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空天军拿下130公里空战“首杀”!证明解放军超远程空空导弹技术路线果然正确,300千米射程专打美军轰炸机等大型重要战略空中节点目标,美上将忧虑应验。
01.130公里空战击落,中国选择果然正确
根据俄乌双方消息源可以证实,2月3日,俄罗斯空天军与乌克兰空军之间上演了一场“超超视距空战”的戏码,俄苏30SM战机使用R-37M型远程空空导弹,在130千米外就成功击落了一架乌军苏-27S战斗机。
毕竟俄空天军拥有技术优势,乌空军长期吃瘪也不是什么大新闻了,相比俄军乌克兰空军在装备上则相对“传统”,其主力苏-27与米格-29系列在远程空战体系上并不占优,西方援助的F-16目前也没有能够匹敌R37M的空空导弹。
即便乌军飞行员、战术水平或许不逊色俄空天军,但在缺乏先进远程空空导弹、完善作战信息支援体系的情况下,也难以应对俄军“超视距先敌开火”的战术。
而此次“130公里外的R-37M击落乌军苏-27”战例不仅仅是一种象征意义的事件,也象征着远程空空导弹在现代空战中的地位继续攀升,使“谁能在更远处先瞄准、先发射、先命中”成为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俄乌冲突的本次战例,也让不少网友和军迷更是将目光转向同样在远程空空导弹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的中国。俄乌冲突证明解放军当前发展的PL-17超远程空空导弹技术路线果然是正确的选择,真可谓是“高瞻远瞩”。
解放军近年来曝光的PL-17远程空空导弹同样以“超远程火力”引发美军重点关注。据公开信息显示,PL-17长度约6米,比PL-15和美制AIM-120系列空空导弹更长也更重,能够在超音速条件下依托大载药量或高能推进剂,实现300千米以上的最大拦射距离。
在制导模式上,PL-17采用“中段惯性+卫星导航+数据链修正,末段多模导引”的复合制导体系。可以利用己方预警机和地面雷达的信息支撑,为导弹提供中段修正,另一方面在临近目标时启动主动雷达和被动感测器,令对方难以通过简单的干扰或机动规避来逃脱锁定。
这是一个明显面向“高价值重型空中目标”设计的武器系统,6米长的导弹体积并不适合在歼20、35隐身机内部弹舱携带,只能挂载在歼-16、甚至是未来可能出现的六代机平台上。
可以说,空空导弹有了足够远的射程,就能在对方战机拦截范围、电子干扰和机动范围之外抢得“开火”先机。
若战时当解放军掌握基本的空情信息、拥有必要的数据链和火控支持后,一旦发现美军的大型敌机(特别是加油机、预警机、轰炸机等重要目标),就可以在安全距离上先行发射,打一发“远射拦杀”。
02.美上将:感到忧虑
对于中国远程空空导弹的技术发展路线,美军太平洋空军司令部司令威尔斯巴赫上将早在此前就表达了他的忧虑,他明确指出相比歼20,他还是更关注解放军歼16+PL-17+空警500预警机组成的“杀伤链”战术。
歼-16具备多用途作战能力、大航程和充沛的载弹量,可挂载PL-17执行前出作战,进行超远距离拦杀,而空警-500预警机则负责引导与监控战场态势。
如此一来,解放军便可能在“杀伤链”中建立起完整的“发现-跟踪-指示-摧毁”战术闭环,让美军的大型空中平台,尤其是战略轰炸机难以在其防区外安然逗留。
而相比俄军,解放军空军在现代化建设上更强调信息支援体系,且远比俄军出色,先进预警机、地面超视距雷达、电子战机、数据链通信、战术互联、侦察卫星体系,以及完整的指挥中枢,都是实现超远程空空导弹有效应用的关键。
这就很麻烦了, 美军在亚太的主要作战模式是依靠航母打击群与空军前沿部署形成“体系作战”不可或缺的一环。
如果歼16能够战时前出上千公里,以PL-17超远程空空导弹打击轰炸机、加油机,300千米开外歼击能够发射导弹一一猎杀这些大家伙们。体系遭到解放军重创后,届时美军面对解放军便更难占据任何优势。
因此可以说,这种战术显然有助于解放军打破美军的传统“空中屏障”。
03.PL-17是针对美军体系的“破敌法宝”
换言之,若美军沿用以往在中东或地区冲突时的作战模式——大量使用加油机、电子战机和预警机在一线外支撑战斗机编队,那么在PL-17的威慑下,其机群将不得不后撤、分散或增配更多护航力量(如F-15、F-22、F-35),进一步拖累整体打击效率,甚至彻底颠覆美军过去构建的局部空中优势。
通过本次俄乌冲突战例就能够预想到,未来随着中俄美等军事大国对导弹技术、情报侦察和信息化作战的投入加大,200千米、300千米乃至更远距离的空对空拦射将成为新的常态,形成强者(军事大国)愈强、弱者(小国)愈难追赶的局面。
可以说,中国早早对准超视距空战进行研发布局,乃是立足于未来的必然选择。一旦高强度冲突在亚太爆发,歼-16利用PL-17对美军核心支撑机型的针对反制手段,将极显著重创美军的空中行动能力,使其在整体对抗中落入全面下风。
中国在这一方面走得越扎实,未来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时,也就越能把握空战的主动权,真正做到制空空域不再是传统的“超视距作战”,而是放眼百里千里之外的深度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