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领域新型腐败、隐性腐败被点名。
01
中纪委点名医药领域隐性腐败
近日,中纪委发布《四川以提升办案能力为抓手 精准查处隐形变异腐败问题》一文,点名医药领域新型腐败、隐性腐败。

文章提到,四川叙永县委巡察组此前在巡察中发现,当地一卫生院违规购买医疗设备,但并未有效发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情况,巡察组将问题线索移送县纪委监委。
当地纪委监委联合审计、市场监管等部门展开全面摸排后发现,该卫生院违规购买医疗设备的资金来源存在异常,通过深挖资金溯源循线,最终查明某医用设备有限公司原销售员与该卫生院原院长存在大额异常资金往来。
销售员行贿钱款存入自己名下的银行卡中,再将其交由卫生院原院长保管使用。该院长支取该银行卡中的钱款用于日常开支和购车、购房,且车、房均由他人代持。最终,该院长受到开除公职处分,因受贿罪、洗钱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5万元。
该县纪委监委第一纪检监察室主任刘永表示:“无论腐败手段如何花样翻新,其本质都是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紧紧扭住‘钱’‘私’两个关键,拓宽思路,多维度分析研判,一定能识破腐败‘隐身衣’。”
文章指出,针对新型腐败、隐性腐败呈现的腐败主体隐匿化、犯罪手段信息化、权钱关联割裂化等特点,四川深化数字赋能,坚持省级统筹、全省共建、各地共享,强化大数据监督。全面整合日常监督、巡视巡察、审查调查等业务数据,有序引入审计、公共资源交易等政务数据,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共用,基于业务场景搭建定制化监督模型,通过过滤筛查、比对分析、智能预警等功能,快速、精准、有效发现问题。
02
针对医药卫生重点领域
强化新型、隐性腐败分析研究
医药领域权力、资源高度集中,从药品器械生产、销售再到医院使用,庞大的资金链条贯穿全流程,一旦关键岗位被把控,涉及的资金甚至可达到千万及亿元级别,加之医药行业存在较高专业门槛,回扣、返利等隐性成本被嵌入药品和器械的价格中,不仅难以被监管部门直观察觉,也容易与合法商业活动相混淆。
随着监管趋严,医药领域腐败手段也更加专业化、隐蔽化、复杂化,“定制式”招投标、“规避式”委托采购、“福利式”研讨培训、“供股式”入股分红等形式层出不穷。
腐败分子常借助多层中介机构或设立配资平台,将不正当利益在多个环节中层层转移,一方面降低了实际受益人与行使权力者之间的关联度,另一方面也延长了监管部门调查取证链条。
4月24日,中纪委官网连发四篇文章,均提及隐性腐败问题。
其中,《聚焦“国之大者”做实政治监督》再度点名医药,明确要及时发现和坚决纠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各自为政,不顾大局、搞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针对金融、工程建设、医药卫生等重点行业领域,强化对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深入分析研究。借助大数据监测、跨部门协作等手段,剖析其隐蔽手段、利益链条,精准施策,筑牢反腐防线。

《业务丛谈丨以大数据信息化提高监督穿透力》一文表示,当前,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发现、取证、定性难题,对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新的挑战。
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为例,当地市纪委监委积极探索的数字化办案模式,全力推动智能化管理、合成化作战、“一站式”监督办案。
数据跑腿锁定“重点人”,改变原来线下干部跑腿人工查证分析等传统方式,针对问题线索指向,对平台相关信息进行数据深度穿透,快速锁定目标,厘清违纪违法行为脉络,通过“数审”结合等方式,确保线索移交、审查调查高质量高效率。
技术支撑揭开“隐身衣”,运用不同场景监督模型和研判工具,对提取的海量数据进行多维度多层级分析,综合运用数据融合分析、穿透分析等方式,深挖细查资金流向,助力锁定重点领域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问题线索。
今年全国两会公布的工作报告中,医药等领域腐败查处情况被单独强调,再次释放对重点领域问题重点整治、重拳出击的强烈信号。据最高检、中纪委统计,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87.7万件,留置3.8万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88.9万人,其中金融领域1.7万人、国有企业9.4万人、烟草系统3147人、医药领域6万人。
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支持下,2025年针对医药新型腐败、隐性腐败的查处也将更具穿透性。
XY
医院最容易隐藏贪污腐败,一定要细查深挖,决不姑媳!
用户93xxx77
医院反腐了,医疗站成了坑病人的地方!查查吧!
海上冰
这种方法受贿可能太多了,院长们开的豪车,住的用的是哪来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