更为稀少的存在,因其药效神奇,常常也只有达官贵人或皇亲贵胄才能享用,牛黄的“身份”十分尊贵。
延续几千年的中医药优秀文化,牛黄在历史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约四千多种名方含牛黄的品种就高达650多种,牛黄可谓是百搭之神,且有极强的增效作用。牛黄从皇宫流入民间甚少,但是宫廷应用牛黄的名方名药却慢慢的随着时间,惠泽老百姓,如大家熟知的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八宝丹等。但因牛黄稀少,含牛黄的名方名药无法大量的普及,牛黄只是作为一种中药文化。
建国以后,随着医药发展,因牛黄难得,含牛黄的名方名药的核心成分牛黄,只能以人工牛黄来代替,相比天然牛黄,含有人工牛黄的中成药品并未发挥其实际的作用功效,而且让人遗憾的是,许多传统十分有名的医药典籍含牛黄的名药都无法普惠大众。90年,我国裘法祖院士、蔡红娇教授历尽艰辛,研发出体外培育牛黄,2004年,国家发文体外培育牛黄可等同于天然牛黄同等使用,并陆续公布,含牛黄的传统急重症用药,如西黄丸,安宫牛黄丸,牛黄镇惊丸、片仔癀、人参再造丸、十香返生丸、五粒回春丸等38种急重症中成药只能适用天然牛黄或体外培育牛黄,至此,体外培育牛黄供给全国400多家药企,数千家医院,是千万大众用户,牛黄逐步的走入到大众的视野,有古代尊贵的象征而“飞入寻常百姓家”,体外培育培育牛黄树立起中医药现代化的标杆,代表着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那么相比较天然牛黄稀少且价格昂贵,体外培育牛黄的价格只有天然牛黄的三分之一,且随着八宝丹、片仔癀、安宫牛黄丸等含牛黄名品逐步被市场广泛关注,牛黄文化也越来越多的深入大众,但是真正将牛黄文化引导至牛黄消费文化的,日本却更为精致化。香港是全球天然牛黄的集散地,而全球三分之一的天然牛黄却在日本(不得不说,在牛排和牛黄这件事上,日本人总是善于做到极致。)发现日本大大小小的药店内玲琅满目的“汉方药”和牛黄产品,推崇“汉方药”的日本,开发出许多牛黄的药品,滋补品和保健品,无论是日常的抗疲劳提振精力,还是保肝护肝解毒治病,含牛黄的产品在日本都大受欢迎,相比国内,受中医药文化影响的日本,已经形成了以牛黄为尊的消费文化。
对比牛排消费文化风靡国内,国内牛黄消费升级,应增多牛黄的品类、消费的多元化而逐步的做到市场牛黄品种细分,消费者更为精准的选择自己喜爱且合适的牛黄产品。
牛黄品类:药品,滋补品,保健品。
牛黄种类:天然牛黄(分A/B/C级别),体外培育牛黄,人工牛黄
牛黄人群:男、女、老、少
牛黄范围:提升免疫力,解决上火、平衡代谢、通经活络、调节内分泌
牛黄搭配:人参、红参、三七、天麻等
牛黄具有广谱性和安全性,在大健康领域应用广泛。未来,随着越来越多含牛黄的名方名药走向大众,牛黄的多元化消费选择与精准化消费场景应用,将逐步形成牛黄的消费文化,成为家庭必备品。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