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曾预言过:有三个人未来可以拯救中国,这3个人都有谁?

粤城时刻 2025-02-05 08:42:45

袁世凯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功过是非在历史上被人褒贬不一。

但他的背叛、窃权、复辟等行为,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意愿,也让他在历史上成为了偏于负面的人物。

袁世凯是一个骄傲自满,听不见别人意见最终自取灭亡的人,但他却生前说过,未来只有三个人的才能能够拯救中国,这三个人就是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

黎元洪

1864年,黎元洪出生于湖北黄陂的一个贫寒家庭。十九岁那年,他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海军知识。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洋水师服役,担任二管轮。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黎元洪所在的“广甲”号被日军击沉,他投海获救后,受到清廷官吏的赏识。

此后,他被调入张之洞的幕府,负责监修南京狮子山炮台,并兼任教官。之后,黎元洪随张之洞回到湖北,参与编练湖北新军,先后担任护军后营帮带、马队管带等职。1898年至1901年,他三次赴日本进行军事考察,系统学习了日本的军事制度和训练方法。

辛亥革命爆发后,黎元洪被革命党人推举为湖北都督,但黎元洪内心对革命党人有所忌惮,于是与湖广总督袁世凯合作,希望通过袁世凯的势力来对抗革命党人。

黎元洪在任湖北都督期间,势力逐渐扩大,他的才能得到了袁世凯的深度赏识但也同时引起了袁世凯的担忧。随后袁世凯以让黎元洪担任副总统为名,将其调入北京,意在削弱其在湖北的权力。

民国初期,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也提拔黎元洪为副总统。袁世凯为了控制黎元洪,将其安置在瀛台,并与他结成儿女亲家。

然而,黎元洪与袁世凯在政治上存在诸多分歧,袁世凯逐渐加强对黎元洪的权力制衡。黎元洪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密谋袁世凯杀害了革命党人张振武,这一事件也反映了黎元洪与革命党人之间的矛盾。

袁世凯称帝后,试图拉拢黎元洪,册封其为“武义亲王”,但黎元洪坚决拒绝接受这一封号。黎元洪也对袁世凯的帝制行为表示不满,两人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

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作为副总统继任总统。然而,黎元洪虽然名义上是总统,但实际权力却被国务总理段祺瑞掌控,并且陷入了与国务总理段祺瑞的“府院之争”。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黎元洪被迫下台,此后他逐渐退出政坛。在天津期间,他将精力转向实业,投资煤矿、盐碱、钢铁、纺织等多个领域,还担任了多家企业的董事长。

并且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投资了70多家企业,总投资额达200万元。他还购置了大量田产,成为一位成功的实业家,这也体现了他在其他方面的卓越才能。

从1912年到1923年退出政坛,黎元洪一直在整个国家权力的最中心,虽然时长受制于人,但他的各方才能无论是当权者还是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十分认可,因此袁世凯认为他是未来拯救中国前途命运的人选之一也是无可厚非的。

徐世昌

徐世昌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自幼聪颖好学,早年接受传统儒家经典教育。他的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但母亲坚持供他读书。徐世昌与袁世凯是河南同乡邻居,两人自幼相识,当时他们意气相投,结为拜把兄弟。

徐世昌比袁世凯年长,因此袁世凯称他为大哥。徐世昌文采斐然但资金不足,于是袁世凯资助他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助其成行。徐世昌中进士后,进入翰林院,而袁世凯则投身军旅。徐世昌还曾向清廷推荐袁世凯,使其获得李鸿章的赏识,得以督练新军。

1897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邀请徐世昌担任秘书长兼参谋长,两人一文一武配合默契。徐世昌在小站练兵期间,编写了《新建陆军兵略存录》等军事著作,提出近代化军事理论,为北洋军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徐世昌在小站练兵期间表现出色,声望大增,奠定了他在北洋军队中的重要地位。此后,袁世凯与徐世昌均得到慈禧太后的重用,袁世凯任山东巡抚,徐世昌则总督东北,后升任军机大臣,成为清朝晚期的重要官员。

辛亥革命爆发后,徐世昌与袁世凯再度合作,徐世昌精心策划,力主请袁世凯回京,推动和平解决革命,避免了更大规模的战争。

同时助力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并最终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当政后,徐世昌虽曾担任内务大臣、外交总长等职,但随着袁世凯专权倾向增强,两人关系逐渐恶化。1915年,袁世凯称帝,徐世昌认为帝制不得民心,选择辞去国务卿一职,隐居河南辉县水竹村。

袁世凯去世后,徐世昌成为总统候选人之一,但因各方利益冲突,未能当选。1918年,徐世昌最终当选民国大总统,成为民国初年唯一的文人总统。任总统期间,他主张和平建国,推动国家发展,但其政治理念与北洋军阀的割据形势存在分歧,最终未能实现其政治抱负。

1922年,徐世昌卸任总统后,退隐天津,过上了寓公生活。他出身翰林,博学多才,文章诗词书画皆精,传统文化造谐很深。

退隐后他专注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编纂了《清儒学案》等著作。徐世昌在文学、书法等领域也造诣深厚,创作了大量诗词和楹联,也展现了他对文化的热爱。

徐世昌通过晚清科举考试中进士,并进入翰林院文化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后成为朝廷的军机大臣,后又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证明了他自身的能力和威望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人才。

尤其作为袁世凯副手助其一路高升,并在某些历史抉择的关键时期做出了正确选择,故而也被袁世凯作为未来中国命运可以依仗的关键人物之一。

段祺瑞

段祺瑞出生于安徽六安,1885年考入天津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成绩优异,受到李鸿章的赏识。毕业后被派往旅顺督建炮台。1889年,他被选派到德国柏林军校炮兵专业深造,并在克虏伯兵工厂实习,这段经历让他率先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军事思想和技术。

段祺瑞与袁世凯的交集始于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期。段祺瑞在荫昌的推荐下,担任代理总教习,成为袁世凯的重要助手。

两人在小站练兵期间志气相投,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他凭借军事才能和留洋背景,迅速成为袁世凯的得力助手。段祺瑞在北洋军中逐渐崭露头角后,先后担任北洋军参谋处总办等职,全面主持编练北洋新军。

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保奏段祺瑞为知府,并加三品衔。期间段祺瑞参与镇压了广宗县景廷宾起义和义和团运动,因“劳绩”被清廷赏识,获得多项荣誉和晋升,他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为“北洋三杰”,有“北洋之虎”的称号。

袁世凯对段祺瑞的军事才能十分赏识,两人携手推动了北洋军的现代化建设。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段祺瑞被袁世凯任命为第一军统领兼湖广总督。

在袁世凯的示意下,他联合46名北洋高级将领通电清廷,逼迫清帝退位,为袁世凯上台铺平道路。这一行动对清朝的灭亡和民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段祺瑞也因此在北洋军中地位大增。

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任命段祺瑞为陆军总长。段祺瑞借此掌握了北洋军的核心权力,成为袁世凯的重要支持者。1915年,袁世凯图谋称帝,段祺瑞多次劝阻,但被袁世凯拒绝。

段祺瑞也因此选择辞职,并在帝制失败后重新被起用为国务卿兼海陆军总长。袁世凯为了削夺段祺瑞的兵权,设立了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将兵权收归总统府。段祺瑞对此心生不满,两人的矛盾逐渐公开化。

袁世凯去世后,段祺瑞成为皖系军阀首领,也是北洋军阀内部实力最强大的人物之一。他推举黎元洪出任大总统,自己则担任国务总理。

他主张对德宣战,推动中国加入协约国,但与黎元洪发生冲突,被迫辞职。段祺瑞与黎元洪在政治理念和权力分配上存在分歧,引发了“府院之争”。这场争斗进一步加剧了北洋政府内部的矛盾。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再次担任国务总理,掌握北京政府实权。他派兵南下进攻孙中山的广州护法军政府,引发多次军阀混战。

几年后,他发动直皖战争,但最终失败,皖系势力被直系军阀击败,段祺瑞的权力开始衰退。1924年,段祺瑞被推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但因坚持召集善后会议,遭到孙中山和全国人民的反对,最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

段祺瑞从考入北洋武备学堂到留学德国已经是当时最顶尖的军事人才,之后他由于与袁世凯的关系成为接近国家权利核心的人,并在袁世凯掌权后成为国家军队的掌权者。如果说徐世昌是袁世凯的文将,那么段祺瑞就是袁世凯的武将之首。

之后他长期掌握北京政府实权,尽管在最后站到了全国人民的对立面,但还是当时全国重要的掌权者。正因如此,他也被袁世凯认为是未来挽救中国命运发展前途的三个人之一。

信息来源:

[1]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前的南北博弈.南方周末.

[2] 樵隐.武昌起义黎元洪之幸运.辛亥月刊.

[3]“六不总理”段祺瑞.中国新闻网.

1 阅读:641
粤城时刻

粤城时刻

感谢大家的关注